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由 漁人劉文俊 發表于 人文2021-12-09

簡介從歷史發展程序看,魚從最開始的被簡單做為生存資料慢慢地被賦予了其他更多的含義,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漁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得更加豐富,魚在民間世俗生活中一直扮演著豐足象徵與祛病靈藥、神靈的化身和指示物、配偶與愛情的代名詞、社會下層百姓

壁間蛇影指什麼生肖

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精品!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民間文學中的漁文化

在我國,魚是一種對於人們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生物。從歷史發展程序看,魚從最開始的被簡單做為生存資料慢慢地被賦予了其他更多的含義,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漁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得更加豐富,魚在民間世俗生活中一直扮演著豐足象徵與祛病靈藥、神靈的化身和指示物、配偶與愛情的代名詞、社會下層百姓的化身、傳遞書信的使者等角色,引導人們趨吉避凶,代表著勞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想。魚的寓意也始終保持了其質樸、自然的特點。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龍和鯉(圖片來自於網路)

在我國,先民們最早是先漁獵而後農耕的,所以魚作為最早的生存資料,其自身就具有物質文化意義。《詩經·衛風·碩人》記載:“河水洋洋,北流恬恬,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魚也表達了先民們渴望收穫與豐收的願望。

“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的鮭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的赤鱬;“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的虎蛟;“其狀如鯉而大首”的鱃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的何羅之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的滑魚;“六足有珠,其味酸甘”的珠鱉魚;“其狀如鯉而雞足”的巢魚。都可以作為祛病良藥。

從生存角度看,魚通常不具有攻擊性,被視為神靈。如“鯀禹治水”的傳說,經過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鯀”的原形即是一條魚,人們將魚作為神明,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治理洪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過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執著的信念和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至今依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芒。先民們最早就是靠漁獵生活,但是從某程度上,和這些野獸又處於對立的位置,而魚就是為數不多的幾乎沒有攻擊性的動物之一,因此人們便很自然的對魚產生崇拜之情,將其視為神靈或神靈指示物。我國的“水神”“河神”通常是“魚”形象,同樣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自商周時代起,“魚文化”受到了來自“龍文化”和“鳳文化”的衝擊,產生了“龍尊魚卑”的觀念,但是“魚”卻仍然受到底層人民的喜愛。逐漸地“龍”上升成為了皇家貴族的象徵,神聖不可侵犯,“魚”真正作為被壓迫物件出現是在秦漢之後。“龍”在漢初被尊為“帝王之種”後,魚的地位就開始下降,低於龍、鳳、白虎、龜等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動物,甚至不如一些白狐、赤兔、白燕等動物。《烏生八九子》寫道“鯉魚乃在洛水深淵中,釣竿尚得鯉魚口。”由此可見在百姓心中,魚是一種即使潛入深淵也難逃厄運的可憐之物。而魚隱晦的含有“任人宰割”的含義,魚是作為一種食物與人發生著密切的關係,如《山海經》中記載的魚,大都被註明了肉質,食用效果等。不論帶有怎樣的神秘色彩,都難免會表達出“任人宰割”的悲劇色彩。正是社會老百姓對於生活的困苦艱難以及受到封建統治者壓迫的一種不滿的表達。因此“魚”下行就成為了普通百姓的崇拜物件。

少數民族的漁俗

少數民族地區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程序,積澱下了深厚的漁文化底蘊和內涵。這些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澱與洗禮,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燦爛的一部分。其傳承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不僅可以刺激常規水產業發展,而且可以保留、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布依族 蠟染 魚形圖案(圖源網路)

布依族對魚的崇拜也是對魚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魚被作為紋樣歷史悠久,在布依族傳統文化中有明顯痕跡,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便發現有魚的紋樣。布依族原始先民們還會從魚身上抽象出在服飾及蠟染中常用的三角紋和菱形。至今,布依族地區魚的圖形隨處可見,一些木、石雕刻製品以及竹編、織綿、蠟染、刺繡等工藝品上也常有魚圖案。

在雲南白族地區,曾有不少的村子設有本主廟,一切祭祀活動都在本主廟舉行。其中在喜州下邊海舌上的村子所設的本主廟裡,供奉的是“洱海靈帝”,帝位左側立一神人,雙手捧一托盤,盤內盛有一個大海螺,是當地人稱作的“海螺神”;帝位右側立一神人,頭戴尖狀帽,帽上有條魚,即是人們稱作的“魚神”。因此,有人認為,海螺和魚分別是古代白族的兩個圖騰。可見,海螺神和魚神可能是由海螺和魚圖騰演變而來的。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白族 魚尾帽(圖源網路)

在飲食上,赫哲族以“殺生魚”為特色,以剛捕撈上來的新鮮活魚為原材料,新增調料直接涼拌著吃。京族人則會用魚做成“魚露”以便長時間儲存。苗族人喜好醃製,有鹹、麻、辛、辣、酸、甜六味,刺激人的味蕾,使人食慾大增。侗族與苗族相近,但醃製原料和味道也不盡相同,苗族正宗醃魚一般用的是稻田放養的鯉魚,侗族則有“侗不離酸,酸不離魚”之說,侗族“酸宴”大部分用的是酸草魚。黎族的食魚方法更特別,要把煮好晾冷的乾飯與醃製的魚混合在一起發酵成“魚茶”,半個月後食用。傣族善燒魚,其一包燒魚講香,魚混著鹽等調料用芭蕉葉包起來放在火上燒,香味透過芭蕉葉飄香四溢,其燒魚講鮮,在砍來的竹筒里加水、油、鹽在火上燒開後將魚和野菜一起放入竹筒燒,魚的味道十分鮮美。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水族 魚包韭菜(圖源網路)

“魚包韭菜”是水族的第一名菜,相傳居住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早期水族先民,因洪水、疾病、貧困、飢餓而採集了九種當地蔬菜和魚蝦合製成一種包治百病的良藥妙方,治好了許多人。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藥方失傳了,為表達對先輩的敬慕和懷念,水族人民便用韭菜代替九菜,從而創造出今天的魚包韭菜。其做法大致是:首先要將魚沿背部剖開,但腹部相連,除去內雜後清洗乾淨,將寬葉韭菜、廣菜填充在魚腹內,再將兩半魚合攏,用糯米稻草扎牢,放入大鍋內清燉或清蒸,幾小時後食用。“魚包韭菜”有著獨特的烹製工藝、特殊的風味和食療功能,常在隆重節日裡款待客人,或在喪事作為祭品以表示對先輩們的懷念。

鯉魚燈舞

我國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燈舞”記載,逢年過節或在祭祀之時,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因鯉魚寓意美好、令人喜愛,民間常以鯉代表魚,在舞蹈時手持鯉魚形狀的彩燈,稱為鯉魚燈舞。鯉魚燈舞作為民間傳統舞蹈,寄託著人們“年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美好願望。

鯉魚燈是鯉魚燈舞的重要道具,儘管各地鯉魚燈舞稍有不同,但魚燈製作過程卻較為相似。魚燈的製作是一項涉及竹藝、剪紙、繪畫、裝裱、雕刻等多門工藝的綜合技藝,包括選材、扎架、繪刻、裱糊燈身等環節。在選材上,鯉魚燈以竹為原材料,需2-3年生長,且生活在潮溼而有陽光照射地方的上等竹子。扎骨架時,材料要削得細膩而光滑,特殊部位用蠟火彎曲定形,保證頭、尾、鰭的靈活性。繪圖時色彩對比要誇張,雕刻講究變化性,如刻龍頭時頭隨珠轉,身隨勢旋。最後裱糊燈身則講究綢布或棉紙的尺寸與框架大小相吻合,不留痕跡,再裝上燈,這樣做出來的鯉魚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舞蹈時有章法地揮動,再配以打擊樂伴奏,非常具有欣賞性。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我國江西、廣東、川渝等地均有展現地域特色的鯉魚燈舞。

大足萬古鎮鯉魚燈舞是重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產生於唐朝,唐朝末年戰亂不斷,社會動盪,人們對過去的安穩生活懷念不已,於是每逢年過節便製作幾個寓意美好富足的鯉魚燈掛在家門口,以祈求幸福的到來。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到清末,鯉魚燈從最初的掛燈發展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據傳,大禹在巴蜀地區治水時,曾得到一尾鯉魚的幫助,鯉魚送了大禹一幅河圖助他治水成功。世人為了紀念大禹和幫助他的鯉魚,便在農曆正月初四祭奠神明時,舞弄起鯉魚燈表示謝意(宋楊川子《重慶大足地區鯉魚燈舞舞蹈特徵研究》)。由民間自發形成、用於祈福朝拜的寶頂香會節形成後,鯉魚燈舞也成為其最具特色的一項風俗活動。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大足鯉魚燈舞舞蹈抒情優美,模擬了鯉魚在水中生活的各種自然形態和習性,表演得形態逼真,表現了春光明媚、碧波盪漾、魚群歡躍的勝景。它寄託了人們對吉慶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景,蘊含著原始、樸素的美好期盼,更表達出勇於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

錦鯉文化

(一)觀賞魚錦鯉

在國內,人們視錦鯉為好運魚、風水魚。好的風水能讓人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收穫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容易獲得成功;在風水學中尤其講究以水為上,而在氤氳的水氣中育有活物才能稱作活水、肥水,長壽的錦鯉可以改善水質、清除汙垢,被認為是是留住好風水的最佳之選,同時起到消解凶煞和招財納福的作用。據史料記載,明代“三朝元老”葉向高一生酷愛丹頂錦鯉,當官前就養著一群丹頂錦鯉,當官後也有丹頂錦鯉伴隨身邊。而葉向高一生官運亨通,歷經三朝,身為“獨相”主政八載,即使仕途中稍有波折也是迎風而解,由此,丹頂錦鯉也稱為“官鯉”,具有旺官運、旺考運等風水功用。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錦鯉(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網際網路錦鯉文化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國人創造出了中國特有的錦鯉文化。透過商家的營銷活動和網路使用者的傳播,網民們對錦鯉的形象進行了再創造,使錦鯉這尾魚完全跳出了傳統意象,而成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最早在網路中使用錦鯉形象的是公共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出現的用於“拜錦鯉,求好運”的博文配圖。後來,商家藉助人們“錦鯉即好運”的心理,用物質獎勵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各式各樣的轉發抽獎活動接踵而至,“錦鯉抽獎”成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手段。而且,運營“錦鯉求好運”形象的社交賬號實則沒有門檻限制,成本也極低,藉助釋出“轉發錦鯉”主題的博文還可給商家自身增加關注度與轉發量。線下亦如此,在生活中很多商店舉辦促銷活動時都能見到諸如“錦鯉就是你”“遇見錦鯉”的廣告語和活潑可愛的鯉魚的形象。可見,錦鯉文化已從過去比較小眾、門檻頗高的休閒審美情趣,正式被大眾所信奉和接受,以影象、文字的方式融入了大眾生活。

神秘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在目前發現的一千多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魚紋為主的陶器大量出土,學術界認為這類陶器源於一個以魚為族徽的氏族,這一時期的彩陶魚紋飾便已經具備東方藝術的主觀性特徵。彩陶的魚紋飾多為側面形象,且多會展開兩組四個對稱的鰭。這種紋飾需要應用從背上俯視點於一體的觀察表現手法來呈現與塑造,該手法是我國傳統藝術散點透視的源頭,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幾例魚頭形象便屬於其中典型。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彩陶魚紋飾直觀展示了人們將自然界物體逐漸轉變為符號的過程,也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和認識。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西安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人面魚紋彩陶盆及其紋飾

甕棺作為一種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早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晚期。在那個生命得不到保障、死亡率極高的原始社會,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生與死結伴而行,這種“甕棺”墓葬形式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都具有共同的“靈魂不滅”的信仰和觀念。故將夭折的嬰孩放入形似葫蘆的彩色陶甕中埋葬,這蘊含著原始先民期望已經逝去的孩子能夠重生的隱喻。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半坡遺址甕棺群

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關於這種圖案代表的含義,學術界對於人面魚紋的研究已經出現了近30種觀點說法,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影象、太陽崇拜說、原始曆法說等等,還有的認為是水草魚蟲或嬰兒出生圖,甚至還有外星人形象之說。

有人認為,人面魚紋是半坡人勞動生活的藝術反映,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捕魚為食,魚對他們的生活太重要了,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很多魚鉤、魚叉,很多彩陶上也畫著魚,說明了這個問題。半坡人希望多捕魚,把魚和人組合成圖案,是用來表達這種願望;還有人認為人面是巫師的頭像,他頭戴三角形的高帽子,嘴裡咬著魚,正在搞巫術活動;但更多的人認為,人面魚紋是半坡氏族的圖騰,即魚圖騰氏族的族徽。因為動物圖騰崇拜曾經廣泛存在於史前氏族之中,考古成果已經證明,大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陶器紋飾是氏族的圖騰標誌。半坡人可能認為魚與他們的氏族關係密切,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它,甚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也可能,半坡人看到魚有大量繁殖後代的能力,於是崇拜它,祈求它的保護和祝福本氏族人員興旺(韓鑑堂著.走近中國傳統藝術:華語教學出版社,2001年)。

漁文化的概述與演變

中國漁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漁文化發端於舊石器時期,早在五萬至一萬五千年前,華夏祖先就有意識地將魚類作為實踐和藝術的創造的物件,寄託著先人敬畏自然,渴求美好生活和部族繁衍壯大的美好願望。新石器時代,漁文化的發展迎來了早期的高峰。此後,漁文化在千年的時間裡不斷髮展,在不同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成果。

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出土的塗紅、穿孔的草魚眶上骨即為我們提供了漁文化發端的例證。而在山頂洞人的社會中魚類已經不僅僅作為人類食物而展現了文化功能,表達了人類的精神意象。又如魚骨作為最早的裝飾品,充分展現了早期人類對於“美”的追求,同時也表達著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勇敢的心。到了新石器時代,在磁山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等出現的各類捕魚工具和琳琅滿目的魚圖和各類標誌,都表明了漁文化取得的巨大發展。而魚類一旦擺脫了最初級的生存資料功能開始作用於人類的精神層面,漁文化便應運而生並且不斷髮展繁榮。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青銅魚鉤,來自中國半坡文化遺址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人面魚紋盆,來自中國半坡文化遺址

在千年的演進中,中國漁文化的演進呈現一個盛衰交替,螺旋上升的趨勢,內涵不斷豐富,不斷傳承,亙古綿延。陶思炎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濃聚著中華民族創造精神的各類魚圖、魚物、魚俗和魚話,構成了我國漁文化史上歷時最久、應用最廣、民俗功能最多、藝術特徵最強的一條文化長鏈。”漁文化的跨越整個文明歷史長河的發展得益於其內容可以不斷地填充,內涵可以不斷地豐富以及其功能的不斷變化和擴充套件,這些動態的發展都給予了漁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豐富多彩的中國漁文化民俗:追求美好生活願想,質樸自然內涵豐富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漁人劉文俊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眾號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鯉魚##我要上微頭條##魚##魚類##吃魚#

Tags:錦鯉鯉魚文化燈舞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