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孫中山當了三個月的首腦,便讓給袁世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無奈

由 風清雲飛揚 發表于 人文2021-06-26

簡介更為諷刺的是,在武昌起義中的首義者孫武、張振武、劉成禺等人,在臨時政府成立後都沒有得到好處,他們竟開始轉而攻擊孫中山,公開辱罵孫中山,還公然糾集舊官僚與立憲黨人組成“民社”,推黎元洪為首領,與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分裂對抗

袁世凱為什麼能當選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時的孫中山47歲,領導民主革命已經18年,自從1895年領導發動廣州起義以來,孫中山是屢敗屢戰,不斷地直接或間接參與領導多達十次起義。

而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嚴格意義上說,是首先由駐湖北武昌的新軍,在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下,發動的一場武裝革命,以武昌為點,革命迅速擴散到南方各省,由此引發了更為廣泛的大革命。武昌起義的成功,完全出乎孫中山的預料。

孫中山當了三個月的首腦,便讓給袁世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無奈

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王朝統治。當年12月,孫中山結束流亡17年的生活,經香港,抵達上海。

此前,武昌起義發生後,國內缺乏威望高、強有力的革命家坐鎮,南方各省都各自為政。孫中山抵達上海後,各省督軍(代表)坐下來進行了投票選舉,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1月1日正式就任。

然而,孫中山當時所面對的時局,卻是混亂不堪,危機重重,說實話,他的日子不好過。

孫中山當了三個月的首腦,便讓給袁世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無奈

當時,清王朝還在北方苟延殘喘,民國政府在國際上並未獲得承認,強大的北洋新軍虎視南方,各省稅收、軍隊資源有限,又缺乏統一指揮,各自為政,還相互拆臺。

對於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包括多數革命黨人在內,都對“民主共和國”應該是什麼樣的,要做什麼沒有一點清晰認識,他們認為辛亥革命只是一次重複的“改朝換代”而已,目標就是推翻大清王朝,而辛亥革命的口號,恰恰是“反清”,既然已經成功了,接下來就是要“論功行賞”了。

有些參與革命的人,因為一己私利沒有得到滿足,竟然重新走到革命陣營的對立面,比如參與東南革命的

應夔丞

,參與雲南革命的

武士英

,後來竟成了刺殺

宋教仁

的兇手。

而有些人認為,革命的目的是反清,現在目的實現,革命黨就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要求“革命成功,革命黨消”,要求取締領導革命的同盟會。

革命黨人內部,也是兄弟鬩牆,相互爭鬥。同盟會成員

陳其美

,與光復會成員

李燮和

,在革命勝利後,就爆發了矛盾,陳其美自稱“

上海都督

”,李燮和乾脆佔據吳淞,自稱“

吳淞都督

”,雙方進行武力對抗。而光復會領袖

陶成章

則在上海招兵買馬,直接威脅到陳其美的權勢,陳其美一見,怒從膽邊生,指使自己手下暗殺了陶成章。

更為諷刺的是,在武昌起義中的首義者

孫武、張振武、劉成禺

等人,在臨時政府成立後都沒有得到好處,他們竟開始轉而攻擊孫中山,公開辱罵孫中山,還公然糾集舊官僚與立憲黨人組成

“民社”

,推

黎元洪

為首領,與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分裂對抗。

孫中山的煩惱還不止這些。當了總統,他更加意識到“柴米貴”,缺錢令他倍加頭疼。孫中山回國時,身無分文,還是靠陳其美送了1000銀元,暫時緩解些燃眉之急。但是當時百廢待興,南北前線戰事正緊,臨時政府卻沒有收入,各省截留下稅款自用,沒有上繳,被西方列強把持了半個多世紀的海關,根本連一分錢都不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

無奈之下,孫中山想到用“加稅”方式,來增加收入,但遭到黃興等人的強烈反對:我們革命是為重建美好的社會,百姓生活本來已經很苦了,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了。

最後,孫中山想出一個辦法:計劃將各省的官辦實業公司抵押給外國銀行,以此換取借款,解決財政困難。

這個訊息傳出,又引發眾怒,臨時政府還沒有什麼利國利民的作為,就要將國家財產抵押給西方列強,民眾指責臨時政府,同盟會內部也指責孫中山此舉,是“

巨大的賣國行為,千古罪人誠為此舉

”,一些部長以辭職進行抗議。

孫中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行了自我批評,不再重提這項決議。

無錢寸步難行,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臨時政府在財政方面,可以說是完全失敗,導致其他多數政務無法推行,這樣一來,臨時政府的“美好藍圖”便無法實施,政府的威信急劇下降,孫中山本人的威望也受到嚴重損害。

孫中山當了三個月的首腦,便讓給袁世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無奈

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還是由於自己領導的政府是“臨時”政府,那麼如何能夠去掉“臨時”兩字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實現全中國的統一,而實現全中國的統一,道路只有兩條:

一是

以武力北上推翻清王朝;

二是

以妥協換取北洋袁世凱的支援,逼迫清帝退位。

北伐之路,是行不通的。因為孫中山從革命之初,自己就根本沒有掌握武裝力量,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他也是一個空架子,臨時政府沒有直屬的軍隊。各省都督也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儲存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只派出老弱病殘的軍事人員,到南京應付北伐之事。而各省的精銳軍隊,陸軍總長黃興調動不了,連孫中山這個大總統也調動不了。

手中無兵,缺乏統一指揮軍隊的威望,孫中山的軍令,連南京城都出不了。這種情形之下,孫中山要實現南北統一,唯有一條路可走:

妥協,換取袁世凱的支援

孫中山當了三個月的首腦,便讓給袁世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無奈

孫中山是大公無私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對於“大總統”的職位,他並不貪戀,對於權勢與私利,他也毫不看重,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他選擇與袁世凱談判,並於1912年3月15日正式去職。

他希望以自己的妥協,來換得國家變得美好起來,然而,“無利不起早”的袁世凱,與孫中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袁世凱是個野心家,內心充斥著私慾,他的上臺,又將中國帶向了動盪的深淵。

Tags:孫中山臨時政府各省革命陳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