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南師智慧】云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原文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

由 傳香FF 發表于 人文2021-05-11

簡介文殊師利法王子,尊奉佛的慈悲之旨,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雙足,秉承佛的威德神力,以偈頌回答道:覺性如大海,湛然澄澈周遍法界澄然而不動,覺性元本微妙光明本元自明妙,照久成勞妄生能所能見所見立,明妙照性隱沒如亡因迷而生妄,性空遂成晦昧頑空依晦

云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原文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

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36篇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第六卷之二 原文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 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獲圓通 香以閤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 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 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 詰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 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云何獲圓通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歷代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重要開示!

——明·幽溪傳燈大師

「大矣哉!首楞嚴之為經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勝淨妙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秘典也」。《楞嚴經圓通疏·卷一》,《卍續藏》

明代中興天台宗的幽溪傳燈大師著有《楞嚴經圓通疏》,他在註疏中說:“佛之知見也,蓋一代時教,統為《法華》佛知見而設,獨《楞嚴》一經,明佛知見最親。”(此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第六卷之二 白話大意

觀世音菩薩說:世尊,因為獲得真實圓通,證得無上菩提道,我又任運自在的獲得了四種不思議、不假作意的微妙功德:

第一,我最初由妙中之妙的耳根起修,反聞本覺妙心,擺脫外之聲塵,唯獨覺心精純,見聞覺知等六根根性,不再分隔,形成統一、圓融的清淨寶覺,所以我能示現眾多的微妙之容,能說無量無邊的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個頭、三個頭,甚至是一百零八個頭,千頭萬頭、八萬四千個如金剛般堅固的頭;或者現兩個手臂、四個手臂,甚至一百零八個手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個結印的手臂;或者現兩隻眼睛、三隻眼睛,甚至是一百零八隻眼睛、千隻萬隻眼睛、八萬四千只清淨莊嚴的眼睛,或者慈祥或者威嚴,或者安靜或者慧朗,任運而現,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第二,由於我從聞思修,反觀自性,脫出六塵,好像聲音穿過垣牆,不會有任何障礙,所以我能微妙示現種種身形,誦種種音聲咒語,無論身形還是咒語,都是將無畏佈施給眾生,所以十方一切微塵數那麼多國土的眾生,都稱我為施無畏者;

第三,由於我修習本妙圓通的清淨耳根,所以不論在哪一個世界,都能讓眾生捨去一切身中財寶,求我慈悲哀愍救拔;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第四,我依諸佛如來所證的妙覺明心,證得究竟堅固的首楞嚴大定,所以能以種種珍寶,供養十方如來,還能旁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子得妻子、求孩子得孩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甚至是求大涅槃,能得大涅槃。

佛讓我們說什麼法門最圓通,我從耳根修習圓照三昧,能緣之心不隨根塵而轉,得以自在,以耳門反聞入流,得三摩提,成就無上菩提,我認為這是第一圓通的法門。世尊,古觀音佛,讚歎我成就耳根圓通法門,在法會之上,授記我觀世音的名號。就是因為我觀聽十方圓明,所以觀音的名號,傳遍了十方法界。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這時候,世尊在師子座上全身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數如來和法王子、菩薩頂,十方諸佛如來也全身同放百寶光明,來灌釋迦佛頂,並灌法會一切大菩薩、阿羅漢頂。祇陀園中樹木叢林泉池沼澤,同時演奏起法音,百寶光明相交、彼此羅織,好像寶絲網一樣,法會大眾都讚歎前所未有,一切大眾都獲得金剛三昧。這時候,諸天下雨一般的灑下百寶所成的蓮華,青色的、黃色的、赤色的、白色的,交相錯雜、繽紛輝映,十方虛空成了七寶之色,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同時隱沒,只看見十方微塵數的國土,合成了一個世界,梵唄天樂、歌詠贊嘆,自然的敷演奏響。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如來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你看剛才二十五位無學的大菩薩、阿羅漢,各自說了他們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門,都說自己修習的,是真實第一的圓通法門。他們的修行實際上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前後的差別。如來想要讓阿難開悟,在這個二十五個行門中,到底選擇哪一個作為修行的本根?而且,如來滅度以後,娑婆世界的未來眾生,想要修菩薩乘、求無上菩提,應該選擇哪一種方便法門,才更容易成就呢?請你為大家說一說!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文殊師利法王子,尊奉佛的慈悲之旨,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雙足,秉承佛的威德神力,以偈頌回答道:

覺性如大海,湛然澄澈周遍法界

澄然而不動,覺性元本微妙光明

本元自明妙,照久成勞妄生能所

能見所見立,明妙照性隱沒如亡

因迷而生妄,性空遂成晦昧頑空

依晦昧虛空,結暗成四大立世界

妄想而澄寂,凝結成無情之國土

其中有有情,能知覺者名為眾生

妄覺起頑空,生於本覺佛性之中

如一小水泡,幻起幻滅於大海中

有漏之一切,微塵數國土器世間

都依幻虛空,世界即如幻中之幻

水泡本幻有,瞬滅歸海空性本無

何況依空立,有欲有色及有無色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滅妄歸本元,如來藏性平等無二

歸元有方便,法門無量而盡趨一

二十五聖人,所修所證無不圓通

順修與逆修,都是入道方便法門

但若初發心,欲入首楞嚴王三昧

不同有差別,遲速快慢須慎選擇

因妄想凝結,色又成障礙染汙塵

見精明瞭心,不能內外照徹通達

又怎麼可能,在不明徹的色塵上

能獲圓通呢,色塵非初機上法門

聲塵非方便,夾雜有語言和文字

音聲是能詮,只是詮名句文義理

一音而不能,遍含一切名句義理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香塵非初機,要須與鼻合才能知

鼻子與香離,不合則本來就沒有

既生滅無常,不是恆常覺知香塵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味塵非初機,非本然不能自知味

要與舌根合,合時方才知有味道

不是恆常有,覺味性未與味塵一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觸塵無自性,要因身根才能覺知

身根是能觸,沒有所觸不成為觸

其性非一定,合時則有離時則無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法塵是內塵,前五塵落謝之影子

須憑外塵有,則必須有一定處所

能觀及所觀,不能周遍不能互涉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眼根之見性,雖然洞然明瞭前境

但畢竟有缺,看到前面看不到後

四方之四維,只能看到一半而已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鼻根中氣息,要有出有入才能通

出入之中間,轉換之時暫停不通

出入有隔離,中間不能相續互涉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舌根非無端,要因味塵才能顯發

外之味塵無,內之舌根也就隱沒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身根同觸塵,合有離無非圓覺觀

各自有涯際,彼此相離不能冥通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能緣之意根,常緣法塵雜亂而思

湛然之覺性,終究是不會見到的

一時難調伏,想念堅固難於脫出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眼識如何生,眼根色塵識生其中

推究其根本,空無所有了不可得

識性之自體,不從根塵本無一定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心聞即耳識,洞徹十方圓聞無礙

是普賢菩薩,久修大因大願而成

大菩薩之功,初發心者豈能得入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攝想觀鼻端,本是權巧方便之法

只為攝妄想,散亂內心得以安住

住境鼻端白,能住之心也有所住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舌識能說法,只是搬弄語言文字

菩薩富樓那,久已開悟先已成就

況且名句文,都是有漏非無漏法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持戒而不犯,只能約束身根身識

如果非身識,意口造業則不能束

身識只此身,本非周遍一切時處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目連之神通,本出宿世多劫功德

何關今生識,攀緣法塵分別之事

念念緣法塵,不能離此法塵之境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如果觀地大,以地大之性為所觀

地性則堅固,凝結障礙而不通達

還是有為法,不是聖人所證勝性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如果觀水大,以水大之性為所觀

還是有想念,以想念而成不真實

如如之真理,不能憑分別之覺觀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如果觀火大,以火大之性為所觀

只因厭有欲,如是由厭而著於空

火性無定出,不是初發心方便法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如果觀風大,以風大之性為所觀

風是動搖的,有動有寂是對待法

既然有對待,就非絕對待無上覺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如果觀空大,以空大之性為所觀

昏昧而冥頑,虛空不是靈明覺知

既然無覺知,就與正覺菩提相異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如果觀識大,以識大之性為所觀

依境而有識,本不是常住不生滅

境空存心觀,就是虛妄不真實的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一切諸有行,遷變流動本非常住

唸佛還是念,前念後念相生繼滅

有生滅之念,與不生滅之果殊異

又怎麼可能,依此獲得圓通法門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六卷之二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Tags:圓通法門云何十方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