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由 勇哥讀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09

簡介三、總結:總體來說,大清帝國在其立國中前期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閉關鎖國“是收復臺灣維護國家統一,抵抗外來的侵略勢力入侵,維護國家主權的必要手段

閉關自主出處是什麼意思

作者及簡介:

福爾摩小登,90後歷史愛好者,潛心研究歷史多年,對關於歷史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在我們的歷史認知中,清代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中國在近代以來的落後與捱打的局面。然而在我看來分析一個歷史事件時,如果不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下,那是不公平的。結合清代初期的歷史條件你會發現大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似乎是沒有錯的。

一、海禁是維護國家統一收復臺灣的必要經濟手段

雖然清朝透過“撿漏”,僅憑東北一隅之地十幾萬八旗兵就奪取了天下,但是作為一個外來的少數民族,滿族人對於全中國的統治依舊是危機四伏的。

不得不承認滿洲八旗兵的確是“武功強盛”。從1644年入關以來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勢力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這兩股強大的農民武裝。即使是佔據了正統的南明政權也在滿清八旗軍的凌厲攻勢下快速的落敗,土崩瓦解。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其“不可思議”的程度幾乎可以和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一樣充滿了傳奇。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名臣曾國藩曾說:“本朝得國太易”。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滿洲八旗入關初期形勢)

"能夠馬上得到的,也必然可能會馬上失天下。

“清帝國在東南地區的累累惡行激起了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反抗,

"揚州十日","江陰攻防戰"

東南地區的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於大明王朝的赤膽忠心和民族尊嚴。

永曆十年(1656年)四月十六日清軍水師和鄭家軍作戰,結果大敗而回,幾乎損失了全部的水師艦船,清軍泉州提督韓尚亮被擊斃。同時藉助於海上的勝利,鄭成功密令手下甘輝率領三萬大軍進攻福建省城福州,圍點打援殲滅了大量的清軍。十月雙方又在羅源城開戰,鄭成功的軍隊一舉擊敗了清軍,斬殺了清軍的梅樂章京(八旗軍軍旗副主管)阿濟商。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明朝滅亡後各地抗清形勢圖)

永曆十三年(1659年)來勢洶洶的鄭成功再次沿江而上殺進了南京城腳下,這是他的第二次北伐,一年之前他就已經親率十萬大軍直撲南京而來,只可惜在海上遭遇了大風暴,軍隊和武器裝備損失巨大,這才作罷。但是這一次,趁著八旗主力部隊進攻雲南地區之際,他接連擊敗了滿清駐防江南地區的八旗部隊和漢族綠營兵。

鄭成功之所以可以如此的長驅直入,當然是有賴於東南地區百姓的支援。十萬大軍的軍糧補給,兵源都由江南地區的老百姓和地主士紳所提供。對於他們而言,鄭成功的軍隊就是他們盼望已久的王師。就連已經投降了清朝的漢族綠營兵都對鄭成功長驅直入保持觀望的態度,時時刻刻準備反攻,夾擊清軍八旗部隊。

儘管這次北伐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這無疑給了清朝統治者一個”慘烈的教訓“。那就是東南地區人心未附,只要八旗主力部隊離開,這些人就可能會立馬舉起反清的大旗。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即使是退守臺灣,鄭成功軍隊依舊對於東南沿海地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即使是明鄭勢力退守臺灣,澎湖列島。清軍也不敢輕舉妄動。藉助於臺灣和澎湖的海軍基地,明鄭的海軍勢力經常襲擊清朝福建廣東水師,同時登陸福建地區,出其不意的攻擊清軍大寨。

沿海的漁民經常成為明鄭軍隊的嚮導,提供清帝國軍隊的情報,同時還為明鄭軍隊提供給養,兵源等物資。為此清帝國的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嚴令”

片板不得出海,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違命者皆斬

“。

因為海禁政策的實施,使得明鄭勢力的軍隊在登陸後失去了物資給養地,所過之地,皆為不毛。這在經濟上對於鄭成功的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在難以得到補充的情況下,明鄭勢力逐漸放棄了對於大陸的騷擾與攻擊,並且最終被康熙帝所收復。

因此海禁政策也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收復臺灣的一項方略,不過後來收復臺灣之後,此方略非但沒有撤銷,反而變本加厲了而已。

二、防備國外勢力的攻入

早在元代時期,來自日本的流浪海盜和浪人就開始頻繁的襲擊東南沿海地區的居民。因此明太祖時期頒佈了嚴格的”海禁“政策,到了清代海禁政策更加嚴酷。這就使得海盜們”搶無可搶“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對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騷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清聖祖康熙皇帝頒佈海禁政策時也是考慮到了民生疾苦的。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明清時期海盜曾經十分猖獗)

滿清統治者不過是來自於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機緣巧合之下才入主了中原地區。上一個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國祚不過八十餘年,因此蠻族統治者十分忌憚”

建州韃虜國祚不足百年的流言

“。

所以他們時時刻刻的防備著來自內部的反清復明勢力和外國侵略者。在明清易代之際,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已經佔領了非洲,美洲和東南亞地區。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十七世紀時也就是明清易代時期,荷蘭人就已經佔領了印度尼西亞地區了)

荷蘭人佔領了印度尼西亞和臺灣地區,西班牙人則統治了菲律賓。此前的清帝國的皇帝們已經和這些西方人打了很多的交道,西洋人的火器製造水平和造船工藝十分高超,這對於清帝國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挑戰。

1686年滿清帝國和沙皇俄國在黑龍江流域已經大打出手了一次,最終即使是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康熙皇帝還是在領土上做出了巨大的讓步,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於歐洲人有了一些些許的認知,並且對此十分懼怕。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最早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此時已經佔領了廣大的領土包括今天的菲律賓)

歐洲人大多逐利而來,他們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擇手段。這不符合中原人的文明禮儀觀念,若和沿海居民長期交易往來,恐生變化。康熙皇帝的皇宮裡面有好幾個葡萄牙人傳教士,他們教授了康熙皇帝很多的天文學,數學等知識,因此康熙皇帝從一定程度上是瞭解西方的”科學技術先進性“的,同時出於對於這些傳教士的喜愛,康熙皇帝和雍正帝曾經短暫的全面開放海洋貿易。

然而這些西洋商人來到中國後可不是做生意這麼簡單。他們大肆的在東南地區的人民群眾中宣傳基督教,公然地反對質疑大清皇帝的正統性,甚至多次在廣州福建等地區製造暴亂,嚴重的威脅到了當地的社會治安。如果不加以制止,恐怕會在中國掀起一輪新的”十字軍東征“。

清朝為何非得“閉關鎖國”?既要統一中國又要防止外國入侵

(西方殖民者在擴張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宗教擴張)

進入世界近代史以來,西方人都是依靠自己發達的航海技術和武器征服那些古老的帝國的,例如印度,印加帝國,阿茲臺克帝國等等。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在收復了臺灣之後,康熙皇帝和他的繼任者雍正和乾隆皇帝最終徹底的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三、總結:

總體來說,大清帝國在其立國中前期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閉關鎖國“是收復臺灣維護國家統一,抵抗外來的侵略勢力入侵,維護國家主權的必要手段。清朝統治者使用了這樣的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成功的遏制了來自海上的侵略勢力長達百餘年。

造成晚清時期,國家積弱,列強入侵局面的根本原因並非”閉關鎖國“,而是”閉關鎖國“政策下清朝統治者不思進取,自以為是的思想。

Tags:康熙皇帝閉關鎖國八旗鄭成功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