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虛心受教,認真傾聽,是修養;謹言慎行,不搬弄是非,是境界!

由 青苗隨筆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意思是說,孔子告訴我們: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修生厚德忠孝兩全下一句是什麼

虛心受教,認真傾聽,是修養;謹言慎行,不搬弄是非,是境界!

先小人後君子古語有云:“先小人後君子。”為人處世,要把計較利益得失的話說在前頭,然後再講情誼。這樣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對於維持雙方關係的穩定也有直接的幫助。特別是跟人合作之前,最好把利益分配先講清楚。

不吃獨食,好事不能獨自享受有利益不要獨吞,有功勞不要獨享,有什麼好事要記得分給大家。這是立身處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一碗水要端平,別忽視公平原則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公平是最基本的人性,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公平對待,不平則鳴,甚至不平則反。這個世上絕大多數的爭執、動亂,都是因為不公平。

經事長志,歷事成人。不經事不知事艱,不歷事不曉事難。經事越多越聰穎,歷事越多越幹練。誠如雨後彩虹最鮮豔,霜後臘梅更嬌媚。

痴成才,迷入道。痴者專心致志,苦其心志,別無旁鶩。入其裡,究其實,悟其奧,故而學業有成。迷者執其念,篤信不移,勞其筋骨。純其道,悟其理,達其觀,故事業有成如人人 。

浮之聰者未必精明,訥之愚者未必笨拙。聰者往往由精而愚,愚者往往由痴而明。誠則,痴是聰的根本,精是愚的化身。凡成大事者皆為痴人。

靜則思己,動則達人。靜中觀心,真妄畢見;動中觀人,機趣盎然。心不靜則不能剖心,行不規則不能喻人。靜中修心,動中達理,才是修身之道。

動乃健身之道,靜乃養心之術。無動則無以有生機,無靜則無以有純念。動靜相宜乃修身養性之根本。

淡泊者心清,心清則志明;奢糜者心濁,心濁則淫樂。無淡泊無以清心寡慾,無奢華無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故潔由淡泊汙由奢。淡泊是高潔人生之源,奢華乃糜爛人生禍根。

人無自信無主,過於自信則拗。自以為是乃自縛繩索。人不聰明乃愚,過於聰明乃奸猾,自作聰明乃掩耳盜鈴也。

人情冷暖,需有戒人之心;世態炎涼,需有防人之術。行事謹慎,處世謙恭,話到舌尖留半句,事到眼前思三分。

正人先正己,思己之過,正己則生威;正己先正心,思心之妄,正心則生純;正心必正行,思行之邪,正行則生信;正行必正風,思風之謬,正風則生清。

世事繁雜,變化多端,處事不難於誠而難於敏,執事不難於著而難於通變,明事不難於悟而難於認同,行事不難於艱苦而難於同心。

人生的意義在於通達,為人所賦予。由理想、信念、追求而生,並隨著理想、信念、追求的不同而各異。為誰而生,為誰而死,為誰奉獻一生都是個人的操持。高低貴賤都是人的寫生,善惡美醜都是人生的足跡。

人之私本能也。雖非與生俱來,但生而有之。人之公教化也。教而有之,立身之必須。欲去私必立其公。人之善本性也,乃人類文明之產物,由修身而來。人之惡劣性也,乃愚昧而衍生,由放蕩而來。除其惡善自存焉。

人之清正氣也。洗滌而清,陶冶而潔,非生來之清也;人之濁邪氣也,汙染而濁,侵蝕而腐,非其本性也。清與濁都是個人造化。

萬物水洗而淨,不洗則汙;萬物沐陽而豔,不沐則衰;萬物靜寂而清,不靜則罔。人間萬事皆在陶冶。

苦累是一種體驗,觸而得之,避之不知其艱;酸辣是一種品味,嘗而得之,不嘗不知其味;福禍是一種境遇,臨而悟之,不悟不知其吉凶;樂憂是一種心態,思而有之,樂時不思其樂,何樂之有?憂時不思其憂,何憂之有?

善惡只在一念,榮辱只在一差,福禍只在一霎,座上賓與階下囚多是一步之遙。吉凶禍福,興衰際遇皆在個人審時度勢的把握。

一世英明莫如一生清白,赤條條來去,不染纖塵,留正氣於大地;不垢汙跡,遺清白於人間。

成事於勤,成名於儉。物慾橫流中,脫俗者成名,超凡者入聖。掛嘴之名一時一世,入心之名萬古流芳。

清心寡慾乃做人的真諦。心清於平淡之中,欲寡於貪婪之妄。無平淡無以清心,無真知無以寡慾。清淡之中識真味,平凡之中見偉大。世事紛雜,對濁流不近者為潔,不染者為純。唯無慾者不染,無求者至潔,乃為之高。

勤儉致富,富則殷實,必珍惜,品之則別有趣味。如山林之花,櫛風沐雨而茁壯。巧取致富,富則奸猾,必揮霍。品之如水,淡而無味。如溫室之花,風吹雨淋之易折。豪奪致富,富則驕逸,必奢華。品之不知其味。如瓶中插花,雖豔而無根,必短命矣。廉從儉出,腐由奢生,正由公來,清由潔來。無勤儉無以廉潔,無奢侈無以腐化,無公心無以正直,無清白無以清明。清白是立身之本,勤儉是做人之根,奢侈是萬惡之源。

人生一世,不留清風雖聲名顯赫也徒有其名,不留功德雖高壽百歲也枉度一生。利澤萬民,福廕子孫者,位再卑,壽再短,也雖死猶生。

世間萬物,存有其原,滅有其因,存亡皆有其規律。人間禍福,禍有其兆,福有其端,福禍皆在自己造化。

身居高處,雖出人頭地,未必高尚;身置低處,雖人微言輕,未必卑微。皆在人之品行清濁。

立身高,高瞻遠矚,立鴻鴣之志,展鯤鵬之雄。立身低,鼠目寸光,虛度光陰,一任韶華流逝。

人不能沒有慾望,但不能有奢望。慾望起,信心足,精神振,士氣旺;慾望消,頹其志,惰其身,混跡人生;奢望起,貪婪生,窮奢侈,墮落人生;奢望無,氣定神閒,寧靜淡泊人生。

知悲者並不悲哀,不知悲者卻甚是悲哀。知悲者知羞恥,講良知,何悲之有?不知悲者矇昧道德良心,發不義之財,淫不義之樂,何其悲哀也。

權,人所欲也。為權傷身殞命者不乏其人,代代相續。有權者顯達,顯達之中易汙。無權者平淡,平淡之中有豁達。有權者尊貴,尊貴之中有唾罵。無權者卑微,卑微之中有平實。

得意時不要太狂妄,狂之則驕,驕之必敗,是失意的禍根。失意時不要 太悲傷,悲之則餒,餒則必衰,一蹶不振,是對生命的褻瀆。

萬事隨緣,不可強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方能有個好心情。諸事,能為之則為,不能為之則不為。不苛求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苛求於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

人高在忍,諸事能忍品自高。人貴在善,積德行善方為貴。人傑在悟,悟透人生則傑。英雄未必在成敗,在其身體力行。

人生苦短,盛衰榮辱轉瞬即逝,唯其心志長久。功名利祿如過眼煙雲,隨時幻滅,唯其芳名千古。

智者謙恭,裝愚守拙,不露鋒芒,是非曲直任人評說,庸者驕橫,炫耀張揚,凌駕於人,不知天高地厚。

抬己意貶人,貶人意抬己,乃不尊人也。謙恭者抬人貶己,貶己抬人,乃君子之風也。

多疑生是非,多慮生煩惱,多思生憂鬱,多怨生憤怒。心平則氣順,心亂則事紛。心態失衡,萬事執偏。

待人要誠懇,與人為善,體人之心,恕人之過。待善者宜恭,待惡者宜厲,待友者宜厚,待賢者宜謙,待庸者宜寬猛相濟, 相得益彰。

讀書,心淨方能入深;修身,念純方能入道。無專心致志無以喻其理,無寡慾焉能養其德。學則在其悟,修則在其真。

得理勿張狂,咄咄逼人反而失理,寓理於情,理自伸然。得勢勿驕橫,得意忘形反而失勢。寓勢于謙勢必大焉。諸事適可而止,不可盡興,樂極生悲,福極生禍,物極必反。

交人交素心,素面朝天,冰清玉潔,肝膽相照。交友交錚友,直言相告,不存芥蒂,痛陳其弊。得意時相助乃不足為友也,失意時相幫才是摯友,錚錚俠義心。

業,不必求其滿;功,不必求其盈。諸事滿則虧,盈則虛。盡善盡美往往並不完美,追求完美者往往以不完美而告終。

助人不求感德,處世不求邀功,做事不求獎賞。處世無過便是功,作事無功便是過。為人,無悔便是道,無怨便是德。問心無愧足矣。

正氣不伸邪氣不除,邪氣不除正氣難伸,除邪必須伸正。伸正必須正心,去妄現真,邪則無藏身之地。

無慾者無求,視功名富貴於糞土,等閒人間利祿,聖潔人生;無私者無怨,苦中求樂,默默奉獻,高尚人生;無愧者無憾,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良心,坦然人生;無我者無憂,達觀暢懷,笑對人生,逍遙人生。總觀人生,脫俗方能高潔,超凡才能入聖。

成功時宜謙虛,得意時宜謹慎,富貴時宜寬厚,風光時宜斂藏。切勿驕奢淫逸,得意忘形。違之便是衰敗的開始。

做人要有錚骨,錚骨挺,直人生。錚骨無,媚骨生,玷人生,汙人世,塌了脊樑,奴顏婢膝,喪失尊嚴、氣節,斷了魂靈。

退讓是人生之福,退一步海闊天高,讓三分息事寧人,搶一步沒有退步,爭一分失去底分,得不償失也。

失敗後對失敗宜等閒處之,可思而不可憂,更不可懼;成功後對成功不可忘乎所以,可悅而不可狂,更不可肆,狂生險,肆生衰。

人之命運並非天之馭,而是人之操。命者人之機,運者人之遇。機遇至,命運興,機遇無,命運衰。成人在己,謀事在人,成事在人之造化。

自命清高者,孤僻。冷漠、脆弱;剛愎自用者,傲慢、固執、偏激,目空一切;爭強好勝者,倔強、執著,不達之則易狹隘生妒;自輕自賤者,卑微、猥瑣,放浪形骸;裝愚守拙者,精明、幹練、沉穩,運籌帷幄;安貧樂道者,坦蕩、曠達、超脫,於無奢中自慰,於無求中恬適,於無聲中幽然。

走出穴居方知天之大,登上高山之巔方知地之闊,走遍天涯方知天外有天,踏遍坎坷方知世事艱辛。眼界不開,見識不廣,不經風雨,怎能通達人生?

優者薈萃,不知其優,只見其劣。優者出優處,唯鶴立雞群方知其優。劣者在劣處,不知其劣,步優處方知其劣。優與劣相比較而存在,因時因事而轉化。此之優許彼之劣,彼之優許此之劣。揚優之長方優,揚劣之長則劣。去劣存優則永優。

諸事利弊共存,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無無弊之利,也無無利之弊。利大於弊則揚之,弊大於利則棄之。權衡利弊,諸事順達。

無知者無畏,不知畏;無私者無畏,無所畏;無求著無畏,何畏之有?民不畏險奈何以險懼之。人無慾方能無畏於天下。

人怕鬼,自欺欺人;鬼怕人,人間正道。心中無鬼何懼鬼哉?人若是鬼,其鬼何其兇險也?

有德者,人相助,濟危扶困,仗義疏財。無德者,人相殘,互相傾軋,爾虞我詐。有德者受良心支配,無德者受利益支配。

寧靜中方能悟出遠大志向,淡泊中方能體味出人生之本。天地之玄機,皆在一個悟字;人生之玄機,皆在一個靜字。心如明鏡方能體味出心性。

失意時立得意之志,苦中尋樂,方無失意之悲。得意時不忘失意之痛,樂中懷憂,方無失意之患。

善有善報,不是時時都報,惡有惡報,不是事事都報。以惡報善,以善報惡,時而有之。但善終以善終,惡終以惡毀。

凡事都要有度,不達則不張。過之則易折,適得其反。乃過猶不及也。凡事不可做過頭,話說過頭不好收場,事做過頭不好抽身。更不要做絕,要留有充分的餘地。這樣才能運用自如,遊刃有餘。

名,人所欲也;利,人所欲也。不求,人無以有生氣,業無以有生機。求之,則慾壑難填。過求則生醜陋,釀罪惡。乃人之禍,事之殆,業之毀,人生一大陷阱耳。

忠孝不可兩全,名利不可雙收。忠者無以服孝,孝者無以事忠。修德者盛名,鑽營者厚利。求名者圖利無以成名,求利者沽名無以牟利。

機關算盡未必聰明,不諳事故者未必愚鈍。世事洞明未必明事,人情練達未必喻情。而那些愚者拙者卻往往聰明過人。

人生不能無樂,無樂則無以暢其懷;人生不能無憂,無憂則無以避其險。於樂中思憂,憂中尋樂,才是人生的一道風景。

知足者常樂也,乃怡心之本。人心不足則貪婪生,貪之不足則煩惱生。不知足者心態總是不平衡,煩生怨,惱生恨, 一臉陰雲,鬱悶一生。

遇不平莫生氣。氣則心態變異,失去理智。一氣之下易失言,一怒之下易生事,乃至招來禍患。心平則無氣,無氣則諸事坦然。

與人同伍,遇艱難不相推,遇險處不相退,遇好處讓三分,才是做人的美德。行不通處,奮然前行,行得通處先人後己,風範自存。

萬事勿相攀比,與人攀比生憤怨,憂心不已,自尋苦惱矣。與己比,自得其樂,悠然由然,一笑終生。

人生不能言言悅耳,事事順心,處處如意。悅耳之聲往往並不悅耳,順心之事 也未必順心,如意之事也未必如意。悅耳寓於逆耳之中,順心伴著坎坷而生,如意和挫折並行。一味飄然於悅耳、順心、如意之中,則如吸食鴉片矣。

自省者為智,以善其身;自警者為清,以修其行;自重者為賢,以養其德;自立者為強, 以達其志;自強者為高,以舉其業。

無理辯三分者失顏,得理不讓人者失尊。得理者讓三分,其理何止增三分,其尊何止增三分。無理者辯三分,其減何止三分?

切勿揭人之短,道人之隱,觸人之痛,此乃尊以處人,善以待人之修身之本,對有隙者更不應為之。

看人要看其優,識人要識其劣,辨人要優劣同看。看其優可學之,識其劣可避之,辨其人可從容處之。

智者張馳有度,能屈能伸。屈時能忍受一切,容納一切;伸時能藐視一切,戰勝一切。屈乃伸之術,伸乃屈之果。屈伸相宜,大事必成矣。

動中品靜方能品出靜的清幽,忙中悟閒方能悟出閒的恬適,苦中嚼樂方能咀嚼出樂的情趣。人,只有勤奮才能感知人間苦樂,忙閒真味。

修德宜通達,不可偏廢。氣度宏達而不疏狂,思維慎密精細而不謹小慎微,志趣淡泊而不枯躁,操守嚴明而不暴烈。乃厚德之術。

修身有術也要有度,聰明過度易奸詐,謙虛過度易虛偽,老實過度易愚訥,簡樸過度易吝嗇,清高過度易傲慢。宜掌握好分寸。

讀書皆在悟。悟出其理,釋疑解惑,達觀開懷;悟出其真,喻事明理,以善其身;悟出其奧,教化不盡,趣味無窮。讀而不悟易為妖言所惑,步入邪路,易為紛亂所迷,走向深淵。

讀書在學以致用。用則聰穎,格物致知。不用則廢。學以正用,正人生之路;學而不用,乃鏡中花、水中月也;學以歪用,如自飲毒酒。

人生苦短,世路艱難。人生之旅如登山,峭壁懸崖,荊棘叢生,溝壑縱橫,無涉險無以見無限風光。世路之途如涉海,波濤洶湧,濁浪滔天,不立濤頭無以顯出英雄本色。

修道必須六根清淨,超凡脫俗,物我兩忘,拋棄一切慾念,擯棄一切恩怨,不跳出紅塵情慾無以成正果。養德必須修心,心淨則意念純,意念純則百邪不入。不跳出名利圈子無以脫俗,不脫俗無以厚德載物。

交人難,傷人易。十語中一語聽之不悅便生惱,十事中一事辦之不成則生怨。記其惱、怨忘其恩德。

善者無論言詞多麼怪戾,氣勢多麼兇暴,其心也善,不做詭詐之事。惡者無論言詞多麼悅耳,面目多麼溫和,其心也惡,溫中孕陰險,笑中藏殺機。

惡人甚於狼。狼心易露,狼性易察,狼行易觀,足可防之、避之。而人心不可測,詭計多端,防不勝防。人若是狼其險惡不知其勝於狼多少倍。

為官之道在於廉,為人之道在於誠,為商之道在於精。處人之道在於和,處事之道在於謙。

處逆境,居危思安,以自立、自強勵之;處順境,居安思危,以自重、自省警之。任其逆來順轉。

諸事勿急躁,急則易草率、魯莽,欲速則不達。沉著應對,方寸之中生巧機,可逢凶化吉。

天道酬勤,勤者天官賜福,苦盡甜來。天道罰懶,懶者天不容之,無生存之路。天隨人意則興,人隨天意則旺。

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惠互利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人際交往都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而人際交往的延續或不斷加深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談利要看情況,有時金錢會壞事當人表現出崇高感時,就不要誘使他走向功利。

當人的正義感、使命感、責任感等崇高感散發光輝與魅力,而沒有想過得到利益時,就不要用金錢的聲響去打擾心靈的寧靜和平和。所謂圈子、關係,植根於利益交換沒有什麼圈子是絕對單純的、不涉及利益交換的,同學會、校友會聯絡感情,都難免要交流一下資訊與資源,所謂互幫互助、互惠互利,說穿了不就是利益的交換嗎?

提升自己的利用價值,讓別人需要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幫助,或者得到他人的器重,我們首先就要有“被利用”的價值。“被利用”的價值決定了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決定了他人是否願意幫助我們。就如同買股票,誰不想買績優股呢?因為績優股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只有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智慧時,眼前已不足為意,而是把心思放在了遠處。當遠處妥妥地安排適當,那麼,以後走的每一步,就會少去許多的障礙。而人生,需要生出更大的智慧與眼前和解,那麼,心會放寬許多,路會平順不少。否則,何嘗不是與自己過不去呢?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意思是說,孔子告訴我們: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所以,那些眼前的憂慮,從哪兒來的呢?是因為從前沒有足夠的遠慮思想,而造成的。

而很多的人,在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前,對於未來的把握,總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他們糾結以前沒有安排好的事情,現在報應到了眼前。這些困難,正把他們的思緒,牽扯著,勞累著,疲憊著。如果,放下對過去的譴責。從現在起,與眼前不計較,多和解,才是智慧的升騰。

《史記·卷九十二》:“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是宴子回答齊景公的話。

所以,當一個人後悔以前,沒有想周到的時候,不如放棄一些心中的不快,不必要糾結過去,更沒有必要為難眼前。而是明白:無論你多麼智慧,都有算失一棋的時候;不論一個人多麼愚笨,也總有走對一棋,贏局的時候。當你明白這句話真正的含意時,就必放得下那些怨恨的心態,而與眼前的自己和解。

正如,有些人,埋怨自己當初,這也沒有做好,那也沒有做好,每天活在痛悔之中,而忘了明天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過得更好。

人非聖人。聖人尚且有做錯事的時候,自己又何苦如此不放過自己呢。

人生的成長,本就是一步一步趨向更穩,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飛起來啊。所以,又何苦如此不放過自己呢?

想明白,也就放下了責備,放下了後悔,那麼心情變得好了,前途就會更加光明起來。

人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與眼前和解的過程。

曾經為一本繪本寫過書評。繪本寫的是一個很醜的女孩,她一直活在卑微的世界裡,她膽怯、她驚恐、她無助、她被孤立。

直至有一天,她勇敢地從大灰狼鋒利的爪子下,救出了小夥伴們。從此,她被小夥伴們奉為英雄。從那以後,她不再嫌棄自己長得醜,她不再嫌棄自己長得矮,也不再嫌棄自己長得黑。

每當照鏡子的時候,她都會發現自己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極了天上的星星,美麗璀璨。

以前,她埋怨媽媽長得醜,所以,她生下來,也是這麼醜。像在,小朋友們喊她的媽媽:“好厲害的媽媽”。她就感到格外自豪。

她現在,也忽然覺得自己不但長得不醜,而且還會唱歌,會跳舞,會演講。是啊,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不和眼前計較。而是放過自己,努力向著更好的明天靠近。

曾經有個朋友,一直努力地生活。但他命運非常不順,不論做什麼,都是失敗居多。但他,從來不責備自己,不為難自己。

沒有人見他發過牢騷,也沒有見過他沮喪無助的神情。有一次他與朋友一起經商,朋友騙了他的錢,跑了。結果,他背了一身的債,受到了所有至親好友的責怪。甚至是上門催債。

但從他身上,依然沒有看到半點的悔不當初。或許,在他的心裡放著吧,不便發洩出來。也或者是,發洩也沒有用,反正他想得特別開。

後來,在他中年之後,事業終於好轉。被一個大投資商看中,一直用心地扶持他,他也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問及他為什麼,每次失敗,都沒有表現出難過與沮喪呢?他回答道:我從不和眼前計較,而是把目光投下向一站。

與人交流的時候,不要搶著說話,要給人說話的空間,讓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內心;有句俗話說:“會講話的人想著說,不會講話的人搶著說”,這句話中不僅體現出講話對錯的會與不會,更是體現說話時候做人的會與不會。

有時候,人是需要闡述自己的觀點,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認真的去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說話,更不能搶著說話,不然就會很不禮貌。

也有時候,人是要表達內心的苦楚或是心酸,作為朋友向你傾訴苦痛,那麼人那你當朋友當做傾訴的物件你更要認真的傾聽,並適時的給予安慰。

還有時候,別人為了打破尷尬,隨意聊天,這個時候就需要予以配合,別人給你接話的話題,你就需要及時接話,配合溝通,避免尷尬。

再有就是自己說話的時候,如果看到別人想接話,就需要及時調整話題,讓別人能合理的接話,這種謙讓可以讓避免自己被人搶話雙方的尷尬,也可以讓自己的話題被打斷後能再合理的銜接上。只有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才能收穫更多的知識。

都說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一輩子去學會閉嘴。曾經的我以為,會說很重要,但慢慢發現,會聽更重要。

會說,是一種能力,因為言語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的許多問題。

傾聽,是一種修養,因為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它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明亮。古代帝王,都有早朝的慣例;早朝期間,就是帝王在傾聽群臣的諫言,然後頒佈政令。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從諫如流的帝王代表,認真聽取並接納學士朱升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也正是他能從一無所有成為千古帝王的關鍵。

慎言是一種境界,

孟子曾說過: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暖心的話能讓人如沐春風,而一句狠話就能把人拉入冰窖;俗話說得好,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如果不能確保,我們說出口的每句話都是動聽的,那麼寧可少言,也別話多;因為會說話的人說話時候像是一門精緻的藝術,往往寥寥數語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得到別人的認可,然而不會說話的人就像一個小丑,濤濤不覺得說個沒完沒了,不僅讓人無法理解還會引人反感,自己還不自知。清朝重臣曾國藩,曾經就因為不懂得慎言吃了很多的虧,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曾國藩在做官的時候,因經常批評朝廷那些官官相護的官員,進而得罪了眾多大臣和地方官紳,因此處處受打壓。

並且在太平天國運動漸成燎原之勢時,曾國藩為了挽救大清,他直言不諱的指出皇帝的三個缺點,進而得罪了皇帝,差點丟了性命。

為此曾國藩在家反省了兩年,在研讀了老莊後,明白了自己處處碰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慎言。

為了能改掉這個毛病,曾國藩透過日記,每天記錄對所見的人,所說的話,之後不斷研究,不斷反省。當再次出山時,他因自己說話謹慎,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曾國藩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領悟到了慎言的重要性,並留下了“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的經典語錄。

懂得慎言,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最聰明的策略,我們可能被多言傷害,但不會寡言傷害,故智者都寡言。人人都能說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說話”。

為人處世,我們要明白,有些話不得不說,而有些話寧可不說。失足猶可追,失言難挽回。言而無當,不如緘默為上。

人生在世,有些事,看透沒必要說破戳破,只要自己心裡明白就行了;正所謂“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有些話,放在心裡不必說出來,如果嘴上說出來,不僅害己而且還害人。

有些人,只適合聽不必搶著說,如果時常打斷別人,不僅讓人覺得反感,沒準還會揹負上沒教養的罵名。

為人處世,不會說的,就不要說;不該說的,就不必說;直話,轉彎說;反話,正著說。

人生本就是一場無聲的修行,眼睛學做事,嘴巴學做人,耳朵學自己。虛心受教,認真的傾聽,是你的修養;謹言慎行,不搬弄是非,是你的境界!

人人都有一張嘴。嘴的功能挺多的,不用細說,朋友們也都知道。嘴能為我們帶來便捷,卻也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傷害。

有人說:

守不住自己的嘴,就守不住自己的福

。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仔細琢磨了一下,好像真有這回事,至少我們能從兩點看出來。

病從口入,

我們的這張嘴啊,

吃東西是第一功能

。從生下來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懂得了張開嘴。小時候管不住嘴,什麼都想吃,什麼都想吃個飽。所以有時,病就來了。

有句話說:

眼睛害病從手起,肚子害病從嘴起

。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用髒的手擦眼睛,就會把細菌帶進眼睛裡;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就有可能會因為吃得太多或者吃得不對而生病。

想來還真的這樣的。去看病的時候,醫生大多會說:別吃這個,別吃那個。其實,也不是不能吃,只是吃要有個度。

這個度,就是能夠管住自己的嘴:吃適合自己體質的東西,適合的也要適量。

很多時候,這兩樣大多數人做不到,特別是年輕人。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

撐死我了

!”這個“撐死”就是吃得太飽。其實,人的胃最適合的量,是吃個七八分就可以,不要過分飽。如果讓胃長期處在“撐”的狀態裡,就容易讓它受到損傷,這樣人就容易得病。

記得那句“吃嘛嘛香”吧?能夠感覺到吃什麼都香,就說明胃口好。

人的胃口一好,身體就健康。有了健康,人自然就是有福報的。

所以,管好自己的嘴,也就守住了自己的福報。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

寧叫嘴受窮,不叫病纏身

。就是這麼個道理。

禍從口出,

這嘴的第二個功能的,就是說話了。這個,你也懂的。只不過,人人都有同樣的一張嘴,說出來的話卻沒有一句是相同的。不信,你讓幾個人同時說了一句話,肯定是不一樣的。

嘴裡說好話的人,是多有福報的;而只會說壞話的人,卻是會惹禍的。所謂“

禍從口出

”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總說:

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好的話能夠讓人感覺溫暖,也會有讓人重獲希望的力量;相反,一句傷人的話,有可能讓人更加絕望和失意,甚至走上不好的結局。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能夠從嘴裡發出來的語言,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惹禍的。

喜歡說人壞話或者經常說沒有善意話的人,很容易招到別人的討厭和憎怒。人有一張嘴,卻有兩隻耳朵。之所以耳朵會比嘴多一倍,就是因為人需要傾聽。傾聽好的,也傾聽不好的。但一般來說,聽到不好的話,人的心情就會不怎麼美麗。這是人的正常反應。

所以,你如果總是說出讓人討厭的話,就不要怪別人不喜歡你。有句話說:

快嘴會失信,快腿會“失足”

。人說出傷人的話,往往就是不經大腦而出來的“快話”。這樣的話,最容易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引起別人的反感。

第二種:比較中立的話。

能夠說出中立話來的人一般都是比較理性的。他說出來的話不會得罪任何人,而且喜歡就事論事,而不是針對任何人。所以,這樣的人,還是會有人喜歡,但卻不會有太多的朋友。因為,人都是喜歡尋求和自己相近的人成為朋友的。

第三種:說溫暖話的人。

這樣的人,情商相對比較高,能夠說出讓人喜歡的話。特別是能夠經常給人鼓勵和安慰的話,更能打動別人的心,讓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人,能夠得到別人的好感,能擁有更多的朋友,自然,他也會擁有自己的福報。因為,

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所以說,你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嘴,福報也就跟著來或者去。我一直認為,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就是最好的概括——

“傻瓜的心在嘴裡,聰明人的嘴在心裡”。

人性之惡千百種,但最致命的是:仇視近在眼前的親人,見不得眼前人過得要比自己好。

什麼意思呢?弟兄寧願弟兄窮,這是常態。更為甚者:父子之間都會有相互仇視的,也就是希望對方過得窮一點。

或許有人會有說,弟兄寧願弟兄窮,這個到說得過去,父子之間也會這樣嗎?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有的父子之間為了爭能耐的大小又或者是本事的大小,難免不會有仇視,只要有爭的心理,就會有見不得對方好的想法,也就是希望對方窮一點,因為只有對方窮了,才會映襯出自己的本事或能耐。

這正如郭德綱的一句話:人心彎彎曲曲水,道路重重疊疊山。這句話溫柔的道出了人性之惡。他們寧願看到外人好,寧可看到離得遠的人好,就是容不得身邊人比自己要好。

遠在天邊的人,哪怕是遠遠勝過自己的人,他們有的只是羨慕崇拜;近在眼眼前的人,哪怕是稍微勝過自己的人,他們有的只是嫉妒仇視。

大多數人的痛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落魄,而是因為別人的幸福。這也正如大多數人的開心,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幸福,而是因為別人的落魄。

其實這是人性裡最陰暗最愚蠢也最可惡的一面,這是人性之惡,特別是仇視自己近在眼前的親人,這是萬惡之首。這樣的人恐怕會大大消減自己的福氣。

要知道:近在眼前的親人都不如你,和近在眼前人的都比你歷害,顯然後者才對你更有利,因為後者你永遠都是順勢之中。

而往往許多人卻寧可生活在一個都不如自己的人群裡,為了自己那可憐的一點尊嚴,寧可被連累,那怕是自己遍體鱗傷,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身邊人飛黃騰達。

要知道:如果你身邊人都是落魄不堪,你又能好到哪裡去呢?身邊都是富人,總比身邊都是窮人好;近在眼前的人有錢了,總比遠在天邊的人有錢要好得多。

在危難之際,能拉你的人,一定是和你熟悉的身邊人,而那些陌生人,再發達也不可能和你會有半毛錢的關係。

人性之所以會很荒唐,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仇視近在眼前的親人,只有把離自己最近的人打壓下去了,才會顯示出自己是多麼的高明,這也只不過是為了獲得外界對自己的一個認可。可是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外界的認可往往會有很虛偽的一面。乞丐不會去嫉妒一個千萬富翁,但是卻會嫉妒一個比自己混得要好的乞丐。

許多人由於嫉妒攻心,他們對離自己越近的人越會是更歹毒,表面上會不動聲色,關鍵時刻就會偷偷擺上別人一刀。

世上最悲傷的事莫過於戰勝了外界的困難,卻被身邊人暗地裡捅了一刀,而你平時卻還生怕他受委屈。

如果一個人近在眼前的人都不好,那麼這個人一般也不會強到哪裡去;如果一個人近在眼前的人都很強,那麼這個人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一個人不明白這個鐵律,那麼就不妨去仇視吧!這是一種大大惡心,如果不及時修正,足以可以讓一個人萬劫不復。共勉!

作者:青苗

Tags:人生無以自己別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