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

由 老璞 發表于 人文2021-06-24

簡介在新時代,倡導孝道,重數倫理,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對於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提升文明禮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資於事父以事母意味著什麼

孝道的意義

孝道從古至今都被推崇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內容,即便是再踐踏文化的時代,哪怕是再沒有人性的無道昏君,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孝道。雖然每個人對孝道的看法和做法各不相同,但“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於立德修身。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沒有對父母親人從心裡的尊敬,怎麼能相信他會真心尊敬他人?在家裡對父母親人沒有禮貌,怎麼能相信他在社會上的彬彬有禮是發自內心?不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怎麼能相信他會真心愛身邊的朋友?

《孝經》: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可見聖人的德行,有什麼能超出孝道呢?子女自幼敬愛父母,日益增加了對父母的尊敬。聖人依據這種尊敬父母的天性,教導人們孝敬父母;憑著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人們愛敬父母。聖人的教化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對國家的管理不必嚴厲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正因為遵循了人的天性。

曾子曾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就是透過喪禮和祭禮顯示對故去的老人們品德的推崇和追念,來教育後人以先人為榜樣,這樣才能促進人們內心向善,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形成淳樸善良的民風。

所以透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提升並得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因此,儒家歷來提倡道德的提升要以修身為基礎,而修身,則以孝悌為本。在當今社會,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道的意義

其次在於和睦家庭。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道德失範問題,從根本上講,就是從小在家裡缺乏正確的做人規範導致的。而做人的規範,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確人和人之間交往的規矩,用傳統的觀念來說,這就是倫理。近幾十年來,由於傳統倫理被打倒,而新的倫理又無法建立,所以在家庭裡,親人之間的交往首先就沒有規矩,失去了應有的規範,導致到了社會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沒有了規矩,缺乏文明禮貌,沒有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底下。

《孝經》: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不敬愛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順應天性而悖逆道德禮法,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自身的善道上下功夫,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

《孝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教育人民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倡導悌道更好的。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使君王安心,民眾善治,沒有比用禮教更好的。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王,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物件只是少數,但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萬,這就是禮敬的關鍵意義。

從家庭來說,踐行孝道,可以重新建立家庭倫理,做到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失序則社會失序。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以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倡導孝道,重數倫理,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對於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提升文明禮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於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時期的亂世。面對禮崩樂壞、殺父弒君的社會狀況,儒家思想的倡導者認為,孝道以家庭的治理為核心,既能夠以修身提高個人修養,又能夠以孝悌齊家,同時以倫理來規範家庭和社會秩序,以禮樂制度規範人際關係,從而達到凝聚社會的效果,最終天下一統,由亂達治。

《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孝道猶如天道執行,地生萬物,是人類最為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中領悟而遵循它。效法天道的規律,利用大地的優勢,順乎天地規律而對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厲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透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施行博愛,民眾沒敢遺棄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民眾就能遵照而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民眾,於是民眾間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民眾就和睦相處;告訴民眾什麼是對錯,民眾就知道禁令而不違反了。

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傳統社會維持其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長期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在現今社會,倡導孝道思想,則有同樣的作用。對個人,強調品德修養和素質的提高;對家庭,強調父子有親長幼有序的親情關係;對社會,強調個人責任和家庭和睦,孝道在其中起到了貫徹始終的作用。

孝道的意義

第四在於敬業報國。

在傳統社會,提倡忠臣孝子,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而傳統社會中君與國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孝經》中講到士之孝時這樣論述: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

但傳統孝道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的思想,提倡最大最高的孝應當是“立身行道”,其含義也就是“樹德立身,止於至善”,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即便在現在社會也是積極進步的。

孝道的意義

岳母刺字

第五在於傳承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萌芽於三皇五帝,發源於夏商周,興於諸子百家,盛於漢唐宋明,歷代都有發展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原因之一就在於以孝道倫理為根基的文化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禮記》中說: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於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

鼎上鑄有銘,銘就是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名字稱頌先祖的美德,來清楚的流傳給後世。……這樣來顯揚先祖,是用以崇揚孝心。自己也能和先祖一起,是順理而行。用來流傳給後世,就是以孝道教導後代子孫。銘文的用意在於,每一次讚頌,先祖和後來者都能有所得。因此君子觀看銘文,既讚歎對先祖的稱頌,又讚歎鑄銘的舉動。因為鑄銘者,既有眼光能看出先祖的美德,又有仁心能參與鑄銘的行動,更有智慧利用鑄銘來教導後人,可稱作賢明瞭。賢明而不驕傲自誇,更可見謙恭之心。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孝道的教化和其對於文化傳承的認識。而孝道文化的豐富內容,也通過歷朝歷代的大力弘揚,透過多種形式,尤其是每個家族家庭的《家譜》、《家訓》,得以代代傳承。中華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華夏文明成為古代世界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其原因之一也有賴於孝道文化的傳承作用。

孝道的意義

Tags:孝道尊敬奉事先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