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由 道一解道德經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最高境界的遊心者,不知自己游到哪裡了,也不知道自己看見什麼了,完全“無知無慾”,人間愛憎取捨都沒有了,分別心沒有了,牛馬一如,物我一如,彼此的界限消失了

無分別智是什麼意思

無莊不解老,無老不解莊

迷誤生大悲,莊經有智慧

大夢有大覺,大覺有妙樂

脫離重濁身,妙心遊天際

莊師《逍遙遊》經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遊是妙心的大能

《莊經》和《列經》(列子)都契會遊的第一奧義,能遊的心是妙心,不能遊的心是固化的徼心

。《莊經》以“遊”的密法開篇,正是開門見山,如同禪宗的“

明心見性

”。世人不知此心的本性,以為只能逐物追利,沉迷慾望,不知道此心能遊。《列經》說遊有三重境界,凡夫遊,“

觀其所見”;智者遊,“觀其所變”;至人遊,“取足於身

”。

觀其所見,就是觀賞所看見的物象

,即今天遊山玩水。

觀其所變,就是觀萬物永珍的由來

,混沌如何變出牛,牛如何變為馬,馬如何變為人(莊師的進化論)。上面二種都是“外遊”,列師說“

外遊者,求備與物

”,心靈依賴外物而遊。最高明的是內遊,

內遊就是內觀,觀自己妙心的神遊

。所以說“

內觀者,取足於身

”,玄照妙心生起了,宇宙萬有的本來面目就顯露出來。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列師的宗師壺子說:“

取足於身,遊之至也;求備於物,遊之不至也。

”列師認為自己的“觀其所變”是最高的境界,宗師壺子還有更高的境界。列師認為自己的遊與凡夫的遊本質不同,因為

能夠觀萬物永珍之變,證得萬物的本性是“無”(空性)。

自己老師的遊進一步證得“我”也是無(“玩彼物之無故,不知我亦無故”——列子仲尼篇),一聽老師呵斥,列子知道自己原來“

不知遊

”,只能外遊,不能內遊;

只知道外物是無,不知道自己也是無,只有內遊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壺子說:“

至遊者,不知所識。至觀者,不知所視

。”老子說:“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16章),這是老子的遊,

最高的遊就是觀

。最高境界的遊心者,不知自己游到哪裡了,也不知道自己看見什麼了,完全“

無知無慾

”,人間愛憎取捨都沒有了,分別心沒有了,牛馬一如,物我一如,彼此的界限消失了。

我的消失導致他的消失,二者都消失了,妙心就游到萬物玄同的無上妙境,眾妙之門就開啟了

。壺子發現,萬物永珍都在“遊”,不僅是我在遊。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莊師說:“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

”。

逍遙遊,人在道中游才是真正的逍遙遊,在萬物中游還是受萬物所困

。身顯形了就受形所困,牛被牛形所困,想變為馬而不得;馬被馬形所困,想變為牛而不得。萬物都是都是被形所困,老莊二師深感悲憫。老子一句“常無慾,以觀其妙”,就是

要世人打破形的籠子

身有形稱為“成形”,心有形稱為“成心”。

道下化使人顯形,這是無可奈何的,但並有使心顯形,這是人“自取”的,自己作孽,咎由自取。這就認識到

人原來是成形與未成形混成,所以能夠逍遙遊,自在無二

。成形是人的不幸,但心是自由的,這是萬幸。

大悲是可以逆轉的,因為大悲是因“成心”才有

,如果沒有“成心”,哪裡有大悲呢?沒有標準答案,怎麼可以給生命打分呢?

當“成心”破了以後,逍遙遊就可以實現。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屈原作《遠遊》,要實現自己的

“得一”之遊

,知道自己是半個西瓜,要尋找另外半個西瓜,有與無相合,生命才能完整。屈原是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殉道者,竟然與“遊”結下不解之緣,“

周流乎天餘乃下

”,《離騷》就是與神人同遊。現實地與究竟地是不二的,深懂究竟地的智者對現實地懷有深深的眷戀。

《華嚴經·十地品》說:

“菩薩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

,逍遙遊的情懷也是如此。郭象說:“

鯤鵬之實,吾未之詳也。

”鯤鵬是什麼我不知道。鯤鵬都是大物,都是陰陽所化。龍是“

聚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鯤鵬也是同樣,是陰陽二氣所化,可聚可散,大小由己。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鯤是二,鵬也是二,鯤鵬都是“

”,

莊師以二立名,因為內涵陰陽二氣

。鯤即昆,或是崑崙得名,又是昆弟得名。此魚雖有兩鰭,但混淪初分。鵬有兩翼,一玄一妙,以道為體。鵬有玄妙兩翼,一旦奮飛,超絕三界,遊於神域(河上公語)。

《道德經》說:“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20章),河上公注:“

我獨漂漂,若飛若揚,無所止也,志意在神域

”。老子悟道以後,入甚深禪定,妙心飄飄,飛揚高舉,到了六合之外的神域境界,這是三界之外。

鯤鵬都是老子所化,鵬是老子悟道之後,鯤是老子悟道之前。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逍遙遊是《道德經》第20章的變化,無老不解莊,無莊不解老,這是有道理的。老子宗師密語只有莊師獨解,莊師是第一個認真思考人生第一命題的大宗師,

世人快樂的外表不能掩蓋內心的寂寞和生命焦慮

。“俗人昭昭,我獨悶悶;眾人察察,我獨昏昏”(20章),

世人“昭昭察察”,不過是掩蓋內心的生命焦慮罷了。

不解決內心的生命焦慮,則昭昭察察是欲蓋彌彰。

昭昭察察的是分別智,悶悶昏昏的是無分別智,這是二種不同的智慧,一種是此岸的小智慧,一種是超越彼岸的般若智慧

。“怒而飛”者,一旦悟道,妙心玄照,巨大的能量就激發出來。巨大能量原來潛藏在自心中,只是自己不知道,所以悽悽慘慘慼戚,終日以淚洗面。人世艱難困苦,生命焦慮,都可以被內在的能量所摧毀。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得一是巨大能量的另一個來源,是更加不可思議的能量。“合

喙鳴,鳴喙合

”,只有上喙和下喙合,鳥才能發出一聲聲婉轉的鳴叫,鳥的鳴叫是從無中生有,只有得一才能無中生有。鵬怒而飛,因為六合之外有另一半在等它

。有的另一半是無,有與無合,這是得一的妙旨所在,

不然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就失去目的地。

人的幸福就是得一,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得一的另一層含義

。儒家重視家庭人倫,重視血脈傳承,重視祭祀,看來與老莊道家沒有關係,但在“得一”正理中,二者奇妙的相會了。

家族、家庭的本質正是“得一”

這就是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54章)的內涵。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儒家希望建家族萬世基業,祭祀不輟,老子要抱一,要祭祀不輟,其中文化基因玄妙而同

。鯤鵬都是二,二才可能得一。沒有二的一是枯死的一,不是活力四射的得一。大鵬展開玄妙二翼高揚九萬里,也是九九歸一,真儒與道二家源流在九萬里高空相合,這是合理的,這是華夏文化之根,能高飛才能得一。

遊是道妙,得一是德善。與家人得一,與他人得一,與萬物得一,這樣道妙德善由妙因得妙果。

道妙是無,德善是有,有無得一,可以致遠。

莊子《莊經·逍遙遊》之二:脫離重濁,修一個自在無礙的妙心

Tags:逍遙遊萬物莊師妙心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