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由 哲道之修 發表于 人文2021-06-25

簡介這種人別說君子,聖人都會厭惡他

不仁不智 無禮 無義人義也 什麼意思

在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人與我們格格不入,也許他們會在背後,又或者當面用惡毒的言語傷害我們。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也許有些人會說,那就罵回去唄。如果我們選擇罵回去,那麼就必將陷入口水戰之中,這大可不必。我們無需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與他人爭吵的汙言穢語之中,與他人爭吵浪費精力又浪費時間,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應該把時間用在做自己認為有意義和使自己幸福的事情上,難道不是嗎?

我們要養成不較勁的智慧——不與小人論長短。養成淡然處之的心態去面對流言蜚語,無需任何爭吵與辯解。只要對得起自己良心,問心無愧就行了。

很多時候,人們會以為君子修養德行,到最後看什麼都順眼。比如孔子,所以他的學生子貢也有點好奇是不是這樣,於是,子貢問孔子:“君子亦有惡乎?“意思是有沒有看不慣什麼的東西和特別討厭的事情。孔子回答他:“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君子當然也有看不慣的東西,君子特別厭惡那些總是在背後說他人壞話,或是到處宣揚他人缺點的人。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事實上,人無完美,誰都會有不足之處。有些人到處說他人的缺點和壞話,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中。當他人處於逆境,失魂落魄之時,他還落井下石,打擊和批判他人,以來獲得優越感。這極度讓人厭惡。這種人別說君子,聖人都會厭惡他。君子不是不知道別人的惡,而是不會到處去散播別人的惡。

惡言之中必有不滿,不滿之中必有自傲,自傲之中必是無知,人往往在無知和自傲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囚禁自我的井底裡。當一個人的心胸狹窄,看誰都會不順眼,看到只是眼前的利益和自我為中心,說白了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修養人格重中之重,那麼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拓寬自己的心量呢?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胸襟氣度的人,就必須要拓寬心靈的容量——有容人之雅量,容事之器量的胸懷。讓它容得下更多人,容得下那些和你不一樣的人,這意味著,要容得下那些你認為比你弱的人,也容得下那些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後者其實挺難做到的,我們有時候不喜歡一個人,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因為他很優秀,比我優秀,於是產生了嫉妒。

事實上,嫉妒心事一種變向的自卑心,你為什麼會嫉妒?因為你與他人攀比了,覺得自己不夠他人優秀,所以才會感到自卑和嫉妒。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所以我們不要與他人攀比,也不要瞧不起任何人。真正的強者不會嫉妒和瞧不起任何人,像夏爾波德萊爾說的:“真正的強者會將其他一切強者視同自己的兄弟,欣賞他、欽佩他、向他學習,同時,真正的強者,會將世上一切弱者視同自己的孩子,同情他、關照他、盡力為他們服務。”這就真正的強者。所以真正的強者是精神貴族之人,他不會以一個人的物質財富和名利地位去衡量一人,所以真正的精神貴族之人沒有勢利眼,同時也不會有嫉妒心。

因為他是精神的貴族,所以真正讓他欣賞和敬佩的一定也是人格高尚的人。

孔子說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不惑、不懼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精神。

為什麼“仁者不憂”?一個人心懷他人、心懷天下,就能接受無常,敢於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盡人事而聽天命,有什麼可憂愁的?為什麼我們會憂愁?因為我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名利權利或物質財富受損,患得患失。當你不過度地在乎自己的利益,更多地考慮天下,你的憂愁一定會減少。

“知者不惑”並非表示什麼都懂,而更多地意味著不迷惑、不困惑,不被短暫的利益所誘惑。一個智者會明白,外在的所有東西——物質、名利、權利、外表……都是過眼雲煙。看透這一點,他就不會被誘惑,也不會總是迷茫不安。

“勇者不懼”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怕,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再恐懼,該做的事情也得做。即便要戰鬥也會勇敢前行,擔當起自己的責任,選擇為真理而戰。

這就是儒家的三大品德——智、仁、勇,也是儒生們所要修煉的完善人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所以完善人格,修心養性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修煉和累積。當一個人的心胸寬了就猶如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大海,容得下的東西自然也就越來越多,面對生活中的起伏跌宕或不如意之事會更加從容淡定。

所以我們要拓寬自己的心量,讓自己更加豁達大度;修養好自己的人格,讓自己儘可能越活越接近於天下之至誠,完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更赤誠,這樣的話,你可以成為一個更健全、更強大的大人,你能夠活出一個更圓滿的你,這樣才叫作“人格魅力”。

Tags:他人自己人格強者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