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由 經典悅讀 發表于 人文2021-06-30

簡介】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受持讀誦此《法華經》的行者,如果想要在後末世安樂的修行,就應當遠離嫉妒、諂、誑這三種心行

為欲修行令身安樂意味什麼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受持讀誦此《法華經》的行者,如果想要在後末世安樂的修行,就應當遠離嫉妒、諂、誑這三種心行。

如果覺觀“

嫉妒

”這種心行,就會發現它根源於分別高下而產生的不平之氣。此不平之氣最容易勾招出往昔嗔習。受此嗔習加持,嫉妒者不能隨順這種不平之氣,高下心中產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願望,從而明裡暗裡地惱害對方,以為這樣就可以拉平自己和對方的距離。

於被嫉妒者而言,如果本身亦有嗔習,則很容易受此不平之氣的影響,對嫉妒者產生怨懟。

無論嫉妒者的嗔恨,還是被嫉妒者的怨懟,都將加重嗔毒。

如果覺觀“

”這種心行,就會發現它根源於分別有無而產生的不知足心。此不知足心最容易勾招出往昔貪習,令自己和對方陷落坑中。

貪念會令人成為一個以諂害人者。比如,因為貪求某個職位而以種種手段諂媚上級,令上級陷落坑中。

貪念亦可以令人成為一個被諂所害者。比如,一切誇張的廣告,本身就是引人入坑的諂言,令人陷落在不理智消費的坑中。

諂和被諂是一體的兩面。不能遠離對名聞利養的貪求,就很容易陷落在種種諂事中,加重貪毒。

如果覺觀“

”這種心行,就會發現它是分別智愚而產生的自作聰明。此自作聰明最容易勾招出往昔痴煩惱習,從而產生癲狂不實的誑惑行為。

一方面,當誑者欺誑他人時,往往覺得對方都是蠢的。

另一方面,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能夠被誑所害者,往往也是因為心中存有自作聰明的痴念,才會輕易中招。

無論是誑惑他人者,還是被誑所害者,都將加重痴毒。

可見,法華行者只有遠離嫉妒、諂、誑這三種惡劣心行,才能獲得覺性上的清淨,安心辦道。而要遠離這三種心,歸根結底還是要從不分別做起。

法華行者在說法時,當如何不分別呢?

一者,不以凡夫分別智分別法門的高下。如此,就不會挑起嫉妒嗔心,從而遠離法門上的種種諍競。

二者,不以凡夫分別智分別果報之大小有無。如此,就不會挑起諂求貪心。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貪求善報可以作為一種結緣接引手段,但貪求善報本身卻是覺悟的障礙,覺悟路上必須捨棄。

三者,不以凡夫分別智分別眾生根性的智愚。如此,就能遠離自欺欺人等種種誑事。

什麼是誑事呢?

比如,有的人以妄心分別智愚來自作聰明地指導眾生。他對眾生說:“你是小根機,這個法門你不能學,你只能先學那個法門。”如此等等。

如果不能在真如法性上隨宜眾生,而是以分別智愚來戲弄眾生,這不是誑惑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曾費盡心思地對眾生說法,卻在無意中行種種分別,未能遠離“嫉妒諂誑之心”,是不是很冤?因此,對於初學法華的行者而言,在說法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將世間分別習氣帶到講法之中,要把說法本身變成無分別的淨行。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法華行者還要注意三點。

第一

,不要輕易罵詈學佛道者,說他們的長短。

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這樣的行為呢?不懂裝懂的愚痴人。往往懂得佛道者,不會輕易下結論;只有不懂的人,才會輕易罵詈。

比如,有的人一本佛經都沒有讀,甚至連佛是什麼都不知道。明明是一個地道的門外漢,卻偏偏喜歡發表意見,說學佛是迷信。這樣的自作聰明人,其實就是愚痴人。

又比如,有的人學習別的經教,並沒有讀過法華經,卻依照別的經教而對學法華者橫加指責。這就是門外漢欺誑門內人。如此顛倒誑心,必定造下誑惑業,令當事者修行道上平添障礙。

第二

,法華行者見到四眾弟子中,有的修學聲聞、有的修學辟支佛、有的修學菩薩道時,亦不要以有所得心去惱亂他們,令他們對自己修學的法門產生懷疑。

佛陀示現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為了隨宜眾生根性,方便而說三乘教法,但是,無論小乘、中乘和大乘,歸根結底都是趨向解脫的一佛乘。

因此,修行者要儘量避免一知半解,不要以自己的一點輕安感受就認為有所得,而去攪擾其他法門的修學者。

比如,有的人唸佛剛得了一點輕安感受,就對那參禪打坐的人說:“還是念佛好啊,你不要打坐了。還是念佛效果快。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他所謂的淨土成就,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不明白,淨土成就的淨土,是不住相見的淨土。唸佛唸到不住相處,參禪到不住相處,無修而修到不住相處,等等,都叫作淨土成就。假如一個人唸佛唸了十幾年,還把阿彌陀佛當作天上的神仙,住在神仙相上,如何能夠淨土成就呢?

有些一知半解的貪得者,以自己的有所得作為標準,向眾生推薦自己的修行法門,還以為自己是在度眾生。

如果有人聽從其意見,放棄原來的修行法門,他會覺得自己正確,面有榮光。如果有人拒絕了,他會覺得對方有點不識好人心。

他根本不會意識到,攪擾其他法門者對自己的修學法門產生疑惑乃至退心,往往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瞎貓碰到死耗子的機率還是很少的。雖然,能被其攪擾者,本身也是一知半解的求好處者。但是,攪擾他人畢竟是不善的緣起。將來他的修行路上,可能亦會有很多人熱情地向他推薦各種“有所得”法門,讓他無法安住在一個法門上專心修行,亦不能懂得佛法修行之“無所得”的真諦。

第三

,不要對修行人說:“你們現在距離無上覺悟道很遠,終究是不能得到一切種智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是放逸之人,於無上道懈怠的緣故。”

世智辨聰的嗔想者,往往喜歡依據自己心中的高低來教訓其他人。當見到有的行者懈怠放逸的樣子時,嗔火就上來了,指責這些修行者“去道甚遠,如果一直這樣放逸懈怠下去的話,終究不能證得一切種智。”

雖然這些嗔想者的本意是想令修行者精進,但是,教訓的前提卻錯了。他依分別妄心來判斷修行者精進與否時,就已經遺失了正道。

比如,分別妄心中,人們通常把一天唸佛12小時的人當作是精進者,把那個東遊西逛、累了就睡的人當作懈怠者。然而,如果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觀察這兩個人時,那個精進者12小時中有10個小時是在口唸彌陀心散亂的打妄想,而那個懈怠者雖然在東遊西逛中,自心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安住不散亂,不隨境界而動搖,那麼,誰更精進呢?

因此,法華行者在道種智未圓時,不可以憑自己的妄心妄加評判他人的修行狀態,令自己結下違緣。

以上是從塵性上說的。法華行者要想安樂修行,就要令國土清淨,避免違緣。不要以顛倒誑心論人長短,不要以有所得的諂心去誤導他人,不要以分別妄心來指責他人。如此,就能遠離一切障緣,獲得安樂自在的修行環境。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什麼是戲論諸法呢?

佛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看見:一切法都是因緣幻化的遊戲,是分別妄想的結果。

當分別一個法為“是”時,沿著“是”的方向計度,可以找出無量千百個理由。就好比世間人認為一個人好時,可以找到很多好的理由一樣。

當分別一個法為“非”者,沿著“非”的方向,亦能找出無量千百個理由。就好比世間人認為一個人壞時,可以找到很多壞的理由一樣。

越是分別,就越是妄上起妄,又起干戈而成“戲”。與人諍論競勝者,無論言辭多麼精微巧妙,無非是分別中又起分別,皆是戲論耳。

法華行者如果能遠離戲論諸法,遠離諍論競勝,就能遠離種種分別,令分別習氣再也沒有增長的機會。

什麼是“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呢?

悲乃非心,非真心者,即為妄心。一切眾生皆是妄心分別計度中,因緣顯化的結果。不執著眾生的妄心幻化相,就是“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什麼是“於諸如來起慈父想”呢?

慈是茲心,為此心、為自心,為真心本性。一切如來從真如而來,妄心也是從真如自性中來,故而真心本性是妄心之父。這就是“於諸如來起慈父想”。

什麼是“於諸菩薩起大師想”呢?

大師者,眾生之大導師也。他們引領迷惑在妄心(悲)中的眾生找到自己的真心(慈)。因此,對於普渡眾生的十方一切菩薩,行者應當深心恭敬禮拜他們。

法華行者見到一切眾生,應當於無分別中為他們平等說法。

要以隨順法本身之故,令說法不多不少,恰恰相宜。若說得太多則顯羅嗦,若說得太少則法義難以說透徹。

遇到那些深愛法的人,也不要為他多說,免得增長他們對法的貪愛,過猶不及。有時候,法一下子傳得太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以上是從識性上說的。法華行者要想安樂修行,就要識性清淨,遠離一切分別戲論,於慈悲中引領眾生走向覺悟。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當法華行者覺性上不染三毒、塵性上遠離是非、識性上沒有分別時,就能成就第三安樂行,得到如下的功德利益。

第一,因為無懷嫉妒諂誑之心的緣故,故而說法華經時,沒有人能夠惱亂他。

第二,因為沒有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的緣故,故而能夠得到好的同學,共同讀誦這個經典。能夠令廣大眾生願意前來聽受。

第三,因為不戲論諸法,沒有諍競的緣故,這些眾生聽法之後能夠受持,受持以後能夠讀誦,讀誦之後能夠宣說,宣說之後能夠書寫流傳,或者差使他人書寫、供養經卷,都能夠得到大眾的恭敬、尊重、讚歎。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這時候,世尊想要重新宣明這個義理而說偈言道:若是想要說這部經,應當捨棄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常修質直之行,不要輕蔑於任何人,亦不要戲論一切法,不要令他人對自己的法門產生疑悔,告訴他們說你不能證得佛道。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此法華佛子說法,要常懷柔和安忍之心,慈悲於一切眾生,不生懈怠。見到十方大菩薩,因為哀愍眾生的緣故而行菩薩道,應當生起恭敬之心,尊稱他們就是我的大導師。見到諸佛世尊,應當生起無上慈父之想。要破除一切驕慢之心,這樣說法就會沒有障礙。

安樂行的第三法就是這樣的。智者應當守護此法,如果能夠一心一意地依照此法而安樂修行,就能得到無量眾生的尊敬。

《邊讀邊聊法華經》79

Tags:眾生分別法華法門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