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由 情懷與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10

簡介在水淹七軍之前,關羽並沒有暴露出相對應的實力,或者說孫權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在安排好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留守後方後,覺得後方沒有什麼問題了,於是就率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浩浩蕩蕩地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當時關羽主攻的是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一方面堅守在樊城不出戰,一方面連連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在長安除了指使曹仁據守樊城不能棄城之外,又急忙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禦關羽軍隊的進攻。而這,最終讓關羽完成了水淹七軍這一驕人的戰績。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水淹七軍,是一場經典的戰役,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成為關羽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生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反映的是,關羽蓄水,然後進行了決堤水攻。在《三國志》等正史記載中,關羽既沒有蓄水,也沒有決堤水攻,而是因為霖雨導致了“漢水溢流” ,使得於禁等人被水災困住。關羽趁機乘船而攻,于禁等人投降。不過,不管怎麼樣,關羽都在水淹七軍中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巔峰。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關羽水淹七軍,俘獲3萬兵馬,卻導致自己敗走麥城!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首先,對於關羽的這一情況,筆者不禁聯絡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一俗語。對於這一俗語來說,意思就是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出自《老子》。在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不僅斬殺了龐德這位猛將,還俘獲于禁,獲得了3萬曹魏士兵。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快了關羽的敗亡。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具體來說,一方面,透過水淹七軍,關羽確實威震華夏,迫使曹操都差一點遷都,以此來暫避鋒芒。當然,這同樣引起了曹操和孫權的警惕,促使這兩位對手暫時選擇了聯合,從而共同對付鋒芒正盛的關羽。換而言之,關羽水淹七軍,俘獲3萬兵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當時三足鼎立的平衡。在此之前,雖然曹操對於關羽是有所防備,不過,曹操的精力不會放在關羽一個人身上,比如在關中、揚州等地,曹操都需要佈置重兵,以此防備劉備和孫權。而在水淹七軍後,連鎮守合肥的張遼,已經準備前來迎戰關羽了。

在於禁兵敗被俘之後,另外一位曹魏五子良將,也即徐晃向前推進到陽陵坡。關羽派兵駐紮偃城,徐晃軍隊到達後,透過隱秘的小徑圍繞偃城,掘一道長壕,表示要截斷關羽守軍的後路,關羽守軍便燒燬營盤退走了。徐晃佔據偃城後,連結軍營逐漸向前推進。

《魏略》中記載: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對此,在筆者看來,非常明顯的是,在水淹七軍後,關羽已經成為曹操心目中的頭號大敵了。即便徐晃沒能擊退關羽,之後曹操還會調集張遼等更多的將領來圍攻關羽。眾所周知,關羽只有荊州三郡,儘管關羽勇冠三軍,也無法獨自抵擋強大的曹魏。從這一點來看,關羽的敗亡已經是必然的事情了。並且,原本就對關羽比較忌憚的孫權,也因為關羽水淹七軍,從而下定決心要除掉關羽這一重要威脅。換而言之,在孫權心目中,關羽此時的威脅,已經完全不輸曹操了。

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和劉備結成了聯盟,從而共同對抗強大的曹操。對於孫權和劉備的聯合,主要還是因為當時二者的實力相對弱小,有著必須聯合的理由。但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又拿下了益州和漢中,已經不是當時顛沛流離,沒有立足之地的時候。當然,對於孫權來說,也在赤壁之戰後坐穩江東,壯大了自身的實力。於是,對於孫權來說,自然想朝著荊州之地擴張,以此擴大東吳的地盤。對於關羽來說,所處的地盤位於江東的上游,如果關羽順流而下的話,可以直接進攻到東吳的腹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在水淹七軍之前,關羽並沒有暴露出相對應的實力,或者說孫權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但是,水淹七軍讓我們看到關羽對於水師的駕馭能力。在漢末三國時期,東吳最大的仰仗,應該就是長江天塹和精銳的水師,現在,透過水淹七軍,關羽已經證明這兩樣東西無法限制自己。對於當時的關羽來說,地盤上位於長江流域的中游,而東吳則處在中下游。至於關羽訓練多年的水師,完全具備和東吳水師較量的能力。於是,如果在襄樊之戰後,關羽真的朝著東吳發起進攻,後者可以說是難以抵擋,至少不會像對付曹魏步兵、騎兵那麼輕鬆。

最後,另一方面,《資治通鑑》中記載:羽得於禁等人馬數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兵襲羽。

公元219年,關羽得到于禁等人的軍隊數萬人(大約3萬人),糧食不足,士兵斷糧,便擅自取用孫權湘關的糧米;孫權聞知此事,便派兵襲擊關羽。對於關羽來說,在發動襄樊之戰前,應該不會預料到自己可以突然俘獲3萬兵馬。因此,這意味著關羽準備的糧草,在水淹七軍後出現了比較緊張的問題。對於關羽來說,如果不能解決這3萬人的糧草問題,很可能會引起這些士兵的譁變,從而讓自己內憂外患。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是誰關羽為什麼要放水淹七軍?關羽是怎麼逃脫的?

於是,關羽在沒有經過東吳同意的背景下,擅自奪取了孫權在湘關一帶存放的糧草。作為一方諸侯,孫權自然不能容忍關羽的挑釁行為,也即今天你關羽可以奪走我的糧草,明天就能夠佔據我的地盤。在此背景下,原本就打算偷襲荊州的孫權,不僅立即同意了呂蒙等人的出兵計劃,更在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派出多位將領重重包圍,進而斬殺了關羽父子。換而言之,水淹七軍,關羽奪走孫權糧草的行為,讓後者痛下殺手,不願意放前者一條生路。總的來說,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在水淹七軍,俘獲3萬兵馬後,關羽沒能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最終讓劉備辛苦建立的基業,丟掉了半壁江山。

Tags:關羽水淹七軍孫權曹操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