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有什麼區別

由 大茶經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刺史又問:“弟子聽說,達摩大師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問曰:朕一生建造寺廟、敇度僧人、佈施財物、廣設齋會、會有什麼功德呢

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的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漢字是最古老之一,也是通過歷史文人著作慢慢開始演變簡化而成,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特別是在一些經書,早期我們都是古印度梵文,經過史人在翻譯而成。翻譯成漢字後,包括原來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好,如果沒有歷史各大人物的轉化,特別是我們生長的這個年代,很多著作,沒有轉化我們就很難領悟其中的含義。特別我們佛教的佛學愛好者,佛教信徒,在關注佛經等著作時候,我們就必須精進專注,否則會把古人留下的精髓得以誤解。大茶經在學習六祖壇經時,經常看幾遍,然後才慢慢領會。這個時代很好,很多的文字都有很多學者給予分解成簡易文字。今天大茶經以《六祖壇經》中的六祖大師來講述福德與功德的區別。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有什麼區別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談《功德》故事

我們在讀《六祖壇經》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意為:一天,韋刺史為六祖慧能舉行齋僧大會吃過齋飯,刺史恭請大師登上法座,在向大師禮拜,問道:“弟子們聽說和尚說法時,微妙得不可思議,現在有些疑問,希望和尚大發慈悲,為我們解說開示。”六祖道:“有疑問就問吧,我自會給你們解說。”刺史曰:“請問大師您之前所說的都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忙嗎?”六祖道:“是的。”刺史又問:“弟子聽說,達摩大師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問曰:朕一生建造寺廟、敇度僧人、佈施財物、廣設齋會、會有什麼功德呢?”達摩說:“實在沒什麼功德。”我們都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希望大師為我們解說。六祖道:“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球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有什麼區別

這是一則《六祖壇經》中的一段小故事大意,也就是說,人的福報與功德是有區別的,功德原本應該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上求。按我們平常來說,這也算是善舉吧,但是達摩卻說實無功德,我們從表面上看,佈施讓貧窮的人們受益了,但是佛教把佈施看成最基本的修行,當然更有深層次的寓意就是,去除人們對自我,對身外之物的迷著。且梁武帝所佈施的財物並非自己的俸祿,而且都是國庫的錢,這是他本身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梁武帝問的是福報,或許達摩就不是這樣的回答。

六祖慧能大師論什麼才是真功德

在佛教裡很多文字都蘊含著很多人生哲理,這很大一部分與儒家、道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慧能大師的說法裡,真正修行的人,是可以對任何人平等對待。六祖曰:“心即不輕,常行普敬。見性是功,平的是德。”也就是說,佈施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行佈施的人,如果心中沒有真正佈施的自我,就跟沒有福報所得。

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有什麼區別

上面的故事看出,梁武帝對達摩的意識沒有領悟。梁武帝與達摩的故事,如果問福報,但定是有大福報。所謂的功德,就是要我們自己下了功夫,六祖善知識說,功德必須在自心本性中識見。《六祖壇經》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引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也就是說,功德只能內求,而不能向外求,內心謙下且表裡如一,遇事時內心平靜保持清淨,且能做到不讓功利心去行善,這才是功德。就像有的人,看見別人遇到難處,就馬上給予幫助,並未想要得到什麼,這種心性沒有功利心,自然的表露。

所謂行善積德,這其中的佛教的功德與福報在原則意義上,也涵蓋了儒道家的思想範疇。如果我們學佛研究深入,就會發現,古人留下來能夠給予傳承幾百幾千年的文化,定是有一定存在的意義價值。傳統國學理論一樣的留下的都是精闢著作,都以傳播正能量的思想觀,所以作為修行者與學佛者,我們在唸佛修行之時,也應該多看看古人留下的精髓,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很多人對信仰的衝突,也正信了自己。

Tags:功德福報佈施達摩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