首頁 > 人文

歷史的塵埃一一威震天下的公孫瓚

由 豫鑑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4

簡介五公孫瓚和公孫度的關係

不可勝算怎麼造句

由於演義的影響,一般人對公孫瓚勢力研究得少。對公孫的形象不鮮明。演義裡的公孫性格很模糊,也就出場了幾次襯托下劉備。然而史上的公孫是比較霸氣的,也曾縱橫一時,威震天下(尤其是河北)。鮮卑烏丸兩族對他既畏懼又憎恨。

後漢書為他翻翻案:瓚職統戎馬,連線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我為什麼說鮮卑烏丸是又畏懼又憎恨,因為後來正是他們一起滅掉了公孫。所以畏懼和憎恨是對立又統一而存在的。

二由於史料的缺失,公孫瓚勢力的武將大多沒留下名字。常見於史籍的,也就是說比較有名氣的就趙雲,田豫,以及劉備曾經的上司青州刺史田楷,田楷連字也沒留下。寵臣關靖倒是幸運了些。需要說一下,趙雲和田豫在公孫手下的時候,都未受到重用。公孫所重的是關靖和幾個商賈。

三可能和陳壽的喜惡有關,對公孫瓚以及袁術傳一律從簡。大書其敗績,而勝蹟不提。公孫的形象被大肆貶低了。

後漢書:瓚志埽滅烏桓,而劉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虞相忤。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封薊侯。

嗚呼!三國志僅一字不提。有人會說這個戰役可能屬於小事所以不提。但公孫生平才幾個大戰啊?這個可是是公孫瓚的成名戰,大敗黃巾三十萬,此戰足以使公孫威名天下了。

其他沒提的戰役包括:

紹遣將崔鉅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

公孫此戰也不遜色,大敗袁紹。而且乘勢據了齊地,即青州。陳壽也沒提。

四關於袁紹和公孫瓚親自交戰的界橋之戰。這個是演義提及了的。英雄記也詳細記載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袁紹方以西涼猛將麴義挫敗了白馬騎兵的公孫瓚。袁紹方所用的是弓弩和大戟士兵種。麴義是個涼州猛男,某君推測為羌人,當時羌胡兵乃天下精銳。

這個戰鬥的關鍵性為兵種相剋了,使公孫瓚的騎兵無勇武之地。當然也有偶然的因素:

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公孫如果能把袁紹殺掉,那麼歷史也就改寫了。

界橋戰鬥是公孫敗了,但總的戰役未必。公孫後來以攻為守,反佔了青州之地。然後殺到雙方斷糧,保持僵持的狀態。

五公孫瓚和公孫度的關係。

公孫瓚和公孫度,大家都是幽州的公孫大族(有可能祖先是同族的)。而且一個威震河北,一個威震遼東。風格很相似。雖然史料上沒直接說明他們有關聯,但是同在一個幽州,不可能沒有往來。我們可以通過幾個間接的史料看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從史料上沒有二公孫衝突的記錄,可假設二公孫為友好關係。關於青州的領土上,公孫度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剛開始青州是公孫瓚勢力範圍。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公孫度收東萊諸縣,是發生在建安九年之前,所以收的多數是袁紹之土。又根據後漢書說的,“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而通遼海”。可推測到,當時公孫度是名義上奉公孫瓚為幽州之主的。公孫度勢力是誰強就奉誰為主,以此自保。如:後來袁紹滅了公孫瓚,公孫度也就奉袁紹為主,袁尚被滅,公孫康也就奉曹操為主。不過都是名義上的。

六公孫瓚與袁術孫堅的聯盟。

根據正規的聯盟條件,公孫瓚和袁術孫堅是算不上聯盟。可說他們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而且公孫瓚孫堅是以袁術為盟主的。根據的是:瓚既諫劉虞遣兵就袁術,而懼術知怨之,乃使從弟越將千餘騎詣術自結。術遣越隨其將孫堅,擊袁紹將周昕,越為流矢所中死。這個聯盟初期是佔上風的,但在孫堅戰死,公孫界橋之敗,袁術封丘之敗後,就沒了聲氣。袁術立足揚州後,專注於與呂布合縱中原,又使孫策定江東。而公孫瓚找到了鄰近的盟友張楊張燕,又把槍口對向了劉虞,殺劉虞後戰略變為以攻為守。所以這個聯盟也就不言而解了。

七公孫瓚破劉虞考。

公孫瓚破劉虞,贏得並不光彩。劉虞帶了10萬多的兵力去滅公孫,但他性格過於仁愛,不善軍事。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這裡看出是打起了巷戰,而且起了轉折。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關於公孫當時的兵力:能與10萬餘眾對抗並大敗之,推測出公孫的部曲雖然放散在外,但至少也要上萬,加上史料記載公孫常備精兵為3萬左右。我們可採納這個數字。

劉虞和公孫瓚對待鮮卑烏丸族是兩個相反的態度,劉虞主張懷柔,要用“仁德”去安撫,公孫主張武力,要以暴易暴來鎮壓。兩個截然不同的路線,遲早是會衝突的。而這個衝突的發動方卻是劉虞。公孫部曲放散在外可看出,他是無備的。劉虞的缺點就是不懂軍事,自己帶兵反而累事。

八公孫瓚屯田。

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公孫瓚屯田比曹操還早,而且大有成效,因此而大敗了宿敵麴義。麴義此戰後,他的武運也快到盡頭了。本文主角不是他,所以不說他那麼多從簡了。

九公孫瓚敗亡的原因。

原因很簡單:劉虞被滅後,公孫表面是強了。但卻惹來了鮮卑烏丸的合擊。再加上劉虞殘部,加上袁紹的10萬大軍呢?但關鍵還是公孫瓚自己性格和戰略出問題了:公孫瓚沒滅劉虞之前,對自己還是很自制的,一直勵精圖治。一旦殺了劉虞則本性畢露。很多缺點都暴露了出來:自負天下無敵,待人“記過忘善”。又對下不體恤百姓,對上就是誅殺州里的名人。他的罪名還有寵愛商販,侵暴百姓。本來寵愛商販算不上什麼罪名,大概是聯合大商賈橫徵暴斂吧。還有更糟糕的是,本來一直主動進攻的公孫,居然龜縮了起來。

瓚曰:“我昔驅畔胡於塞表,埽黃巾於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這個當時還沒看出什麼問題,但實質上是公孫敗亡的關鍵點,此戰略真是不敢恭維了。

易京雖然易守難攻,但地利是不如人和的。公孫太捨本求末了。他疏遠謀臣猛將,不顧屬下的生死。將所有精力死守於一個易京。本來就是目光短淺了。兵法雲,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他的例子並非罕見,前有董卓守郿為鑑,都是名成利就後想死守以終老。

公孫瓚所統治的幽州七郡,一個個的淪陷。先是漁陽,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漁陽太守鄒丹戰死。田豫死守東州,但終不敵,王門投降。

英雄記說:瓚別將有為敵所圍,義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是以或自殺其將帥,或為紹兵所破,遂令紹軍徑至其門。公孫這種不救下屬的做法,有點達爾文主義味道,任其自生自滅,“在逆境中發揮人性極限”。殊不知,這種模式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他們直接投降算了。

然後發生了連鎖效應,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都“和諧”了。最後袁紹殺到了公孫老穴易京。易京保衛戰的希望是張燕的救援。可惜公孫裡應外合的信件被截獲了。公孫主力被誘出城外,中了伏兵大敗。他知道自己氣數已盡,把妻子和子女殺了,然後引火自焚。公孫此敗,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內。如果公孫和張燕的10萬兵裡應外合成功,會怎樣呢?歷史不容假設,但觀公孫和袁紹二人比較,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有完善的人才系統,謀臣猛將無數,又佔地最優,可謂地廣糧多。公孫瓚雖然勉強算個士族,但所持者,僅個人武勇以及白馬義從而已。袁紹打敗公孫,是必然趨勢。也是袁紹勢力人謀的結果。

最後小結:董卓袁術公孫瓚,都是前期銳意進取,一時功成名就後,變為保境自守的主。嗚呼!安於享樂,則埋葬了英雄志。一代梟雄也就落得“玩火自焚”的下場。

Tags:公孫公孫瓚袁紹劉虞麴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