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由 美麗大荔MLDL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段家高居鐮山原頭,雖說志書記載僅因明代段姓屯田長官而得名,但在大荔它絕對處於聖地位置,一者“大荔母親河”洛河自此入境蜿蜒貫穿,二者20萬年前始祖“大荔人”在此繁衍生息,三者目下滋養大荔兒女的“大荔神泉”源出此處

三生苦什麼意思

(文/王小民)

《三國演義》開篇詞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建國以來經歷多次體制改革,行政區劃亦是“熱脹冷縮”,一時大一時小,今你是你我是我,明弄不好又是闔家一窩親。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三縣合一,古大荔在西、老朝邑在中、年輕的平民在東,南北方向硬生生把“大荔”劃為三綹。放眼形似金帛的秀美版圖,“三家”(段家、范家、張家)依山濱河把著大荔三個角角,范家華原、東北西南(民諺)。段家高居鐮山原頭,雖說志書記載僅因明代段姓屯田長官而得名,但在大荔它絕對處於聖地位置,一者“大荔母親河”洛河自此入境蜿蜒貫穿,二者20萬年前始祖“大荔人”在此繁衍生息,三者目下滋養大荔兒女的“大荔神泉”源出此處……就連年逾2300歲的“魏西長城”也只在這段儲存得最完好。范家原本只管原上一塊塊,自從接納了華原下的“華原”,便猛地一下變大變胖豐滿了,原上的範姓人高風亮節共建上下一體共有的家,原下的華原人毅然慨然分享這屬於全中華的榮耀。中國亦稱“華夏”,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解釋“(黃)河西為華,(黃)河東為夏。”華原(朝坂)即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脊樑。這麼想來也就不怪了,頓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個“(華原)山”在唐代大詩人王之渙心中的高大巍然。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馮村與段家原上原下鄰居著,可它的“身世”要複雜很多。西漢時,大荔貴為三輔重地、左馮( píng)翊治所,也自此與“馮翊”結緣,先後有了馮翊郡、馮翊縣、馮翊鎮的行政稱謂,並有了左馮翊、馮翊將軍等多個官職封賞,馮村就是唐馮翊將軍尚可孤的葬身之所。將軍墓在影響大,當地人視墓為墳,亦就有了“墳村”的叫法,更有甚者馮(píng)馮(féng)不分以訛傳訛,馮村便叫了千年。埝橋挨著縣城,最引以為豪的是“大荔高鐵站在埝橋!”其實他們最雄厚的資本在於文化資源。自東周末期始,大荔地界便成了民族融合發展的熱土,以致到了兩漢三國時荔北荔西的羌族竟佔戶口人口的大多數,居於今埝橋的乃羌族分支雁羌,埝橋也當為雁羌的轉音雅化。埝橋政府沒在東西埝橋,但並未影響村落的文脈昌盛,這裡出過教育廳長、高階教師,至今活躍在東府舞臺拉胡胡、諞快板的都坐得是“頭把交椅”。 “大荔”老地方剩下沒說的是蘇村,蘇村無“蘇”,北魏時的蘇姓人早已灰飛煙滅,空留下八村一社在這開闊的渭河灘區飄搖動盪。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朝邑的輝煌自唐宋延至明清,山川成佛性、草木皆文化,影響的絕不是一代兩代人。北邊的雙泉原是北魏五泉縣轄地,形如鐮刀的鐵鐮山南麓太奇泉、相底泉、蔡莊泉、西莊泉、苦泉“五泉”並列,每泉距二三里相映成趣。民國時只有苦泉可供灌溉,其餘淤塞絕流。苦泉因其水呈赤色、味澀鹹苦得名,傳說羊飲之體肥美,故隋在此設定豐羊牧,唐高宗永徽年間以苦泉牧地賜民,諺語有“苦泉羊,洛水漿”之說。到了明萬曆時,因僅剩的苦泉枯竭得名蒙泉。時月輪迴,清聖祖朝鎮東北、西北兩溝內均出現清冽甘泉,“阡陌盈疇畫井疆,蒙泉美麗說西莊。濱河藉潤來源遠,阻洛分滋沛澤長。畝荷涵濡歌歲稔,田資源溉詠年康,鐮山造福符天數,豈獨甘肥置牧場”的景緻猶如今天呼倫貝爾。雙泉東邊的兩宜亦為朝邑的老底子,北宋初年名保全裡,言說因黃氏姑侄堅貞不屈、反抗惡霸殺身成仁,坐化於村南“黃姑祠”得名“兩女”,後雅化為兩宜。兩宜是個諸事皆“宜”的地方,地處黃龍至華陰南北驛道重地,古鎮大街呈“卍”字形古樸典雅,八景點綴、人文薈萃,堪稱大荔東北三鎮之首、河西“小北京”。高明併入兩宜是三四年前的事,不要小看高明,這個兄弟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高明”。我的忘年交、民俗學者張昇陽老師家在高明,他考證的由來一是地處鐮山之巔、旭日東昇曰高明,二是明時居民以高、蒙兩姓居多名“高蒙”繼而呼之“高明”。不管地理也罷人文也行,怎麼說也遮蓋不了“原上明珠”的風采:朝暉吐清氣、悠然見南山。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不幸的朝邑由縣降格為鎮,幸運的朝邑以跨河而治為榮。洛河南的沙底是名符其實的“菜窩窩”,蘿蔔洋芋、蔥薑蒜樣樣皆備,尤以蓮花池的“水上飄”貢品辣椒馳名。因了地形地貌的關係,西漢年間建村於高大沙丘之下名“沙底”,後風沙施虐、水漲河塌,一方百姓意志品質凸顯,惜土如金、精耕細作,硬是用“捨得三生三世苦,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鑄就了今世“沙苑文化”。伯士在洛河北、通靈陂南,二水夾槽黃金段、大荔朝邑聯接帶。有元一朝,這裡田地鹽鹼化嚴重,白茫茫一片甚是煞眼,也就得了白村的名字。到後來設鎮建市都是“白”字出頭,清同治年間才正名為伯士沿用至今。伯士好地方,有文化、品位高,趙家新石器時代遺址融“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精華於一體,蔡鄧新石器時代遺址更是大荔域內漁獵文明向遊牧文明過渡、繼而農耕文明昌盛的重要證據鏈條。

作者簡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縣人,渭南市作協會員,渭南市政協文史委特聘委員。出版有《同州風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

大荔:數地名說文化(2)

Tags:大荔朝邑華原苦泉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