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芒種節,一個曹雪芹杜撰出來的傳統節日

由 少讀紅樓 發表于 人文2021-09-18

簡介我們如果細讀書中對芒種節的描寫,會發現小說裡所寫的這些民俗,其實都是花朝節的活動

芒種是誰的原創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不覺間,又到了百花凋零、草木瘋長的盛夏時節,小滿節氣一過,到處是一片收割油菜、小麥,下田插秧的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當真是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布穀叫,伯勞飛,梅子黃時雨,二十四節氣裡的芒種,滿帶誘人的桃杏枇杷果的新香和滿眼濃綠,向我們款款而至。

說到芒種,今人日日身處高高矗立的石頭森林之中,當然再想不起。它不過是我們存於手機日曆裡,毫無感情色彩冷冰冰的兩個字。

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對於芒種,記載倒多,其中尤以《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的描寫最為細緻隆重,也最著名。

只是今人,早已無人憶起、無人提及,亦無人問津。

芒種節,一個曹雪芹杜撰出來的傳統節日

一、芒種在民間

關於芒種,最早的記載出於《周禮》: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東漢鄭玄的解釋是:

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節令至此,大麥、小麥等有芒農作物種子皆已成熟。黃梅時節,雨水充沛,要抓緊搶收了,而水稻、黍稷等農作物則要趕緊播種。

所以“芒種”諧音“忙種”,預示著農民們又將開始一年中忙碌的田間農活了。

其實關於芒種節氣名稱的由來,類似的文獻記載還有不少:《曆書》載:

鬥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通緯·孝經援神契》也說:

小滿後十五日,鬥指丙,為芒種,五月節。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

因為正處於農忙時節,所以在我國和芒種節氣有關的民俗活動,基本上都和農活有關。

例如,在江浙一帶,有“開犁節”,在芒種當天舉行,意思是牛自這一天開始,要耕田犁地了。

在我國皖南地區,則要舉行“安苗”的習俗活動。每到芒種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用新麥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染上各色蔬菜汁,蒸熟後作為供品用於祭祀,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而在我國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在每年芒種前後舉辦的泥巴節最為有趣。芒種當天,男女青年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後,統計成績,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以上所記我國部分地區、民族,在芒種當天舉行的民俗活動,雖各不相同,但都無一例外和農事活動有關,且較零星分散,遠未到將其過成具有普遍性節日的程度。

芒種節,一個曹雪芹杜撰出來的傳統節日

二、《紅樓夢》裡的芒種節

芒種節送花神、餞花神的民俗活動,在《紅樓夢》裡有詳細描寫。讓我們先看一下該書第二十七回裡,曹雪芹是如何描寫芒種節的: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然後作者便詳細敘述這一民俗活動的具體流程:

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頭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眾人先是把自己打扮美美的,然後開始用花朵、柳枝折成車轎馬匹,又用綾羅綢緞之類的布條,疊成旗幟或者傘的形狀,用彩色的線系在樹上、花上。感覺像是先讓花神走個隆重的紅地毯,然後好氣場、排場十足的駕回天庭。

在芒種節這天,作者還濃墨重彩描寫了黛玉葬花,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書中明寫黛玉葬花,共有兩處,除了此處,還有第二十三回寫寶黛共讀西廂,然後葬桃花,黛玉還有一句名言:

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此時葬花,兩人還是情意綿綿、歡歡喜喜,等到百花凋零的芒種節,葬的則是錦重重落了一地的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黛玉更是悽哀哀吟出一曲《葬花吟》,儼然是對逝去的春天,作最後的悼別,從此後百花入土,花神迴天。

除了葬花,芒種日,丫鬟小紅,還順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場面試,面試官王熙鳳,大加讚賞的給她打了一個最高分。

她和賈芸暗生的情愫,也如這芒種時節落入溫暖溼潤土地裡的穀物種苗,一朝雨滋露潤,便要破土而出、拔節生長、開枝散葉了。

原來這芒種節,雖有百花凋零,亦有萬物萌發。這壁廂,佳人向隅而泣;那壁廂,心上人分花拂柳,遙遙而至。人生,亦似有千般機遇、萬種生機,在等待我們去努力奮鬥擷取。

芒種節,一個曹雪芹杜撰出來的傳統節日

三、曹雪芹的移花接木

芒種節祭餞花神,大觀園花枝招展的丫鬟小姐,當然是以餞花神為主,而黛玉葬花,則更像是祭春歸。

餞花神、祭落花,儼然成了大觀園芒種節的兩大重要活動,而黛玉的以淚葬花、以文祭花,似更接近於小說裡芒種節“祭花餞花”的本意。

但是這一美麗憂傷充滿小資情懷的雅緻民俗,除了在小說裡有詳細描寫外,並不見於其他任何文獻記載,倒更像是出於曹雪芹的杜撰。

正如第三回寫林黛玉進賈府時,寶玉順口便謅一句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

說的就跟真的有這書一樣。

曹雪芹一句“尚古風俗”,也如寶玉順口胡謅一般,騙了我們後世太多讀者。

我們如果細讀書中對芒種節的描寫,會發現小說裡所寫的這些民俗,其實都是花朝節的活動。

紅學家鄧雲鄉先生就曾提出,

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的花朝節、迎接花神的風俗,裝點在大觀園芒種節這一天。

讓我們先來看兩則有關花朝節的民俗描寫:

(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彩繒黏花枝上,謂之賞紅。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清 顧祿《清嘉錄》

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孝欽後(慈禧)至頤和園觀剪綵。時有太監預備黃紅各綢,由宮眷剪之成條,條約闊二寸,長三尺。孝欽自取紅黃者各一,繫於牡丹花,宮眷太監則取紅者系各樹,於是滿園皆紅綢飛揚,而宮眷亦盛服往來,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蛺蝶。——《清稗類鈔》

很明顯,這兩則花朝節的民俗活動描寫,和《紅樓夢》中芒種節的民俗描寫,何其相似,明顯小說是從花朝節的民俗活動脫化而來。

另外,在芒種這一天,寶釵撲蝶也是書中很著名的情節,這其實也是古代花朝節的民俗活動之一:

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宋 楊萬里《誠齋詩話》

那麼,曹雪芹為何用移花接木之法,煞費苦心杜撰出這樣一個其實並不存在的芒種節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百花凋零的芒種節,凋零的又豈止百花,還有大觀園那一眾如花的女子,以及她們萬豔同悲、千紅一哭的悲劇命運。

所以曹公明寫芒種節,暗寫群芳最終結局,而黛玉的《葬花吟》,更是提前為她們唱一曲哀歌、悲歌、輓歌。正如脂批所言:

埋香冢葬花乃諸豔歸源,《葬花吟》又系諸豔一偈也。

昔日花開有多豔,他日凋零便有多心傷。這人間芒種時節,萬物生,百花亡。

原來它並不是屬於百花的節日,而是眾芳的劫難日。人間處處,一片春收夏種,萬物繁盛生長,再無人如黛玉一般,去挽悼這百花凋零,同聲一哭。於是便有了曹公,生生杜撰出這一個祭花餞花的芒種節,還有那一部懷春悲秋的《紅樓夢》。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Tags:芒種花神葬花民俗花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