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由 冷炮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6

簡介塞爾柱人趁機擴張為世界性帝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託格魯爾戰前的一系列對策確實牢牢把握著主動權,但若沒有加茲尼軍隊自身的內訌助攻,他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

塞爾柱是什麼人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公元1040年的丹丹坎之戰,本身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名氣。

然而,此戰的意義對中亞地區非常重要。最終獲得勝利的塞爾柱王朝,從此擁有了成為霸主的能力,並進而建立起自己的帝國。隨之而來的突厥化影響擴張,將永遠改變後來的歷史程序。

導致此次大戰突發的原因,主要在於塞爾柱人的遊牧習性。

他們作為典型的突厥化遊牧部族,原本主要遊牧於錫爾河北岸。在10世紀時後期,因部族酋長塞爾柱與其他聯盟首領的矛盾,才大舉族南遷至河中。由於原先控制當地的前一波勢力南侵,讓他們很容易在相對空曠的草場上獲得生存空間,並順勢進入呼羅珊地區。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早期的塞爾柱人 只是加茲尼帝國的封臣

最終在 1025年時,早期塞爾柱人被稱雄中亞的加茲尼帝國納為附庸。

後者的統治核心,位於阿富汗與北印度交界,並向西控制了大半個伊朗高原。雖然各類兵源眾多,卻也經常需要從更北方吸納突厥遊牧武裝來加盟自己。逐步南下的塞爾柱人,正好負責為國王馬赫穆德戍守呼羅珊以北的草原。其統治核心也逐步轉移到地區首府木鹿城。

按照雙方協議,塞爾柱部族本應為宗主擔負起防禦遊牧同族的重任。但呼羅珊一帶的乾旱缺水處境,很快就使積習難改的突厥人重操劫掠舊業。

這些人開始不斷襲擾加茲尼王朝控制的當地城鎮,並嘗試與反加茲尼霸權的地方勢力合作。正巧,位於裡海東岸的花剌子模就長期選擇對抗,並因此與塞爾柱人情投意合。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鼎盛時期的加茲尼帝國版圖

公元 1035年,塞爾柱首領託格魯爾想要再進一步。

他向新任加茲尼國王馬蘇德要求尼薩等地的控制權,顯然有將勢力朝著伊朗高原腹地擴張的想法。由於尼薩是連貫東西的貿易城鎮,也是歷史悠久的養馬基地,加茲尼君主自然是遭粗暴拒絕了這個要求。此事也意味著兩大突厥勢力之間的決裂。

為了先下手為強,託格魯爾組織起兵力發動襲擾,同時在政治上拉攏對後者同樣不滿的呼羅珊城鎮。依靠靈活機動的騎兵幫助,一刻不停地對各地施加自己的影響,

每當加茲尼的將領徵召士兵前來平叛時,就利用強大的機動能力溜之大吉。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早期的塞爾柱蘇丹 託格魯爾

如此循壞往復,為塞爾柱人的集團吸引了更多突厥同族和阿富汗反對派的投靠,隊伍規模也以滾雪球的方式越積越多。

這讓託格魯爾慢慢具備了與敵人一決雌雄的實力,實施戰略決戰的條件也已經成熟。

一直居於阿富加茲尼城的馬蘇德,顯然極其不滿麾下處置叛亂勢力的策略。在公元 1040年春季,他親自徵集大軍出征呼羅珊,企圖一舉將叛亂者全部拿下。

由於需要長距離行軍,他阿富汗大軍將由來自印度、阿富汗、呼羅珊和中亞其他廣闊地域的種群組成。包含作為精銳核心的古拉姆奴隸重騎兵、阿富汗和北印度的封建騎兵、留在中亞的阿拉伯民兵、從帝國邊境超募的庫爾德輕騎兵與德拉米山地步兵,甚至還有從印度帶來的300頭戰象,總人數可達50000之眾。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加茲尼的帝國軍隊相比塞爾柱人有明顯優勢

相比之下,

塞爾柱軍隊即使實力提升,也只能勉強湊齊16000名各類突厥騎兵和2000名扈從輔助。倘若發生正面對抗,馬蘇德會有十足的自信能輕易碾碎對手。

然而,託格魯爾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與強敵正面相持。

當他得知加茲尼軍隊從尼沙普爾出動的訊息,立即將主力撤離出原有的根據地——莫夫,並藉此引誘強敵前來追趕自己。憑藉遊牧騎兵那無以倫比的機動性,不僅迅速擺脫了對方大軍的追擊,還成功地將加茲尼人引入莫夫附近的卡拉庫姆沙漠。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塞爾柱騎兵一直避免同對手發生正面衝突

至於託格魯爾的兄弟查格里,也受命帶領一支小規模部隊尾隨敵軍。

他們平日裡負責監視對手動向,一有機會就對馬蘇德的分隊進行騷擾,以執行事先制定的疲敵策略。如此一來,原計劃尋求與敵決勝的馬蘇德,反而和50000大軍一起陷入到無仗可打的窘迫處境。看似可以依仗的龐大軍隊威逼推送,實際卻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根本無法追上塞爾柱突厥的腳步。

更糟糕的是,託格魯爾等人在撤退時執行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卡拉庫姆沙漠中的一系列水井填埋,致使馬蘇德計程車兵面臨難以忍受的乾渴。

當大量牲畜倒斃於酷暑沙丘之上,全軍的前進速度也就進一步受到影響。永不休止地紮營拔寨等重體力勞役,也讓大部分人感到疲憊不堪。最後,加茲尼軍隊裡甚至出現疫病。再加上突厥騎兵的不定期騷擾,士氣容易變得沮喪抑鬱。若非君主對其許以重利,幾乎當時就因譁變而打道回府。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後勤問題在加茲尼軍中引發了大規模械鬥

當年5月初,加茲尼軍隊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莫夫附近的小鎮丹丹坎。

他們原打算在此處休整補給,但城內居民卻因投靠塞爾柱突厥而閉門不納。此事也徹底壓垮了處於臨界點上計程車兵。

5月8日,諸多憤懣抑鬱的地方軍與宮廷古拉姆因水源供給問題發生糾紛。

那些早已不滿古拉姆優越待遇的普通士卒,徹底將怒火發洩到前者身上。他們紛紛搶奪古拉姆的私人包裹,並將糾紛迅速演變為械鬥,邊上的高階軍官卻對此束手無策。原本紀律嚴明的軍隊瞬間秩序大亂,陷入到自相殘殺的可悲境地,國王的號令甚至出不了中軍營帳。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塞爾柱騎兵利用對方混亂髮起攻擊

塞爾柱人沒有理由放過如此利好的機遇。

在探知對手軍中動盪之後,查格里迅速調兵遣將,從背後猛攻毫無防備的敵方軍營。他們先是在外圍發射箭矢,然後持矛發動突擊。儘管這些遊牧騎兵大多隻能以皮衣皮褲的襤褸裹身,但衝鋒氣勢卻完全壓制了裝備精良的對手,其所過之處無不望風披靡。無數勇於械鬥卻畏敵如虎的加茲尼士兵紛紛奪路而逃,哪怕國王本人親臨也無法予以制止。

糜爛無望的戰局一直持續到當天傍晚。

雖然馬蘇德本人與其直轄的100名古拉姆拼死力戰,卻終究無法阻止己方大軍的崩潰。最後不得不騎在一頭戰象上奪路而逃,而麾下的50000將士已幾乎全軍覆沒。他本想徹底壓服對手的雄心壯志,就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在丹丹坎徹底破滅。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混亂的局面讓加茲尼軍隊一敗塗地

毫無疑問,對伊朗乃至整個世界歷史而言,丹丹坎之戰的結局都產生了超乎尋常的影響。

獲勝的塞爾柱突厥迅速得到呼羅珊諸城鎮的認同,進而以此為根基向西方的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和敘利亞擴張,最終成長為世界性的超級帝國。整個中亞西部與西亞地區的突厥化程序,也因此進入了加速車道。由此引發的蝴蝶效應,也將引發諸如拜占庭帝國毀滅、十字軍東征和奧斯曼帝國崛起等重要事件。

與之相對,收穫慘敗的加茲尼王朝也徹底進入了衰退期。

他們永遠失去了伊斯蘭世界的霸主地位,不得不蜷縮於阿富汗和旁遮普兩地苟延殘喘。儘管並沒有遭到塞爾柱人的一舉蕩平,但也無力左右地區拘束,並在百多年後滅亡的悄無聲息。不可一世的馬蘇德本人,也因此戰的失利而威嚴掃地。在返回本土不久即遭其部下篡權謀殺,可謂是血本無歸。

丹丹坎之戰:塞爾柱帝國崛起與亞洲大陸的突厥化程序加速

塞爾柱人趁機擴張為世界性帝國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託格魯爾戰前的一系列對策確實牢牢把握著主動權,但若沒有加茲尼軍隊自身的內訌助攻,他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更不可能在接下來的短短十數年間,相對輕鬆的取得驚人成就。

因此,全新的塞爾柱帝國,其實就是一個膨脹過度的利益集團。若沒有足夠強勢的君主控制,地方領主們很容易演變為獨立軍閥。雖然都頂著塞爾柱人的頭銜,卻可能為個人利益而與同僚兵戎相見。這層隱患本身,也為後來的帝國衰退與毀滅埋下伏筆。

Tags:加茲尼塞爾柱馬蘇德格魯爾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