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由 娛樂圈播報娘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繆傑指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歌手”總給人一種沒文化、混社會的印象,所以當一群來自高校的、代表文化精英階層的年輕人試著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時,大眾將這群樂壇新鮮人稱為“校園歌手”,以此區別於其他

混為一談的讀音是什麼

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畢業季節,高考出分,年輕人各自奔向他們不得不去的新生活,校園照例迎來送往,伴著幾首或躊躇滿志或寂寥憂傷的歌。今天的畢業生還在大學的草坪彈著吉他、唱著歌嗎?或者,他們更喜歡吃著火鍋、打打遊戲?

真正的校園民謠早已式微,領軍人物四散天涯。高曉松又是拉皮又是健身,人到中年把自己折騰成了北方韓寒;李健遊走於各個音綜,以段子手形象被當下年輕人熟知;水木年華老盧一度沉迷於拍文藝電影,情懷大作《一生有你》4。0分敗走麥城,小繆投身三農公益,彈著吉他賣香蕉;就連憂鬱不入世的朴樹,去年錄製《明4》後都彷彿開了竅,又接下了《明5》的錄製邀約;只剩下老狼,一首《同桌的你》唱了幾十年,彷彿最後的輓歌。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如今的校園歌手們都在唱什麼呢?從象牙塔到名利場的那條路,又在靠什麼鋪就?

校園歌手的“消失”

不知道是不是硬糖君陷入了中老年人的資訊繭房,提到“校園歌手”,仍舊離不開老狼、高曉松、水木年華這些老前輩,校園歌曲也總是《同桌的你》《白衣飄飄的年代》《一生有你》等十幾年前的老歌排列組合。

與九十年代開宗立派、引領風騷的前輩相比,今天似乎已不再有“校園歌手”這個標籤。年輕人成名越來越早,卻並不帶有“校園”色彩。何謂校園歌手?萬能的百度百科都不敢斷言,只籠統以“唱著校園味道的歌曲、大部分是從校園走出”為解釋。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作為校園歌手的代表,水木年華的繆傑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校園歌手這個概念在當下,已經是站不住腳的偽概念。

繆傑指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歌手”總給人一種沒文化、混社會的印象,所以當一群來自高校的、代表文化精英階層的年輕人試著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時,大眾將這群樂壇新鮮人稱為“校園歌手”,以此區別於其他。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幾乎所有歌手都是大學生,因此也沒必要強調“校園歌手”這個字首。“一個名詞的消亡,並不一定是因為這個事物已經消亡,而是因為這個事物已經無處不在,沒有給它單獨定義的必要。”

若站在這個角度的話,校園歌手們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成為音樂榜單上的霸榜擔當。被業內視為中國billboard榜的酷狗巔峰榜上,佔據前列的歌手如是七叔呢(1998年,溫州大學)、姚六一(2000年,東華大學)、陳雅森(中央音樂學院),都是從大學校園走出來的,不折不扣的校園歌手。

但這些歌手也照例是當下樂壇的老問題——歌紅人不紅。這與音樂傳播方式、歌手受眾群體的改變有直接關係。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音樂傳播方式的改變暫且放下,先來看看歌手受眾群體的改變。

校園歌曲起於上世紀70年代,臺灣大學生楊弦將詩人余光中的詩作譜曲為謠,拉開了臺灣民謠時代的序幕。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的內地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海對岸歌聲的影響,開始創作屬於他們的旋律。

彼時的大學生,尚被視為“天之驕子”,清華園更是象牙塔中的明珠。九十年代的校園歌手代表精英文化,他們的聽眾是唱片公司製作人、外企高階職員、醫生、教師,還有新聞工作者。而彼時正是這少數精英掌握著發聲渠道,精英的喜好又被普羅大眾當做潮流的風向標。

隨著擴招等一系列高校改革的推進,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不再代表文化精英,校園歌手的受眾也經歷了從社會精英到小鎮青年的一路下沉。小鎮青年數量眾多,得以撐起龐大的播放數字,卻不似當年的精英能靠一句話、一篇文章帶動趨勢的流變。

丟掉那把木吉他

另一方面,短影片深刻改變了音樂生態,校園民謠自然也不例外。

九十年代,內地樂壇短時間內誕生了大量校園民謠,卻幾乎不會有人把《同桌的你》《離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等名曲混為一談。但在這個短影片引爆神曲的時代,熱門歌曲聽來都似曾相識,幾首神曲之間甚至可以實現無縫串燒演唱。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金曲獎告訴我我有40秒的時間完成年度歌曲頒獎人的講稿,40秒夠幹什麼的呢?在抖音平臺,40秒已經是長影片了。”2019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臺灣音樂人陳珊妮這席話形象地點出這種“N胞胎神曲”的成因。

“以前我們做一首歌,可能會用40秒甚至1分鐘來鋪墊前奏,做複雜的編曲。但現在,你只有15秒,誰要聽你彈半分鐘木吉他。”製作人Ken告訴硬糖君,唱片時代一切都可以不著急、慢慢來,短影片時代卻不一樣,要快、要第一時間抓住聽眾。

“佔領心智”,他補充了一句網際網路春典。

媒體人狠狠紅表示,現在音樂的傳播路徑是這樣的,先是作為抖音短影片,然後引流到酷狗酷我QQ音樂。音樂平臺再根據播放量付費。也就是說,短影片上的15秒至關重要。

眼下,抖音、B站、快手、TME、網易雲音樂等大平臺都在搶奪音樂人。一方面大平臺的各類激勵計劃保證了音樂人的收入,但另一方面,“15秒傳播原則”也在抹殺音樂個性的一面,尤其是對於希望透過做音樂養活自己的年輕人。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大學校園是流行文化的鏡子,主流樂壇中的每一個潮流也都會在校園得到迴應與跟進。尚在校園中的歌手們,免不了受到短影片平臺的神曲製造法的影響。

Ken向硬糖君介紹,這些年他接觸過的、從校園裡走出的年輕歌手,創作型別早已不侷限於民謠,電子樂、搖滾、嘻哈,甚至還有京劇與國風音樂。不過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院派作品,更關注尖端技術,偏向先鋒音樂,強調自由化與個性化,導致其原創作品傳唱度不高。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一類則走抖音神曲路線,短影片平臺上流行什麼熱歌,就會有年輕人模仿,希冀下一個神曲花落自家。但在Ken這樣的專業人士看來,“都是口水歌罷了”。

但Ken同時認為,與九十年代初相比,當今的校園歌手在技術水平上已遠超當年的前輩。“去年《樂夏2》的Mandarin和福祿壽,就是典型的學院派技術型歌手,單從技術來看比他們強的人不多。”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如今綜藝市場深刻影響著音樂圈,校園歌手當然也不能免俗。“前幾年哈人最火的時候,校園晚會都快成大金鍊子哈人專場了;後來滾人又火了,我們學校內網一天能刷到好幾個找人組樂隊的帖子;當然了搞男團女團的也不少。”大學生玥玥告訴硬糖君,看看校園晚會上哪種音樂型別最多,就能逆推出最近什麼綜藝最熱。

“那還有人唱校園民謠嗎?”面對硬糖君的疑問,玥玥表示,至少校園晚會上不多。因為這種低吟淺唱的表演方式互動性不強,也很難炸場。

製作人Ken稱自己的觀點更偏激,在這個短影片捧紅一首歌的時代,頗誕生了不少民謠神曲。但在他看來,這些神曲不過是無意義地、將中毒性旋律與“好詞好句”糅雜在一起的產物,“那是短影片熱歌集錦,不是校園民謠”。

木吉他代表的那種時代風格,終究被新一代校園歌手拋在了身後。

誰能打造校園歌手Icon

九十年代的校園歌手總有一種“傳奇”味道。前途光明的清華學子,放著好好的工程師不做,抱著木吉他闖蕩樂壇。高校舉辦的校園歌手大賽,更是唱片公司挑選新人的好機會。

如今,李健、高曉松般“無心插柳入樂壇”的校園歌手越來越少,原本應該是校園歌手孵化池的校園歌手大賽,也變成各個高校內部自娛自樂的活動。

“想當明星誰參加校園歌手賽啊,早去當秀人了。”玥玥告訴硬糖君,如今校園歌手賽更像是“校園K歌王”,就算有獎項在手也很難作為娛樂圈的敲門磚。“連高中都開始辦校園歌手大賽了,毫無含金量啊。”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Ken也表示,對於想要將音樂作為終身事業的年輕人,成為校園歌手、在校園歌手大賽中獲得好名次或許是最慢最曲折的路徑。“學院派,跟對了老師就有機會在綜藝或者國際舞臺上刷臉;草根派,萬一做出一首神曲接下來的故事就是一夜成名。”

如今熱衷於參加校園歌手大賽的,多是那些對音樂感興趣、卻又不準備將音樂作為謀生手段的普通學子。

2016年,西安郵電大學舉辦了一場名為“一無所有”的校園音樂節。一支名為“切爾諾貝利”的樂隊在當晚演出中大放異彩,樂隊主唱張若霏收穫了無數掌聲與尖叫。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或許大眾對張若霏的另一個名字更熟悉:多多買菜的“潤肺”。曾獲得西安郵電大學校園十大歌手比賽冠軍、在“中國新歌聲陝西賽區”的比賽中名列三十強,參加過西郵“MT音樂俱樂部十週年音樂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京東贊助音樂節”、“西京學院咪咕音樂節”的她,畢業後選擇揮別音樂夢,成為一名朝九晚五的社畜。

張若霏不是唯一一個選擇放下音樂夢、加入打工行列的校園歌手。2005年,一張名為《玻璃杯》的專輯橫空出世,該專輯的全部詞曲創作均由22歲的女大學生曹卉娟一手包攬。業內外將各種溢美之詞奉上,甚至有人說“它可以成為校園民謠的句點”。

今天的校園歌手,還白衣飄飄嗎?

引起過轟動的曹卉娟,卻沒有就此扎進娛樂圈發展。短暫的商演經歷後,曹卉娟按部就班地讀碩讀博、出國深造,2011年畢業後就職於母校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從事循證中醫藥療效評價研究。

談及這些樂壇遺珠,Ken表示這是由於校園歌手中缺乏一個有故事性的時代Icon。“你不能拿九十年代的老狼他們做例子,告訴這些對音樂感興趣的年輕人:你來幹吧,能成事。”學院派能在曲高和寡這條路上堅持,是因為他們的學長學姐就是這樣一步步獲得業內認可的;草根派研究抖音神曲速成法,也因為平臺上有過許多一夜成名的例子。前者美譽侷限於業內,後者則被掌握話語權的精英嗤之以鼻。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去選秀?因為他們看見了蔡徐坤、看見了楊超越。但現在的校園歌手中沒有這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存在,沒人把這條路趟出來。”

恐怕還是隻能指望綜藝了。就如“有嘻哈”啟用哈圈,“樂夏”中興滾圈,甚至選秀元年對“秀人”的催化作用。缺乏領軍人物的校園音樂,也需要平臺和節目的助推。

鵝廠顯然窺見了這一需求,《明日之子》的最新一季要搞民謠季。不過正如前文所述,校園民謠已經成為校園歌曲中佔比很小的一個品類,不知道這檔曾捧紅過“最後一個大眾歌手毛不易”的音綜,能否為我們帶來缺席多年的校園歌手Icon。

“我對此持保留態度。”面對鵝廠的企圖心,Ken欲言又止,但又道:“反正已經等了十幾年了,再等等又何妨。”

Tags:校園歌手校園音樂民謠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