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轉載」古典詩詞曲賦中美女的別稱

由 懷舊PP 發表于 人文2021-06-30

簡介”(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驚鴻原指驚飛的鴻雁,比喻美人體態輕盈,後作美女的代稱

于闐採花什麼意思

圖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轉載」古典詩詞曲賦中美女的別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對美女的詠頌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就像今天我們稱美女為“美眉”、“靚妹”一樣,在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作者筆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這種借代手法的運用,既避免了詞語的直露和重複,也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練性,從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鮮活生動、美麗多姿。

一、以服飾、化妝品代美女

“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前人對於美女的代稱,首先是從服飾、化妝品著眼的。因此“紅袖”、“紅裙”、“金釵”、“紅粉”、“粉黛”、“紅顏”、“紅妝”等,在古代詩詞曲賦中都是女子的代稱。“釵”是婦女固定頭髮用的兩簪,“黛”是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青黑色的顏料,類乎現在的眉筆,“紅粉”則是胭脂和鉛粉,這些都是女子的案頭必備之物品,用以代稱女子順理成章。“紅妝”則是從“裙”、“釵”等具體的服飾到束妝完畢,以整體的盛妝代稱女子。

紅袖

“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唐·白居易《對酒吟》)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倚江樓。”(唐·杜牧《南陵道中》)

“紅袖擁門持燭炬,解勞今夜宴華堂。”(唐·韓偓《邊上看獵贈元戎》)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清·席佩蘭《壽簡齋先生》)

紅袂

即紅袖。

“清歌且罷唱,紅袂亦停舞。”(白居易《秦中吟·五絃》)

“臥思陳事暗消魂。羅衣溼,紅袂有啼痕。”(前蜀·韋莊《小重山》)

“縞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驊騮踏石聲。”(北宋·蘇轍《記歲首鄉俗寄子瞻·踏青》)

翠袖

“翠袖年年寒食淚。為伊牽惹愁無際。”(北宋·王採《蝶戀花》)

“紅樓桂酒新開,曾攜翠袖同來。”(北宋·晏幾道《清平樂》)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琵琶馬上再三彈,翠袖朝啼關塞寒。”(明·何景明《明妃引》)

紅翠

“紅翠”為“紅衣翠袖”或“紅巾翠袖”的省稱。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北宋·柳永《鶴沖天》)

“紅翠鬥為長袖舞。香檀拍過驚鴻翥。”(北宋·張先《蝶戀花》)

紅裙

“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萬楚《五日觀妓》)

“長安眾富兒,盤饌羅羶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唐·韓愈《醉贈張秘書》)

“歌喚紅裙,酒招青旆。”(南宋·高觀國《踏莎行》)

金釵

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詞不同,它偏重於特指歌舞之妓,且常與“珠履”並稱。

“競鬥草、金釵笑爭賭。”(柳永《夜半樂》)

“珠履金釵常滿座,問誰人、得似張公子。”(南宋·劉克莊《賀新郎》)

“珠履三千,金釵十二,朝承恩暮賜死。”(元·汪元亨[雙調]《沉醉東風·歸田》)

紅粉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唐·李商隱《馬嵬》)

“偶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稀。”(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

“愁眉蹙損愁腸碎。紅粉佳人傷別袂。”(北宋·陳襲善《漁家傲》)

粉黛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綺繡張筵,粉黛爭妍。”(北宋·賀鑄《綺筵張》)

“當年粉黛,何處笙簫?”(清·孔尚任《桃花扇》)

紅顏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清·吳偉業《圓圓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重籠坐到明。”(白居易《後宮詞》)

“比擬紅顏多薄命,更不如今還有。”(清·顧貞觀《賀新郎》)

紅妝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唐·李白《江夏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北宋·蘇軾《海棠》)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清·吳偉業《圓圓曲》)

二、以玉代美女

“美者顏如玉。”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後逐漸用來指代美人。以玉比作美女,一般說來,是取玉石的珍貴、晶瑩、雅潔之意。如“玉顏”、“玉人”、“玉奴”、“玉兒”、“玉姝”、“玉容”、“紅玉”等。

顏如玉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南朝梁·蕭統《古詩十九首之十二》)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宋真宗《勸學歌》)

玉顏

“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戰國楚·宋玉《神女賦》)

“曾共玉顏橋上別,不知訊息到今朝。”(白居易《板橋路》)

“咫尺玉顏,和淚鎖春閨。”(北宋·秦觀《江城子》)

“早是君心難恃,恨不玉顏先悴。”(清·鄭文焯《謁金門》)

玉人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唐·元稹《明月三五夜》)

“玉兔玉人歌裡出,白雲誰似莫相和。”(唐·賈島《登田中丞高亭》)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南宋·謝枋得《蠶婦吟》)

璧人

即玉人。

“公坊名場失意,也該有個鍾情的璧人,來彌補他的缺陷。”(清·金天翮/曾樸 《孽海花》第四回)

玉奴

“真態香生誰畫得?玉奴纖手嗅梅花。”(北宋·蘇軾《四時詞》)

“樓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鸞笙。”(元·薩都剌《送友人之金陵》)

“呼酒謾撥清愁,玉奴頻勸,兩臉添春色。”(明·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次韻》)

玉兒

“喚起玉兒嬌睡覺,半山殘月南枝曉。”(北宋·毛滂《蝶戀花·戊寅秋寒秀亭觀梅》)

“秋氣著人衣,斗帳玉兒生暈。”(南宋·石孝友《如夢令》)

玉娥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語含情。水調何人吹笛聲。”(南唐·馮延巳《採桑子》)

玉嬌

“載酒春情,吹簫夜約,猶憶玉嬌香臉。”(南宋·高觀國《齊天樂》)

玉姝

“名推顏柳題金塔,飲自燕秦索玉姝。”(唐·黃滔《成名後呈同年》)

“玉姝眉黛翠連娟,弄翰閒題小碧箋。”(南宋·陸游《十二月二十八日夜雞初鳴時夢與數女仙遇賦二絕句》之一)

玉容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

“遍請玉容歌白雪,高燒紅蠟照朱衣。”(唐·方幹《陪李郎中夜宴》)

玉面

“織成屏風金屈膝,朱唇玉面燈前出”(南朝梁·簡文帝《烏棲曲》)

“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李白《浣紗石上女》)

“玉面珠璫坐錦車,蟠雲作髻兩分梳。”(清·徐柯《過平原有見》)

紅玉

即紅色的玉石。《西京雜記》:“趙後體輕腰弱,善行步進退,女弟昭儀不能及也;但昭儀弱骨豐肌,尤工笑語,二人並色如紅玉。”“趙後”指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昭儀”指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色如紅玉”是形容其膚色健康而溫潤。

“被郎嗔罰琉璃盞,酒入四肢紅玉軟。”。(唐·施肩吾《夜宴曲》)

“涼簟鋪斑竹,鴛枕並紅玉。”(五代·和凝《麥秀兩岐》)

“膩香紅玉茜羅輕,深院晚堂人靜,理銀箏。”(後晉·毛熙震《南歌子》)

“鳴禽破夢,雲偏目蹙。起來香腮褪紅玉。”(辛棄疾《東坡引》)

三、以蛾代美女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蛾”、“娥”通用,本義指蠶蛾,因其觸角又長又細又彎,故用來形容女子的眉毛,後來成為美貌女子的代稱。又因為古代女子常用“黛”這種青黑色的顏料來畫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隨之成為美貌女子的代稱。以“蛾”作比的有“蛾眉”、“嬌娥”、“翠娥”、“青蛾、“黛蛾”、“雙蛾”等。

蛾眉

“初上鳳皇墀,此鏡照蛾眉。言照長相守,不照長相思。”(南朝梁·高爽《詠鏡》)

“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蟬娟守空閨。”(唐·高適《塞下曲》)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白居易《王昭君》)

“赤腳未安芳斛穩,娥眉早把橘枝來。”(辛棄疾《添字浣溪沙》)

嬌娥

即“嬌蛾”、“蛾眉”。

“幸因今日,得睹嬌娥。眉如初月,目引橫波。”(《敦煌曲子詞·雲遙集雜曲集子》)

“斜髻嬌娥夜臥遲,梨花風靜鳥棲枝。”(明·唐寅《美人對月》)

“繡戶珠簾,時露嬌娥半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我的兩個嬌兒呀,兩枝花,未嫁嬌娥,比不上賠錢貨。”(清·蔣士銓《桂林霜·烈殉》)

翠娥

“翠娥嬋娟初月暉,美人更唱舞羅衣。”(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紅燭臺前出翠娥,海沙鋪局巧相和。”(唐·張籍《美人宮棋》)

“翠娥南陌簇簇,躡影紅陰,緩移嬌步。”(柳永《夜半樂》)

“金帶系袍回禁署,翠娥持燭侍吟窗。”(宋·梅堯臣《謝永叔答述舊之作和禹玉》)

“多少遊人看翠娥,船歸羞和採蓮歌。”(清·孫枝蔚《採蓮歌》)

青蛾

“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唐·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

“花前每被青蛾問,何事重來只一人。”(杜牧《重登科》)

“爐中百和添香獸,簾外青蛾回舞袖。”(北宋·晏殊《玉樓春》)

黛蛾

“黛蛾陳二八,珠履列三千。”(唐·溫庭筠《感舊陳情獻淮南李僕射》)

雙蛾

即女子的雙眉,也借指美女。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鍾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李白《春日行》)

“瑤臺傾巧笑。玉杯殞雙蛾。”(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二)

“雙蛾解佩啼相送,五馬鳴珂笑卻回。”(白居易《酬劉和州戲贈》)

四、用表示“美好”的形容詞代美女

1、用含有“佳”“麗”“嬌”“淑”等的詞語代美女

“佳”即美好;“嬌”既有“柔嫩”意,更有“美好可愛”的內涵;“麗”、“俠”、“冶”、“嬌”、 “佼”等都是美好之意;若它們連用或交叉使用,則進一步突出、加重了“美好”。

美人

“美人既醉,朱顏酡些。”(戰國楚·宋玉《招魂》)

“厚賂珠玉,娛以美人。”(戰國《六韜·文伐》)

“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春風畏花落。”(唐·顧況《悲歌》)

“吳國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來!”(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

佳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古詩十九首》)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佳人自鞚玉花驄,翩如驚燕踏飛龍。”(蘇軾《虢國夫人夜遊圖》)

“右壁箇佳人舉止輕盈,臉兒說不得的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佳麗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白居易《長恨歌》)

“楊柳映春江,江南轉佳麗。”(唐·崔國輔《題豫章館》)

“佳麗新妝罷,含笑折芳叢。”(梁·鮑泉《詠嗇薇》)

“寵佳麗,算九衢紅粉難比。”(柳永《尉遲杯》)

佳俠

即佳麗,美人。

“佳俠函光,隕朱榮兮。”(班固《漢書·外戚傳》)

麗人

“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

“麗人綺閣情飄颻,頭上鴛釵雙翠翹。”(唐·韋應物《橫吹曲辭·長安道》)

嬌艾

“艾”是美好的意思,“嬌艾”是指年輕美麗的女子。

“受千人笑罵,積了些金帛,娶了些嬌艾。”(孔尚任《桃花扇·逃難》)

嬌冶

原指豔麗、妖媚,後指美女。

“綠林此日逢嬌冶,紅粉如今遇險危。”(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嬌姿

“展轉自尋思,定要娶嬌姿。”(元·無名氏《玉清庵錯送鴛鴦被》第二折)

“三般兒寄語嬌姿。昏迷著無明無夜,淒涼得半生半死。團圓是何日何時。”(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

嬌娃

既指美人又指少女。

“宮館貯嬌娃,當時意太誇。”(唐·劉禹錫《館娃宮》)

“上客長謠追楚些,嬌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積李自年年。”(南宋·李壁《浣溪沙》)

“可憐我這沒照覷的嬌娃,早唬的來手兒腳兒軟剌答。”(《玉清庵錯送鴛鴦被》第二折)

嬌娘

“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生作唐字。”(唐·李賀《唐兒歌》)

“收拾草鞋行遠路,安排包裹送嬌娘”。(元·高明《琵琶記·尋夫》)

“這嬌娘恰便似嫦離月殿,神女出巫峽。”(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

嬌姝

“娘子莫是東鄰幼女,北舍嬌姝,表情盪漾,遊戲於茲。”(明·朱有燉《風月牡丹仙》第一折)

“這的是豔晶晶霓裳曲裡嬌姝,嫋亭亭翠盤掌上輕軀。”(清·洪昇《長生殿·神訴》)

嬌媚

“斗室中,莫暢襟懷;隨喜處,易親嬌媚。”(清·李漁《慎鸞交·訂遊》)

嬌倩

“嬌”為嬌小可愛,“倩”為美麗。

“虛蠹春華,為誰容改芳徽,魂飛嬌倩。”(南宋·陳允平《過秦樓》)

“想念西樓嬌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清·袁于令《西樓記·之任》)

淑女

指賢良美好的女子。

“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睢》)

“若能如執盈,如臨深,則皆為端士淑女矣。”(唐·皇甫枚《三水小牘·步飛煙》)

“年少書生,工容淑女,雙雙奇事堪誇。”(明·無名氏《贈書記·家門始末》)

“如今有個內相人家,養著兩位淑女,都有傾城之色。”(清·李漁《慎鸞交·卻媒》)

淑媛

淑,善也。媛,美女也。“淑媛”則美善得兼。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曹植《與楊德祖書》)

“秀才軒裳令胄,金玉奇標,既富春秋,又潔操履,斯實淑媛之賢夫也。”(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

“我也曾向蘭房訪麗娟,我也曾倩蜂媒求淑媛。”(明·葉憲祖《鸞鎞記·探婚》)

佚女、逸女

佚,美也。“逸女”同“佚女”,逸字兼“超絕”意。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之佚女。”(《楚辭·離騷》)

“時卷瑤臺翠帳,乍動佚女輕衣。”(南朝梁·沈約《擬風賦》)

“初累棄彼虙妃兮,更思瑤臺之逸女”。(班固《漢書·揚雄傳》)

“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魏·楊修《神女賦》)

嬋娟

形容姿態曼妙優雅,後用來指美女,又可代指月。

“嬋娟二八正嬌羞,日暮相逢南陌頭。”(唐·權德輿《玉臺體》之二)

“羅綺叢中,偶認舊識嬋娟。”(柳永《玉蝴蝶》)

“青鎖畔,繡緯前,少個嬋娟,酬不了少年願。”(元·馬致遠《新水令·離別》)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明·孔尚任《桃花扇·傳歌》)

佼人

“佼”也還是“美好”,“佼人”一作“姣人”,亦指美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月出》)

良人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詩經·唐風·綢繆》)

2、用含“妖”的詞語代美女

妖,古稱一切反常怪異的事物或現象,或指裝束、神態不正派。此處作媚、豔麗之意。以含“妖”的詞語代美女的有妖嬈、妖女、妖姬、妖豔、妖冶等。

妖嬈

亦作“妖饒”,形容嫵媚多姿,又指嬌媚的女子。

“他時未知意,重疊贈妖嬈。”(唐·李商隱《碧瓦》)

“珠箔金鉤對彩橋,昔年與於見妖嬈。”(唐·溫庭筠《懷珍珠亭》)

“桂山留上客,蘭室命妖嬈。”(唐·法宣《和趙郡王觀妓應教詩》)

“主翁若也憐幽獨,帶取妖饒上玉宸。”(南宋·張孝祥《鷓鴣天》)

妖女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三國魏·曹植《名都篇》)

“妖女褰帷去,躞蹀初下床。”(南朝梁·何遜《嘲劉諮議》)

妖姬

多指妖豔的侍女、婢妾。

“念我平居時,鬱然思妖姬。”(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五一)

“妖姬坐左右,柔指發哀彈。”(唐·韓愈《齷齪》)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妖豔

“京洛多妖豔,餘香愛物華。”(隋·盧思道《美女篇》)

“惑妖豔以喪其命,因醇酎以亡其身。”(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妖冶

形容豔麗,也指豔而不正。

“鼙鼓協吹,竽籟應律,金石合奏,妖冶邀會。”(漢·張衡《七辯》)

“京室多妖冶,粲粲都人子。”(晉·陸雲《為顧彥先贈婦》之二)

“若夫王孫公子…陳妖冶以娛心,湎醽醁以沉醉。”(晉·葛洪《抱朴子·崇教》)

3、用含“姝”的詞語代美女

“姝”,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字林》注:“姝,好貌也。”以含“姝”的詞語代美女的有姝麗、名姝、明姝、姝好、姝子、妍姝等。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陌上桑》)

姝麗

“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柳永《玉女搖仙佩》)

“鬢惹烏雲,裙拖湘水,誰家姝麗。”(宋·万俟詠《醉蓬萊》)

“抵家,母睹姝麗,驚問為誰。生以姨女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

名姝

即著名的美女。

“載在相位多年……名妹異樂資貨,不可勝計。”(五代後晉·劉昫《舊唐書·元載傳》)

明姝

“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李白《于闐採花》)

姝好

“時帝歲遣使採擇天下姝好,內之後宮,號花鳥使。”(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文藝傳中·呂向》)

姝子

“茂陵姝子皆見求,文君歡愛從此畢。”(李白《白頭吟》)

妍姝

“爭得一人聞此怨,長門深夜有妍姝。”(唐·劉得仁《長門怨》)

五、用仙女、人名或植物名代美女

“有多少天仙玉女。”古時常用仙女或貌美的女子名泛指美女。“爭如我解語花?”古時常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稱美女。如稱美女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稱社交場合中活躍美麗的女子為“交際花”,稱學校中最漂亮的姑娘為“校花”,稱以美貌作擺設,沒有多少真才實學的女子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點或引申義。

仙子

原指仙女,後比喻容顏姣好的女子。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白居易《長恨歌》)

“滿街芳草卓香車,仙子門前白日斜。”(前蜀·韋莊《春陌》)

“物華空有舊池塘,不逢仙子,何處夢襄王?”(五代·閻選《臨江仙》)

虹女

據南宋曾慥在《類說》中記載:首陽山有晩虹,下飲溪水,化為女子。明帝召入宮,曰:“我仙女也,暫降人間。”帝欲逼幸,而有難色,忽有聲如雷,復化為虹而去。後人從此便用“虹女”代稱美人。

“水天虹女忽當門,午光穿漏海霞裙。”(元·楊維楨《花遊曲》)

玉女

此代稱來自於蕭史弄玉的故事。《列仙傳·捲上·蕭史》雲:“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玉女”於是成為仙女的代稱,再後來又逐漸成為年輕美女的代稱。

“到晚後乘龍車鳳輦,去三十六宮二十四苑閒遊,有多少天仙玉女。”(宋·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

“樂奏簫韶花燭夜,風流玉女才郎。”(宋·無名氏《臨江仙》)

“看雙美,郎君俊秀,玉女更宜家。”(宋·無名氏《滿庭芳》)

巫娥

原指傳說中的巫山神女,後泛指美女。

“勸不醒痴迷楚子,直要娶薄倖巫蛾。”(元曲《風雨像生貨郎擔》)

“傾城傾國 越 西子 梨梨棗棗,行雲行雨 楚 巫娥 暮暮朝朝。”(元·張可久《折桂令·贈歌者秀英》)

玉真、玉妃

原指仙女或楊貴妃,後泛指美女。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北宋·晏殊《木蘭花》)

“玉真能唱朱簾靜,憶上雙蓮池上聽。”(北宋·晏幾道《木蘭花》)

“鰲山燈月照人嬉,宣德門前萬玉妃。”(南宋·汪元量《越州歌》)

西施

即“西子”,當年越王勾踐敗於會稽,范蠡娶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使其迷惑而忘政。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泛五湖,逃之夭夭。後來西施就泛指所有美女。

“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唐·韋應物《廣陵遇孟九雲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麗姬、麗娟

前者被莊子譽為“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的美女,後者因“玉膚柔軟,吹氣勝蘭”為漢武帝寵愛,後皆泛指美女。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先秦·莊周《莊子·齊物論》)

“帝所幸宮人,名麗娟,年十四,玉膚柔軟,吹氣勝蘭。”(東漢·郭憲《漢武洞冥記》)

“封矦志願何時畢,多用黃金取麗娟。”(清·孫枝蔚《無題次彭駿孫王貽上韻》之四)

謝娥

謝家美女。亦泛指大戶人家的美女。

“商山驛路幾經過,未到仙娥見謝娥。”(唐·韓琮《題商山店》)

“西子去時遺笑靨,謝娥行處落金鈿。”(韋莊《嘆落花》)

“翡翠屏開繡幄紅,謝娥無力曉妝慵。”(南唐·張泌《浣溪沙》)

碧玉

原為人名,姓劉,《通典·樂典》稱,碧玉是晉宗室汝南王司馬義的姬妾,出身平常人家,汝南王寵愛過甚。後以“小家碧玉”稱小戶人家的美貌少女。

“西施漫道浣春紗,碧玉今日鬥麗華。”(唐·萬楚《五日觀妓》)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碧玉歌二》)

“小家碧玉鏡慵施,趙娣停燈臂支粟。”(明·範文若《鴛鴦棒·慕鳳》)

嬌嬈

一作“嬌饒”,原為美人名,後代稱美女。

“細馬時鳴金騕褭,佳人屢出董嬌嬈。”(杜甫《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

“宋玉愁空斷,嬌嬈粉自紅。”(唐·李賀《惱公》)

“一自遇嬌嬈,相思日夜熬。”(明·沈鯨《雙珠記·助惡除奸》)

“那一隊嬌嬈,十車細軟,便是俺的薄薄宦囊。”(孔尚任《桃花扇·逃難》)

窈娘

“窈娘”本為女子名,為唐武則天時左司郎中喬知之婢女。窈娘貌美,善歌。後為武承嗣所奪。喬知之憤痛成疾,作《綠珠篇》以諷。窈娘得詩,悲惋自殺。後借指美女。古來“窈窕”和“窈窕娘”均指美女。

“暫沾朝露領朝陽,鏡裡朱顏似窈娘。”(清·金農《兔垸之陰有野花色如退紅每迎朝陽而開惜未及日昃則飄謝矣因成》)

“曲房有窈窕,空白事眉額。”(宋·梅堯臣《隱堂》)

“霧鬢雲環窈窕娘,繡球打中狀元郎。”(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

“嬌花巧笑久寂寞,娃館苧蘿空處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 (北宋·蘇軾《海棠》)

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蘇軾嘲笑好友詞人張先的調侃之作,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梨花”指的是白髮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

“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髮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裡,一樹梨花壓海棠。”(清·劉廷璣《在園雜誌》)

解語花

據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歎羨久之,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自此,“解語花”成了善解人意的美女的代稱。

“清肌瑩骨能香玉,豔質英姿解語花。”(南宋·趙彥端《鷓鴣天》)

“他是一片生香玉,他是一枝解語花。”(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一折)

“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元·王實甫《西廂記》)

國色天香

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於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後形容儀態萬方的美麗女子。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李正封《牡丹詩》)

“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見國色天香。你看那女子,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明·汪道昆《洛水悲》)

“值十娘梳洗方畢,纖纖玉手……果是國色天香。”(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雖非國色天香豔,秀目修眉櫻口鮮。”(清·秋瑾《精衛石》彈詞)

六、用“誇張”的手法稱極品美女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極品美女的殺傷力可見一斑。古時極言美女俏麗的近於“誇張”修辭格的別稱有“花魁”、“尤物”、“上色”、“殊色”、“絕色”、 “國色”、“驚鴻”、“絕代佳人”、“傾國”、“傾城”等。

花魁

原意為百花的魁首,喻指絕色佳人。

“這些富豪公子,慕其容貌,都備著厚禮求見,……弄出大的名聲來,不叫她美娘,叫她做‘花魁娘子”’。(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

“小道該死,冒犯花魁,可憐見小道則個。”(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

尤物

尤,異也,“突出”的意思。尤物,是指“容貌豔麗的女子、特別漂亮的女人”或“珍貴的物品”。

“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白居易《真娘墓》)

“但是好花皆易落,從來尤物不長生。”(唐·劉禹錫《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

上色

“上”即上等、上品。“上色”即美女。

“舞燕趙之上色,激河淇之名謳。”(南朝梁·江淹《山中楚辭》)

殊色

“殊”即出眾。“殊色”指特別美麗的女子。

“見有婦人,牧羊於道畔。毅怪觀之,乃殊色也”。(唐·李朝威《柳毅傳》)

“珠市者,間有殊色。”(清·餘懷《板橋雜記》序)

絕色

“絕”為極度和獨特意,“絕色”亦指極美的女子。

“常與愛姬四人,皆振古絕色:一名朝姝,二名麗居,三名洛珍,四名潔華。”(東晉·王嘉《拾遺記》)

“(王嬙)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豔麗,真乃天下絕色。”(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

國色

指有絕頂出眾的美貌、冠絕一國的女子。

“驪姬者,國色也。”(戰國齊·公羊高《公羊傳·僖公十年》)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驚鴻

原指驚飛的鴻雁,比喻美人體態輕盈,後作美女的代稱。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南宋·陸游《沈園》)

絕代佳人

絕代,當代獨一無二;佳人,美人。即當世無雙的美女。

“絕代佳人,曾一笑、傾國傾城。”(宋·辛棄疾《滿江紅》)

“絕代佳人淑且真。雪為肌骨月為神。”(南宋·張孝祥《浣溪沙》)

傾國傾城

“傾國”原意是極言美女之害足以傾覆國家,後多用“傾城傾國”稱絕世美女。

“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唐·薛昭蘊《浣溪沙》)

“傾國傾城恨無語,綵鸞祥鳳來還去。”(張孝祥《蝶戀花》)

傾國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班固《漢書·外戚傳》)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李白《清平調》)

傾城: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唐·李商隱《北齊》)

“繡簾高卷傾城出,燈前瀲灩橫波溢。”(蘇軾《菩薩蠻》)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三國魏·阮籍《詠懷詩》)

“三載羈囚,歸把傾城相借,得報吳讎。”(明·梁辰魚《浣紗記·家門》)

這些借代,使用了與女性相關的事物來描述和稱呼美女,使語言更加形象凝練、委婉含蓄,使女性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妖嬈嫵媚,使讀者更加印象深刻、浮想聯翩。

本文摘自:魚夢龍的部落格

Tags:美女女子代稱白居易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