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由 閻寨聊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李世民最明智、最理性的選擇,應該是立李泰為太子,雖然這樣做,可能會使李承乾與李治都性命不保,但李唐江山不會落入武則天之手,也不會出現後來大面積的殺戮啊

汝行為弟也是什麼意思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原本李世民即位的時候,他已經把長子李承乾冊封為太子,而且李世民對長子也非常器重。但在之後的十幾年間,李承乾的成長,並沒有達到李世民心目中的高度。不僅如此,李承乾還被裹挾到了政治勢力的鬥爭中,在侯君集一干人的攛掇下,李承乾甚至起了謀反之心,試圖奪取皇位。

這讓李世民十分傷心,於是他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礙於骨肉親情,他沒有殺李承乾,而是把李承乾貶為庶人,流放三千里。跟隨李承乾起兵謀反的齊王李佑,則直接被唐太宗處死。李承乾及李佑的謀反事件,給李世民的精神上帶來很大打擊。從此後,他對冊立太子非常謹慎。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貞觀十七年,當時唐太宗身體日漸衰敗,而立太子,迫在眉睫。其實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廢掉李承乾不久後,便在暗中觀察諸位皇子的品行能力。

當時李世民長大成人的皇子中,魏王李泰,蜀王李恪,晉王李治,三人成了太子有利的競爭者。而他們三人背後,都有著盤根錯節政治力量的支援。其中,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屬於嫡出。而蜀王李恪,則是隋煬帝之女楊妃所生。其實李世民後期,非常欣賞李恪,並且時常和身邊人的人說,李恪非常像自己。

李世民的這些話,或許他也是在試探如果冊立李恪為太子,看看朝中大臣們會有什麼反應。但每當李世民提起到李恪的時候,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大臣,便會以他庶出的身份,去攻擊李恪,而李世民也深感為難。必定李唐王朝的根基,還是以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成員為主。而如果執意立李恪為太子,那必定會引|起朝局動亂,對大唐帝國十分不利。權衡利弊後,李世民放棄了冊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於是他把目光鎖定在李泰和李治身上。。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魏王李泰,果敢剛毅,八面玲瓏,城府極深,史書中說他“聰敏絕倫”。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臣,而且和皇族內的一些權貴也來往密切。當時朝中大部分人都看好李泰,覺得他肯定會被立為太子。

而晉王李治,卻有著和李泰截然不同的性格。李治為人低調,宅心仁厚,清心寡慾,對權力沒有太大的慾望。他專注於研究文學,而且潛心研究道教。平日裡也極少和朝中大臣來往。

這兩個各方面都截然不同的皇子,擺在李世民面前時,他也十分為難。遙想當年,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才奪取皇位,而骨肉相殘,殺兄弒弟的汙點,伴隨這位英明帝王一生。這是他內心中揮之不去的痛。而到了晚年時期,李世民也會時常想起這段慘烈的悲劇。

根據這兩位皇子的性格,李世民做出如下判斷: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麼李世民死後,李泰必容不下那些跟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們,骨肉相殘的情況,不可避免會出現。也就是說,李承乾、李治、甚至李恪,都有可能性命難保。而如果立李治為太子,以李治宅心仁厚的性格,他將來身登大寶,肯定會善待那些爭奪皇位的兄弟。李世民的這個判斷,記載在《舊唐書·李泰列傳》中: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基於這樣的判斷,李世民選定了李治為太子,並且把長孫無忌和馬周等人封為顧命大臣,以輔佐李治。

為了給李治清理路障,讓他的皇位坐得穩一些,李世民對李泰採取隔離政策,他給李泰編了個結黨營私的罪名,將他遷往外地,在外地為王。這樣就把兩兄弟隔開,避免兩兄弟再發生紛爭。

李世民這樣做,是典型的感情用事。

“立太子”是國之大事,本因理性對待,以國家為重,可是李世民摻雜了過多的感情因素在裡面,總是想力保每個嫡子的安全,結果為李唐天下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李治宅心仁厚的性格,雖然不會骨肉相殘,但他長期遊離於朝堂之外,缺乏政治歷練。這很容易造成皇權旁落。長孫無忌能力超強,在李世民一生的奮鬥歷程中, 忠心耿耿,功勳卓著。但正是這種巨大的功勞,也讓長孫無忌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的顧命大臣。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的權力過大,在政治上,缺乏制衡。而懦弱的李治,雖然貴為皇帝,但對長孫無忌的行為,也無可奈何。後來,為了和長孫無忌爭奪朝堂上的權力,李治只好傾向於皇后武則天,利用武則天在朝中培養勢力,以便抗衡長孫無忌。這為後期武則天篡權奪位提供了良機。而武則天上臺後,殺了那麼多李家子弟,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說明李世民想保住更多子孫性命的做法完全失敗了。

李世民最明智、最理性的選擇,應該是立李泰為太子,雖然這樣做,可能會使李承乾與李治都性命不保,但李唐江山不會落入武則天之手,也不會出現後來大面積的殺戮啊!唐朝之前的皇帝們,比如北魏和漢朝的漢武帝,為了接班人的安全,連“立子殺母”這樣的事都做得出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主,聰明一世,理性了一世;玄武門之變,更說明他理性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為什麼他會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感情用事”的低階錯誤呢?

李世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暴露無遺

我看,還是親疏有別的觀念在作崇:玄武門時,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親兄弟,而立太子時,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親兒子。兄弟與兒子親疏有別。在面對自己的親兄弟時,他的理性戰勝了感情;而面對自己最親最親的兒子時,他的感情戰勝了理性。

人哪,最終還是過不了親情關!

Tags:李世民李承乾李恪李治長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