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由 蜀郡國學 發表于 人文2021-06-19

簡介繫辭》等闡述的易學原理,透過由象到類的遞延,廓清“河圖”“洛書”的象類本源,及其與讖緯之術的糾葛,展現華夏遠古書契象類記載的一些基本特徵

諸物的意思是什麼

摘要:

筆者嘗試運用網路資訊優勢及現代衛星成象技術,圍繞《周易。繫辭》等闡述的易學原理,透過由象到類的遞延,廓清“河圖”“洛書”的象類本源,及其與讖緯之術的糾葛,展現華夏遠古書契象類記載的一些基本特徵。闡明象物擬容比類,是《周易》隱言的重要途徑,但它並非故弄玄虛,實際是對遠古無成熟文字時代的書契象類記載進行重現,由此在書契象類與成熟文字間搭建了一個相互溝通的橋樑。“河圖”“洛書”是傳統書契象類的典型,是《周易》的重要理論基礎。從象類概念入手研究《周易》,更能體現先秦儒家所欲激揚的人文主義,是當前更為全面的理解《周易》,更正確認知華夏遠古史中神秘主義記載的捷徑。

關鍵詞:

“河圖”

“洛書”

讖緯

象類

象數

書契

“河圖”“洛書”是研究《周易》不能迴避的基礎。其最初見載於先秦典籍,後又被從《周易。繫辭》中剝離出來,作為兩漢讖緯學術的旗幟。如《後漢書。方術列傳》:“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可見漢代方術以“河圖”,“洛書”為榜首。現對“河圖”,“洛書”的傳承及其內涵作分段論述。

一、先秦時代的“河圖”“洛書”有名無實

在先秦時期,除《易。繫辭》外,《尚書》、《論語》、《墨子》和《管子》等經典文獻中都留下了有關“河圖”“洛書”的記載。如《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提及“河圖”的名稱。又《論語。子罕》篇中:“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從字面上來看,這段話是孔子自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而發出的喟嘆。但明顯是在借用《易。繫辭》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除儒家外,在《墨子。非攻》中也有:“赤鳥銜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泰顛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墨子對“河圖”之說在繼承中進行了改造和增刪,開創了讖緯的直白表達。直接出現了“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這樣直白的宣示。此外,《管子·小匡》也提到“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此話不僅與儒家透過《易。繫辭》和《論語》提出的“河圖”,“洛書”之說相互印證,也同時也與《墨子。非攻》中增加的“地出乘黃”之說相印證。

可見,先秦時代的“河圖”“洛書”只聞其名,不見其實。但它又在諸子中存在一定共識,具有時代共性特徵。

二、兩漢時代的“河圖”“洛書”躍升為讖緯內學

兩漢時期,最初演繹“河圖”“洛書”的是西漢名儒孔安國,他在《尚書正義》的《顧命》篇和《洪範》篇中,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伏羲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序。”。孔安國對“河圖”“洛書”貢獻:一、為“河圖”“洛書”進行了載體增補並具象為“龍馬”與“神龜”;二、把《易。繫辭》中“聖人則之”的聖人明確為伏羲和大禹;三,明確“河圖”的內容表達與八卦相關,“洛書”的內容與“九宮”之類相關,並指出九宮數次在當時是大家都在說的常數。由此奠定了西漢時期的“河圖”,“洛書”基調。

後來由於新莽篡位之需,“河圖”,”洛書”正式以讖緯符文的形式粉墨登場,據《漢書。王莽傳》:“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又:“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好為大言。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籤),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這些假借“河圖”“洛書”之名,明白寫出名號意圖,是受到《墨子。非攻》手法的影響,目的是為變更政權作輿論宣傳。

隨後為了推翻新莽,光武帝劉秀也捲入了讖緯符命的漩渦,據《後漢書。光武帝紀》:“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段符命,和王莽的符命如出一轍,並無太多新意。且劉秀因此而食髓知味,隨著東漢建立讖緯之風達到了鼎盛。班固《後漢書。方士列傳》曰:“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有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后王莽矯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騁馳穿鑿,爭談之也。……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由此極盡神秘主義的讖緯之學竟然堂而皇之的登上廟堂,成為統治者的顯學,眾多察言觀色,趨炎附勢之輩透過它顯赫招搖。

據傳成型於漢代的讖緯之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更有甚者,假託孔子之名,並與《易經》、《詩經》、《書經》等“六經”相對應,編造了《易緯》、《詩緯》、《尚書緯》等所謂“六緯”,由此形成一套比傳統儒家經典名目更宏大的讖緯之術體系。至此以“河圖”,“洛書”為幌子的漢代讖緯之學,已經成為假借天命,謀求政治利益的道具。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兩漢時代的“河圖”,“洛書”之說,開始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由先秦時代‘有名無實’的祥瑞招貼,演變而為西漢時代“龍馬負圖,神龜貢書”的內容具象;再就是由西漢時期的內容具象,又變為東漢時期的讖緯內學的政治運用。

三、宋代“河圖”,“洛書”正式面世

“河圖”,“洛書”之名流傳千年之後,其真實面目於宋初開始逐漸顯露。據《佛祖統紀》載:“處士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又受《河圖》、《洛書》之訣,發《易》道之秘。”。陳摶以《龍圖易》的“龍圖三變”形式首次揭示《周易》的象數問題,分析了“河圖”“洛書”的象數邏輯由來,由此象數派在《周易》研究中成為儒家義理派的補充。由於陳摶闡示《周易》象數是在宋初,指謫了儒家的遺漏,又是用包裹著神秘主義的“河圖”“洛書”來推演完成,故唐宋八大家歐陽修首先發難以為怪說,由此開始了“疑古辨偽”之風。至鴉片戰爭後,受西學影響的“古史辨派”勃興,包裹著神秘主義的華夏古史更是受到全面質疑,甚至把夏商朝代也列為存疑。後來由於殷墟遺址出土,商朝算是逃過一劫,但夏朝則仍然列為存疑。而據《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可見夏朝仍然走的是書契象類記載的傳統道路,顯然還沒有成熟文字,但作為朝代是否就不存在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陳摶闡示《龍圖易》之後,劉牧在其《易數鉤隱圖》中又將陳摶龍圖進一步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但他以九宮圖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出其圖。而南宋蔡元定則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弄顛倒了,蔡元定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到朱熹《周易本義》在卷首載出蔡元定圖,由此蔡說就成為現在傳世的“河圖”“洛書”,它已經拋棄了漢代的讖緯鉅製,複流傳為單一的圖語。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河圖”與“洛書”

四、“讖緯”本是“象類”別支

關於“讖緯”,《說文解字》說:“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之書曰讖。”《廣雅·釋詁四》雲:“讖,纖也。其義纖微而為效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說“讖”乃“詭為隱語,預測吉凶”。強調的是讖語的應驗。而筆者認為“讖”其實更當作圖講。即所謂“圖讖”,相當於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看圖說話。而“緯”與經相對應,屬於圖讖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圖語,再綜合出一段概括性的四言八句,作為圖語的補充。可參看網路流傳《推背圖》的體例。

但如果我們溯其源流,就會發現,讖緯之學實質是《周易》立易根基,“象類”學術的別支,即“讖緯”圖說,是《周易》卦象卦辭爻辭表達法的濫觴。《周易》作為東周以前華夏文明的人文總結奇書,裡面包含了前人的巫蠱神秘主義傳統,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則透過《周易。繫辭》把巫蠱傳統的神秘外衣扒除,把它概述為象類,以此作為激揚人文主義的手段。故儒家“子不語怪力亂神”;又“敬鬼神而遠之”。另外孔子又說過“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其意思是說西周文明,經歷了夏商二代的淘洗,雖說仍然遮遮掩掩,但它畢竟更多的孕育著人文主義。所以作為商朝後裔,孔子更推崇西周文明。

讖緯的原理和象類雖然是一樣,但實踐方向卻是相反的。讖緯的目的是利用圖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特點,利用人們對傳統人文中的“天命”思想的尊崇,透過製作讖緯者的才智,洞察時局,預測走向,製造出書契圖讖,再編撰一些玄冥的暗語作補充,然後暗中操縱,自為解釋,達到謀求政治利益的目的。而象類則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只是一種象徵方法,是一種比喻,一種天人合一廣泛聯絡的思維拓展的模式,一種沒有成熟文字而又要表達思想、記錄事件的一種權宜之計。世間並沒有超越自然的神靈存在,所謂神只是陰陽不測的一種未知,故象類概念的運用是先秦儒家在傳統神秘主義基礎上對人文主義的倡導。

五、“象類”是,《周易》之本

《易。繫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明確說明《周易》的八卦是象類表達,而八卦是《周易》之本。《易。繫辭》又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名吉凶”。此話的意思是說,聖人設立陰陽八卦這個體系是為觀察象形,捆縛言辭以標明得失。所以《周易》的體例都是卦象在前,卦辭爻辭在後。聖人如此作的原因?“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孔子意思是說透過書寫文字為載體的書籍不能每個方面都說到,言辭口語也不能完全表達描述者的意思。那麼古代聖人的意思就展現不出來嗎?孔子又自己回答說,聖人建立象形來表達所有的意思,設立八卦來完全表達真情假意兩個對立面,捆縛爻辭來完全表達口述,透過變通而完全享用其便利,透過鼓動而完全表達陰陽不測的神奇’”。即《易。繫辭》認為單純的文字義理包括口語是不能完全表達作易者的意圖,還要透過象形比類展開聯想,找出作易者的象徵意義,才能全面理解作易者當時的意圖,而這還不是《周易》全部的意圖,還要有讀者時代的變通以及未來說不清楚的無限可能。

而關於類的作用,《易。繫辭》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其含義是說,遠古伏羲氏稱王華夏時,透過上觀天文象形,下查地理法則,觀察鳥類與獸類的行為以及它們與地理形態之間的適當關聯,就近以我們的身體作素材,遠則選取各種事物,由此作出八卦,用它來溝通神密不測的幽暗與日月齊明的清晰狀態間的關聯,並由此類比出萬物的情態。所以“類”是象形的區別、聯想及拓展手段,透過觀察實物象形,總結出事物之理,由熟知的此物,透過相似性比類,類比到不熟悉的事物上,如此可以認知新事物的大致情態。這也是《周易》能作為占卜預測的原因,其原理即是推類知新。

而《易·乾。文言》則說:“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言有共同意指的聲音會互相呼應,有共意向的氣味會相互需求,水流過就會變溼,火總是向乾燥處燃進,雲會跟隨龍,風會跟隨虎。聖人有作為大家都能看見。以天為本的自然親近上位,以地為本的自然親近下位,這就是各自跟從各自類別的規則。這實際上是在透過舉例論述象類推演的方式。透過這段話,結合《左傳·昭公十七年》:“ 大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我們就可以用類的原理推匯出黃帝氏為伏羲氏的從類,也就是追隨者,二者之間是同類人文的迭代演進。這就是華夏古人的象類邏輯,沒有定義,而是透過運用例項來暗寓。

由此《周易》立足象類,以象為基礎,以類為區分、擴張,建立起了“廣大悉備”的太一衍化宇宙觀。並把中華文明的生成演變與宇宙的生成演變模型等量齊觀,由此形成了中華文明“觀天法地”,“順天應人”,崇奉“天道”以立家國的人文特性。

六、“觀天法地”是“象類”的由來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此言所謂象,是聖人看見了天下玄妙幽深的輪廓,而把它比擬配置為人的形態容貌,用來象類事物合適的意義,這就是象。其實質是利用地理形態、天星象形與人事進行類比關聯,從而建立“天人合一”的全息觀。所以《周易。繫辭》又說:“象也者,像此者也”。也就是說所謂象類其實就是看起來此象彼,並非實是。而“讖緯”神秘主義卻有意無意的掩蓋了這一點。

由於至今沒有人詳細研究過書契象類,筆者無法透過引用研究成果來論證本人觀點,但我們可以利用現代衛星成像技術,把古人無法展現的宏大地理擬象輕易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並與古人遺留的書契象類作對比,讓讀者自己去分析取捨,從而意會古人,理解華夏古人的智慧與無奈,最終建立起對書契象的初步認知。而很多人在聽聞筆者的講述之後,都對華夏古人能在當時條件下總結如此宏大的地理擬象表示懷疑。這其實是以今度古忽略了在遠古定居只是相對,而有漫長的遊團時代。遠古人是透過遊走、觀察、以及適當的推理作出了讓現代人歎為觀止的地理擬象。當然既然是地理擬象,難免有一定的唯心主義色彩。為了充分體現象類的特點,我們先來參看下面圖2與圖3的對比。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2。黃土高原人頭型地理“賾”象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3,陝西石卯遺址三皇一家親書契造像

此對比圖中,處於神州華夏申字交匯點中高區域的黃土高原“人頭”狀地理形態即是作易的聖人所見的“賾”象。華夏古人發現這個地理形態後,認為它有某種神聖的寓意,由此把它透過類比納入到華夏人文變遷體系中。並變造出了圓、方、側三種頭像,分別象類華夏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即伏羲女媧與人皇(神農氏前身)。喻指居河洛盆地的人皇崇奉北方黃土高原天父伏羲,南方巴蜀盆地地母女媧,自己居中稱人皇,是南北和合人文。故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人皇九頭,乘雲四,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此記載意思是說,人皇成就於西北黃土高原人頭地,從函谷關口入主河洛盆地,以九囿劃分人文為特徵,其從類北方雲龍類佔四成,南方鳥羽類佔六成,九囿之間兄弟相稱,有共同人文起源,但不隸屬,各自建立城邦,而人皇居中為大。如果我們讀到這段文字,就認為人皇是九個人頭的怪物,那就是不識《周易》象類,而被讖緯神秘主義給誤導了。

這種把黃土高原伏羲父系人文擬為天皇,巴蜀方形地理中的女媧母系人文擬為地皇,尊為西高雙頭,如父母坐高堂,而居河洛盆地中的二者和合人文則喻為人皇,並把他們配置成家庭結構,這種由象形而類比推導的方法是典型的象類運用。而到《周易》成書更據此類比出“父母六親”的象類,即《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由此告訴華夏後人,神州大地的八方人文都是南北交融為中華後逐次生化出的子文明,華夏自古本是一家。

象類作為一種表達方法,如果把這種表達透過磨製、雕刻、燒製或者鑄造為實物造像,或者再輔助以簡單的圖紋符號作為記載,那就是中國甲骨文之前的人文歷史表達與記載形式“書契”。玉器是最重要的書契載體,貫徹始終,至今尤有餘響。書契之前,華夏還有一種記載方式,就是結繩,但已經失傳,唯南美印加人傳承有實物,與華夏有久遠的淵源。《周易》中的象類表達是直接師承於遠古書契象類,卦辭爻辭輟縛於卦象之後的形式則是對結繩的象類師承。

而象類的起源首先是觀象,天地則是最大的觀察物件,然後根據象與物間的關聯進行聯想並推理,由此及彼,擴張到“廣大悉備”。《周易》正是據此總結了前人各種象類成果,在其易理體系和爻文字象下隱寓了華夏人文的生髮、演變、成型、分合、鞏固、反覆的過程。所以《周易》爻辭的內容實質是總結了華夏遠古的結繩與書契記載大成,並結合商周成熟文字來共同表達的華夏書契象類史,記載著春秋以前歷代華夏先王的得失及其原因,其寫作的目的是作為帝王工具書。故《易。繫辭》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而“河圖”“洛書”則是華夏古代書契象類表達的兩個重要模板,它透過物象與數象把實物象類和抽象邏輯結合起來象徵宇宙結構,人文理念,而其人文理念是本文想重點分析和揭示的內容。

七、“河圖”象類含義

作為象類模板的“河圖”,“洛書”,其本源就該只有一幅圖,完全用圖形造像和符紋暗示,其暗中玄機都是口口相傳,其所謂文字口決都是後世加註。就象《周易》一樣,一部書是數千年前仆後繼的結晶,其中有幾個集大成者被尊奉為作者代表,即所謂“易更三聖”。而傳世“河圖”,“洛書”的黑白數象表示法,也是印刷術出現後,為適應印刷所作的修改。因為五行象類中,表達南北陰陽對立統一的正確表達應該是用紅黑二色,如仰韶文明的紅陶黑紋即是最典型的此類正確表達,而黑白色代表的是西方和北方,是相生關係,不是對立關係。現試對“河圖”,“洛書”的部分人文含義析解如下:

(一)、”龍馬”是古黃河流域地理擬象。

既然說“河圖”是象類之本,我們首先要找出其象類本體,透過本體與擬象的對比來窺測古人的象思維模式,以確認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彌補成熟文字的缺失。請看下面網路上傳世的“龍馬貢圖”與古黃河流域地理象形對比圖: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4。古黃河流域圖“龍馬”形象及“八卦山系”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5。網路版“龍馬貢圖”書契

透過對比,可以發現所謂龍馬是古黃河(大致包括今天黃河與海河及河北諸水)流域地理擬象圖,即一個動物狀的流域地理象形,它如馬而有角,如獸而無腿,休態流動,故取名為龍馬,其實它還是麒麟雙獸中的雄長者麒。龍馬在軀體部位貢獻的數點圖暗喻著黃土高原八卦圓形山系。這個傳統的“龍馬貢圖”實質是華夏先人的地域崇拜之一,也是地理劃分的工具體系,於《周易。繫辭》而言,就是書契象類,於神秘主義而言,就是“讖緯”圖說。

雖說傳世“河圖”的“龍馬”與古黃河流域地象並不完全相同,但其情態還是相當近似的。我們可以把龍馬軀體上標註的四方來對照,其前腿正在秦嶺位置,此為正南方。其腹部緊挨山東,此為正東方。西方在背脊處,正是賀蘭山位置。其臀部為現海河上游,已經進入內蒙區域,于山則陰山。其背上數點的排列屬抽象喻示“在天成象”,也即告訴我們黃土高原八卦山系地理的成型來源於天體的力量平衡結果,由此把山系隱喻在星象之下,形成天地的虛實關聯,雖然深奧卻能集合更多內涵。

正是由於這個“龍馬”的象形與地理位置,《周易》及華夏遠古史中“禽獸”同觀的象類體系由此建立。即以此“龍馬”作為麒麟瑞獸之一,成為華夏遠古北方人文型別的象徵,它與代表南方禽鳥類人文的鳳凰相對應。同理所謂鳳凰其實就是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地理擬象。由於象類的意會特徵我們不能去也無法用文獻記載來論證,但可以列出相關地理象形對比圖讓大家能夠直觀理解,並以此佐證“龍馬”擬象並不孤單。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6。河姆渡博物藏“雙鳥紋骨匕”書契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7。“雙鳥紋”區域性

這個雙頭鳥紋,就是所謂“鳳凰”來源,佛教稱其“命命鳥”,體現的即是一身雙頭,不可分裂。而如“鸞鳥”,“比翼鳥”,“鵬鳥”等都是其從類。麒麟和鳳凰是華夏遠古特別重要的象類體系,《周易》中即以鳥獸為用。如《易·屯》:“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就用到了這兩個象類。藉以喻示華夏南北人文間的區別與關聯,明白了鳥獸的象徵,我們就知道這是在隱喻華夏南北的分化與各自成型。如果讀者只能領會到具體的動物象形這個層面,就還沒有領會到《周易》象類隱言的奧秘。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8。長江流域圖作“雙頭鳥”狀擬象形勢

(二)、“河圖”是象數之源,象徵五行生成八卦

我們看龍馬背上的“河圖”內容,它並不是八卦山系形態,而是抽象的五方象數點陣排布。它的象徵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以數一到數五的圓形點陣數量居內圈,六至十的點陣數量居外圈象類五行五方是八卦八方的起源,是由簡到繁的遞進。

關於五行,最早見載於《尚書。洪範》: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土爰稼廧。潤下作鹹,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從革作辛, 稼廧作甜” 。這段話分三個層次闡明瞭五行的名象、特性以及象類遞延舉例。而五行之間的情狀為水火與金木間兩兩對立,而土行居間調和,由此形成暗喻四方五行的方位體系及物類特質。而“河圖”借用了五行的體系,但把它進行擴充套件,方法是陰陽裂變。即一隔五而配六;二隔五而配七,三隔五而配八,四隔五而配九,五隔五而配十。陽奇之數隔五必為陰偶,陰偶隔五必為陽奇,從而實現了五行的陰陽裂變倍增。同時小數點陣在內圈,而大數佔陣在外圈,在展現由小及大的擴充套件的同時也象類了由內向外的生髮方向。所以“河圖”與先天八卦一樣應該由內向外看,以切合其生髮性質。反之後天八卦由外向內看,以見其爭中之用。

其次“河圖”背上點陣數量總數為55,是《周易》的天地全數。象類著“河圖”求全重合,象類著整個東亞神州的地理編號系統。

在《周易》的象類體系中,華夏古人自我定位的區域是東勝神州,它的地理擬象是一動物象形態,這就是中國人以動物象來表達相象的原因;它又是一個巨大的“申”字,即示申為神,所以神州得名於地理擬象,其中甲骨文“”取其內分界,後世演變為取其外分界。神州是居於鹹海之中的世界大陸主體“彖象”“四大部洲”的四分之一。故《周易》的十翼中有《彖》《象》上下共四篇註文,分別代表象類註解和大的象類註解。其原因就是“彖象四大部洲”的地域是神州的四倍,二者因此具備大小層次關係。彖與象的地理擬象可參看圖9圖10。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9。東亞地理示申為“神”且如動物“象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大陸島”“彖象”呈“四大部洲”形勢圖

圖10。世界大陸主體亞歐非“大陸島”“彖象”呈“四大部洲”形勢圖

這裡神州如動物象的地理象類由於其頭部在東北方,按以頭象尊的人事邏輯,故可象徵東北方可以引領華夏,主導神州。所以立都河洛盆地東北緣的商朝比較重視這個象類。也就是《周易》所謂:“各從其類”。知道了這個象類,我們也就更能理解商朝失敗後,商人為什麼要服象,而周公要逐之江南。即《呂氏春秋古樂篇》:‘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這裡商人服象是他們不甘放棄華夏主導權的象類表達,因為象頭對應神州東北隅,即商人殷墟立都之所本,寓意東北方崇高。而西周居於關中平原,用的另一個人頭象類體系,寓意西北崇高。兩個象類崇高的體系並存,在“天命”觀時代必然影響西周王道權威的建立。所以周公必須要趕走“服象”商人,而把商餘部趕到江南後,江南屬神州東南,是恆定處下的地區,商人再服象,就和“象天法地”,“順天應人”的居高治下天命觀發生了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也就不能鼓動天下,也就消除了商人服象的政治隱患了。可見象類表達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如此的深刻,可參看圖12。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12。湖南省博物館藏商代“象尊”

當然“彖象”的理解相對困難,關於“彖”我們只能從字象看出它是一種似豬長嘴的動物,其它再無更多資訊,以至於“彖”字成為了《周易》專用,含義為大的象形。筆者圖9的圖示結合了佛經中“四大部洲”的劃分及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中“大陸島”概念。由於彖象純粹是華夏象類的運用,難以透過明確的文獻記載來論證,權列於此,以供參考。

明白了神州的大致範圍,我們根據傳世“河圖”的口決:“一六共宗,為水居北;二七同道,為火居南;三八為朋,為木居東;四九為友,為金居西;五十同途,為土居中”以及《易。繫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可以把1到10的數字編號,落實到東亞神州衛星地理圖上,分別與八卦山系成為大致對映,這就是“河圖”的象數的地理含義。見圖13: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13。“河圖”的地理編號象類圖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河圖”的作用之一是華夏古人分析東亞神州地理形勢的一個工具。

(三):“河圖”對應“先天八卦”

八卦在華夏曆史上有先天和後天之分,所謂“先天”是一種象類比喻,指事物的生髮態。就象父母時代即是我們的先天,在這個時代,父母是世界的塑造者,主導華夏南北,我和兄弟姐妹按一陰一陽的邏輯順序出生並向八方有序排列。反之後天則是父母老去,偏居西高,我和兄弟姐妹按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邏輯合縱連橫,適圖六位周行積累功勳後入據中宮而主導華夏新時代。所以“先天”是主南北和合生成的,後天是主紛爭求同的。“河圖”用圓點如日來象類先天,“洛書”以鉤如月來象類後天。我們可以把先天八卦圖匹配到東亞洲神州衛星地圖上。

“河圖,洛書”的《周易》象類含義初探

圖14。先天八卦圖配東亞地理形勢圖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先天八卦圖配東亞地理形勢圖。以整個黃土高原為中心,秦嶺即是乾嶺,陰山即是坤山,古人已經在地名上留下的暗記。黃土高原處於東亞神州四隅的西北隅,卻又地勢中高,這種地理形勢就是“中華”名稱輾轉形成的根源。由於乾變象徵的是萬物的創新源頭,我們可以推知,在華夏遠古人的心目中,中華文明的源頭是起源於南方。即南方是生髮地,北方是承受地,具體到零散的歷史記載中即是閬中渝水的燧人氏分支華胥氏由巴蜀經荊湘江漢北遷再順黃河下東北揭開了中華史的開端。這些歷史事件,同時象類在《易。坤》卦及其它卦當中。

(未完續待)

Tags:象類河圖洛書周易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