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由 子宜春來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文章和詩作寫出來,要給別人看的,要去傳遞知識,宣揚文明,開化思想,所以,寫文章寫詩,能不鄭重其事嗎

鮑魚之肆是什麼意思形容怎樣的環境

袁枚有一首非常活潑的詩叫《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袁枚是乾隆時期三大家之一,文名久負。

他寫詩講求性靈,就是說要發自真情,不要端什麼文人架子,彷彿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去嚇唬人,彷彿拒人於千里之外,這樣沒什麼好處。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他寫的詩,明白如話,活潑生動,但又妙趣橫生,耐人尋味。話

越發顯示出靜水流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深沉靜穆和平易近人的魅力。

如他寫的另一首詩《苔》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只要讀到的人,都很難忘掉那小小的苔花,對生命不抱怨、不哀嘆的的珍重之情。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這首《遣興》也與《苔》一樣,讀了讓人難以忘懷。

這首詩的大意是:

對詩的喜愛,由來已久,但是,每次寫詩,下筆都很艱難。

每作一首詩,都要改來改去,不計其數,這樣才會心裡安寧。

雖然年齡很大了,但是還像一個剛剛成年的女孩子,頭髮沒有梳好,是不許人看的。

那麼,這首短短的七言絕句,到底傳遞出袁枚內心的哪些情愫呢?同時也告訴後人,寫好一首詩需要在哪些方面的功夫呢?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第一,熱愛。

愛好是基礎,是前提。

沒有這個前提,就是所謂的“強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強按頭”,是沒用的。

從袁枚年譜上可知,他五歲就開始接受家庭啟蒙教育,七歲就入私塾,九歲就開始寫詩。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求知氛圍,給了他愛好詩歌、愛好寫作、愛好文學的後天環境。

我們歷史上著名的文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宋濂、劉基、歸有光等人。

在一個環境中,浸染久了,自然會生髮出熱愛之情。

西漢劉向的《後漢書》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即與之化矣。”

後天環境改變人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第二,鄭重。

無論是寫詩還是做事,懷著一顆敬畏心,鄭重其事。

袁枚雖然從九歲就開始寫詩,但是他每次動筆都非常謹慎、鄭重而嚴肅。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第一》說: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

意思是,寫文章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啊,和天地一起產生,為什麼呢?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曹丕《典論》中的一句名言: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意思是說,文章是治理國家的重大事業,是流傳萬代的不朽之事。

曹丕把文章的撰寫抬高到了極致,說寫文章就象管理國家一樣重要,是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事業。

文章和詩作寫出來,要給別人看的,要去傳遞知識,宣揚文明,開化思想,所以,寫文章寫詩,能不鄭重其事嗎?

從袁枚所說的”下筆難“三個字,就可以明白他是深諳其中道理的。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第三,錘鍊。

好的文章、詩作都像是美玉、精鋼。

璞玉變美玉,鐵礦石變精鋼,就是不斷琢磨錘鍊的過程。

《詩經·衛風·淇奧》有句名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形象地寫出了美玉被打造的過程。

我們流傳下來的成語,千錘百煉,百鍊成鋼,都說明精鋼是要經過千萬次的錘鍊才能成就的。

袁枚說他創作詩歌,要改千遍然後才心安。

明白告訴我們,他的詩作為什麼歷來受人喜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詩也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的美玉和精鋼。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關於推敲錘鍊的例子很多,如:

唐代詩人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杜甫自己表示:“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韓愈賈島推敲的故事。

唐代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宋代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例子。

所以有時候,詩句好像是妙手偶得、信手拈來,殊不知背後卻費了許多的功夫。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第四,謙卑。

袁枚用了一個很俏皮的比喻,把自己的詩比做阿婆。

一方面說自己年齡大,也說自己寫詩的時間比較長,同時,謙卑的說自己的詩像個阿婆一樣,已經年老色衰,沒那麼豔麗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絕對不會倚老賣老,隨手而為,傲然示人。

他還像一個初出道、剛成年的小姑娘一樣,帶著羞怯、嬌美和無限的希望,來創作詩歌,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世人。

袁枚《遣興》,明白曉暢,卻意蘊豐富

袁枚的這首絕句,看上去平易簡單,但是意蘊豐富。

這也許就是大師的功底加認真態度,才使雕琢推敲的痕跡瞭然無存,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渾然天成的效果。

Tags:袁枚寫詩錘鍊美玉精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