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由 語文360 發表于 人文2021-05-09

簡介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

為什麼說要寄情寓興不能辭害意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一個天高雲淡的秋日,他來到杭州靈隱寺。這兒登樓可觀滄海,出門即見江湖;寺內建築典雅秀氣,如詩如畫。

夜色闌珊,皎潔如水的月光灑在山澗溪流之上,波光粼粼,若明若暗,像一幅美麗而多彩的畫圖,秀色可餐,怡人舒心。伴隨著略有涼意的夜風,宋之問閒庭信步,觸景生情,信口吟道:“嶺邊樹色含風冷……”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這句詩因為是偶然得之,故後面的句子就卡了殼。宋之問邊走邊思考,走到大雄寶殿門前,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帶著挖苦的味道:“信口吟詩,風光就在嘴邊,何苦端著金碗要飯?”當下詩壇,除了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外,自己也算鼎鼎有名,如今竟有人不買賬。宋之問藉著微弱的燭光,發現殿內的蒲團上坐著一位和尚。他大吃一驚,之後腦子便冷靜下來,藝高人膽大。莫非這和尚棋高一著,不然,怎麼敢口吐狂言?

想到這,宋之問連忙壓下火氣,和藹問道:“莫非師傅也是詩人?”老和尚笑道:“貧僧雖非詩人,倒也略知一二。”“晚輩願聽教誨。”和尚說:“我為你續上一句,石上泉聲帶雨秋,你看如何?”此句平仄、對仗、意境和措辭皆佳,宋之問便知道此人不凡。白天,他見靈泉寺背山依水,樹木蔥蘢,花香四溢,想寫一首詩《靈隱寺》留作紀念。“鷲嶺鬱巖嶢,龍宮鎖寂寥。”然而,只想了開頭這兩句,便“山窮水盡”,思路枯竭了。今夜幸遇高人,何不讓他給指點迷津呢?

翌日,宋之問想留下來,拜老和尚為師,虛心請教。不料他已經不知去向。經打聽,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傑”之一中的駱賓王,因兵敗於靈隱寺削髮出家。“仙人在眼前,俗眼不識君。”宋之問不禁為自己失去與駱賓王繼續深交的機遇而扼腕嘆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宋之問和駱賓王因素不相識,邂逅又失之交臂,但這兩位詩壇名人用虛懷若谷、真誠待人的思想美德,共同續寫的這一段詩壇佳話,芬芳飄香而代代流傳。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等四位文人一起被譽為“初唐四傑”。駱賓王在“四傑”中是輩分最高、閱歷最廣、成名最早、才氣最為橫溢、人生最富於傳奇色彩的不凡人物。

他天資聰穎,自幼喜歡閱讀,年方七歲就會寫詩。他那首近似信手拈來、堪稱急智的詩作,就寫於七歲雛齡: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這首傳唱千餘年、幾乎人人會背的古詩,其情其景,描繪得頗為傳神。他的絕世才華為他贏得了年少有為的聲譽,人們敬稱他為“神童”。

史載他少年喪父,一生顛沛流離、書劍飄零。成年後的他仕途一直不順、飽嘗潦倒困厄之苦。因自負才華、性情耿直,他沉淪下僚,最高的官位不過是侍御史,但就是這等芝麻官他也只做了短短几個月就被上司構陷,以“貪贓、瀆職”罪名而鋃鐺入獄。

坐監不久,恰逢大赦,他重獲自由。駱賓王出獄後被降為臨海(今浙江)縣丞,但他不羈的性格、高潔的志趣與孫子,襲爵英國公之位。他千里迢迢來到揚州,是為了策劃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此刻的大唐政壇,正逢一個錯綜複雜、唐高宗駕崩。武后與高宗育有四個兒子,傳說太子李弘被武后毒死。 老二李賢被廢黜後放逐巴州,之後也被武后逼迫自盡。三子李顯以太子身份即位,是為中宗,他在位不到兩月,連屁股都沒坐熱又遭貶斥為廬陵王。 第四子李旦被戰戰兢兢地扶上王位,名曰睿宗。然而,朝中一切大權均掌握在他那武則天手中,李旦淪為虛君。她冷酷無情地剿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功臣,不惜將廟堂變作殺場,如此處心積慮,只為取代李唐,自己登基稱帝。

第二天,宋之問再次赴靈隱寺拜訪老僧,卻遍尋不獲,有知情僧人告述他:“那老和尚就是駱賓王!”

宋之問一時間瞠目結舌,再問,寺僧答曰:“當日徐敬業戰敗,與賓王俱逃。率兵討逆之將帥恐失了主犯,上面怪罪下來,不好交代,於是在數萬戰死者中找到兩個相像的人,借降將王那相名義斬首報功。後來風傳賓王不死,將軍們怕犯欺君之罪,也不敢大肆搜捕。

對於這則亦真亦幻的神秘傳聞,信者極眾,懷疑者亦有之。懷疑者說:駱宋兩家為世交,駱賓王年長,是宋之問父親的同僚,和年少時的宋之問也有交集,怎可能見面而不識呢?

據說在明代有人在江蘇南通城郊挖染料池時,無意間挖出一座古墓,蒼苔斑駁的墓碑上依稀可辨:“唐駱賓王之墓”。

清代一位旅居南通的外地學者在考察南通的山川地理時,找到並挖掘了這座古墓,殘缺的石碑上只剩“唐駱”二字,墓中只有幾根枯骨,他將之移葬於風光秀美的狼山下,至今遺蹟可尋。

撥開層層迷霧,駱賓王失聯一事已漸漸清晰,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逃逸”之說並非空穴來風,至於他逃亡時是隱身寺廟或是藏於民間,因年深日久,已經無法考據了。

逝者如斯,人死灰滅,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一晃已過去1300多年,此刻再孜孜以求於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最終下落似乎沒多大意義,然而,歷史的魅力與樂趣不就蘊含於對事物真相與人之命運的探索與發現中嗎?

在獄詠蟬

【原文】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及註釋】譯文

秋天裡寒蟬叫個不停,被囚的人思鄉愁情深。

哪堪忍蟬哀吟白髮人,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

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蟬鳴聲被掩沒。

無人相信蟬居食高潔,又有誰能為我表冰心。

註釋

⑴“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藉此自嘆其不得志。這裡即用其事。

⑵“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斷案,後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國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時:前時。

⑷將:抑或。

⑸徽:捆綁罪犯的繩索,這裡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綴詩:成詩。

⑺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⑻南冠: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深:一作“侵”。

⑼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那堪:一作“不堪”。

⑽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兩句意謂,自己正當玄鬢之年,卻來默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⑾露重:秋露濃重。飛難進:是說蟬難以高飛。

⑿響:指蟬聲。沉:沉沒,掩蓋。

⒀高潔:清高潔白。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是高潔之物。作者因以自喻。

⒁予心:我的心。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作品鑑賞】

《在獄詠蟬》作於患難之中,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

小序鑑賞

這首詩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詩選本往往只錄詩,對序則棄而不錄。其實這段序文與詩是一有機整體,詩中比興寓意,亦即自然之物與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鋪敘直言為前提的。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讀這首詩的序。

可以說這是一篇簡短而精美的駢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說。詩人在這段序文中敘說了自己作詩的緣起,敘說了蟬的形態、習性及美德,抒發了自己“失路艱虞,遭時徽纆”的哀怨之情。詩人首先從禁所的古槐寫起,運用晉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時召公明察獄訟的典故,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願。然後,寫聞蟬鳴生悲感,“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以反問的語句把蟬與己、心與物聯絡在一起。以擬人的筆法鋪敘蟬的美德、從蟬的形態習性寫起,寫蟬適應季節的變化,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出現;寫蟬翼甚薄,蟬目常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詩人謂之具有“君子達人之高行”。因為蟬有這樣的美德,所以詩人才引蟬自喻,以蟬為自己的人格化身。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雲:“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駱賓王以蟬喻己,顧影自憐,正是感物聯類,情以物遷。從駱賓王作於同時期的《螢火賦序》中也可印證此論斷:“物有感而情動,跡或均而心異。響必應之於同聲,道固從之於同類。”詩人的體驗說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審美心理結構與自然之物的某種同構對應。詩人詠蟬之妙,不僅在於符合同構對應的原理,而且還在於蟬意象所包涵的豐富的文化內蘊。

《在獄詠蟬》

抒發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詩歌鑑賞

此詩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絡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悽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

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云:“悽悽重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裡,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詩人也如此,物我在這裡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在獄詠蟬》

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來替詩人雪冤。“卿須憐我我憐卿”,意謂: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對照楊炯的《從軍行》與杜甫《蜀相》,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名家點評】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次句映帶“在獄”。三四流水對,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應上“侵”字,“心”字應“思”字,有情。詠物詩,此與《秋雁》篇可稱絕唱。

施補華《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作者介紹

駱賓王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敬業敗,王那相斬其首降。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文化】宋之問:嶺邊樹色含風冷嶺邊樹色含風冷

本 名

駱賓王

別 稱

駱觀光,駱臨海

所處時代

初唐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

出生時間

約公元638年

去世時間

684

主要作品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帝京篇》《疇昔篇》《在獄詠蟬並序》等

主要成就

“初唐四傑”之一

Tags:駱賓王宋之問詩人高潔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