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

由 大白牛車文化傳媒 發表于 人文2021-05-08

簡介地藏菩薩說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的宿世業障、罪業特別重,不能上來就修禪定和無相智慧,應先看看他的惡業輕重

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作者——郭和卿(1907-1986),系現代著名學者,藏學家,翻譯家,師從昂旺朗嘉、充格西等高僧。此文出自其所著《不可思議錄》

章甫是我(郭和卿)童年的同學,我到康藏學習經商時,他也放棄讀書,奔赴重慶進入藥行當學徒。

後來,重慶那邊調他到康藏當店員。他和我、趙遐昌三人是舊友重逢,甚感歡洽。

章甫和我,以及遐昌每天經常見面接觸,因而更加親近淨業,更是在我的具恩上師充格西前,皈依受優婆塞戒。

章甫信念誠篤,修學也很精勤,後來返回雅安經營兌換小攤以謀生,在家就孝敬老母親,朝夕持誦不懈怠。

一天,他聽說我回鄉,就來我家與我會晤,談到淨業修行時,我見到他眉飛色舞,神情異常。

仔細詢問原因,他對我說:

“近來我的境界與以前大有不同,每次誦經時,形形色色的非人眾生,不計其數,都來圍繞在我的座位之周圍,匍匐聽經。

而左鄰右舍的牆壁,突然變得無阻隔之相,我能見到其中的人和物。有些時候,這無阻隔之相,突然變為未曾見到的美麗之地。”

他說的時候,甚是非常得意歡喜。我對他說:

“您切勿執著於這些幻境,幻境不能除去我們的三毒煩惱,而且有時候更是加重煩惱。淨業的進步與否,在於自心的惡行日益減少,善行日益增加。”

章甫雖然滿口同意我的話,但是仍然熱衷迷戀於這些幻境。

一天,我經過他的兌換小攤,稍作短暫歇息,他睜著眼睛,神情呆滯良久,自己在那裡笑,什麼話也沒有說。

我問他見到了什麼?

他說:我見到的不是眼前這個市場街道,而是另一個外國的市場,是未曾見過的洋樓大廈。

作為朋友,我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不久,我將要跟隨恩師昂旺朗嘉仁波切前往峨眉山,他也堅定地請求隨師一起前往。

當和上師一起住在峨眉縣城的旅社樓中時,上師正雙盤坐在床榻上,我正在唸誦儀軌,章甫突起座,在樓板上向虛空不斷地做禮拜。

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

“我見到無數菩薩從前面的虛空中冉冉而過,有像漂海的觀世音菩薩,有像捧缽的阿彌陀佛,但都是隻見到上身,下身都被雲煙遮蓋了。”

我立即將他的情況稟告上師,上師說:

“像這樣的現境,是錯覺、宿世習氣加上非人鬼神的加持等因素聚集才形成,這是厄障。

非人鬼神加持而厄難重的人,如康藏之中,有些小活佛有時出現神通,能預知他人的事情。然而障礙深重的人,常因此而神情顛倒,不久即死,做那些非人的眷屬去了。

有這個障礙的人,修行的淨業會逐漸減退,煩惱日益增長。

應當多修懺悔罪業和積累福德資糧的法門,則那些幻境神通逐漸止息,身心恢復正常,進入善法正道中,否則極其危險。

薄福的人,不精進就算了,一精進就會遭到非人鬼神的嫉妒和憤怒,從而來作祟侵害。所以修行的第一要務,應該多淨障集資。”

我聽了上師的開示後,至誠頂禮上師並說道:上師說的真是修行的要旨啊,使我們受益匪淺!

然而章甫即使聽到了上師的開示,仍然是神情顛倒,未曾好轉。

朝禮峨眉山結束後,他轉道嘉定前往烏尤寺時,乘舟過肖公嘴,彼處三江合流,汪洋如海,浪急滔天。

章甫望江而笑,我趕緊解下最有加持力的佛像佩戴在他的身上,然後緊緊握住他的兩手,怕他見到大江為極樂世界之蓮池,躍身跳江。所幸那次能安全返回雅安。

幾年後,我聽說章甫在天全一帶的茶公司中當職員,修行的淨業似乎已經一天天地退轉了。這是1945年以前的事了。

從這以後,我就不知道他的情況了。鑑於章甫的經歷,使我得以警醒,感悟很多。

嗚呼!章甫,你也真是我的一個善知識啊(即反面教材)!

郭和卿老居士所寫的案例中,上師的開示可謂精闢和切中時弊,大家當特別留意。

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

在《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有如下開示: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

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

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地藏菩薩說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的宿世業障、罪業特別重,不能上來就修禪定和無相智慧,應先看看他的惡業輕重。

否則宿習、噁心猛利,加上當下破戒等原因,修禪定會有很多障礙,甚至失心發狂,或者被外邪惱害,或者納受邪法,增長惡見,因此應該先修懺悔法門。

藏傳的五加行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基礎修法,當然上師瑜伽也可以視為是最高的。

淨障集資對行者太重要了,正所謂一福壓百禍,福德微薄,業力深重的人,他一精進修行,就會出現各種障礙,要麼生病、破財、家庭矛盾,被冤親鬼魅干擾等。

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

為了讓自己能安穩地走在修行正道上,經常懺悔業障,供養佛菩薩、佈施眾生,為累生累世冤親債主和祖先回向、燒施等,非常重要。

積累福德方面,如印經、造佛像、供僧、供養十萬燈水、做火供等。淨障集資應當長期去修,當你的福德上來了,業輕了,修行之路會順遂很多。

其實如果有足夠的聞思和實修見聞、經歷,就不會有這類疑惑。

問題是現在大多都只是宣說咒語的功德,卻罕有去告知眾人如何修證獲得那些功德。

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

佛教中經常講四魔:

1、煩惱魔:指惱害眾生身心的貪嗔痴等煩惱。

2、蘊魔:指起種種障害而構成眾生生命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又作陰魔、五蘊魔、陰界入魔等。

3、死魔:指能斷眾生命根的死。

4、天魔。

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書中,將四魔的第四種稱為鬼神魔,並將其分為精魅、堆剔鬼、魔惱三種。我們常說的冤親債主、非人等,亦可攝於此。

《大方等大集經》卷九雲: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若除憍慢則壞天魔。

《大智度論》卷五雲: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

但若就釋迦佛破魔之相而言,則起金剛心時破煩惱魔。舍第五分壽入無餘滅時破蘊魔。應魔王之請後留三個月時破死魔。成道之際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王的擾亂,是破天子魔。

持咒修法可應對外魔,內魔要靠般若。

內魔系自心執著生,念什麼咒不一定有用。

首先來說外魔,即各種天魔、鬼神、精怪之侵擾。

遇到這種情況,唸誦楞嚴咒或許有用,說或許,不是咒語不殊勝,而是修行者的相應之問題。

佛經密續中說到的咒語、明咒之功德、悉地,是需要去修證的,不是你會念什麼咒就天不怕地不怕,哪有這麼容易。

可能現在都在大力宣揚功德,人們對實修中的情況都不太熟悉,都停留於想當然的層面。

比如處理大力鬼神附體侵擾的問題,法豐法師徹底解決了,就是透過唸誦梵音楞嚴咒。但是不是念一下就可以,我看他的自述,精進唸了幾年。

而現實中,一位師兄微信跟我說,她以前煉氣功被附體了,唸誦楞嚴咒兩年,還未解決……

她還打電話請教臺灣的法豐法師,法師建議她去寺院等有加持力的地方唸誦。

所以如果你接觸到那些現實的事蹟案例,你才會對咒語的次第、修法有更深的領悟,而不是像很多人一般,有一廂情願的想法。

除了外魔,內魔則很容易被忽視,以前我文章中提過,一個人的潛意識、宿世習氣、積累的知識等,在夢境、打坐入靜、氣脈反應時,經過意識的加工整合,幻化為種種畫面,如見佛,見仙境。

針對境界、幻境、魔障,楞嚴咒中佛說已開示: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你不要執著那些境界,不要沾沾自喜,應無所住,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所以,想防止魔障,不僅要有咒力護身防止外魔,自己也要聞思修,明理,燻修般若智慧,看破幻境。

不要去執著,論無所住,其實執著其中和大力排斥,都是一種執著。你太在乎了,所以會很沉迷,或者很排斥。

我還是建議,學佛修行,首先要聞思修,有理智、理性的思維,你首先要做一個正常人。

Tags:章甫上師修行幻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