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十講義

由 琉璃天 發表于 人文2021-06-17

簡介我們要明白四念處所發生的作用,第一個是念我們稱之為正念,第二個呢是慧我們稱之為觀察,就是說具備有四念處的人,一定具備有正念有觀察力,實際上這個正念和觀察力就是我們現在大乘所講的“止觀”,所以止觀在密乘當中也講“止觀雙運道”所以從唸誦、持咒以

四念處是苦空無常無我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十講義

現在我們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十,卷三十講的是四念住,為什麼經典那麼長始終在圍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來講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多數的人在理解小乘四念住的時候沒有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四念住,不知道四念住說的是什麼,甚至把四念處理解成凡夫法。我們把四念處歸類於正念,它是以身受心法四個方面組成的。那麼什麼叫做身受心法呢?這就是我們的本性自性。成就四念住的主要條件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它是由五蓋五蘊六根六塵一直到七覺支所轉換而成的。現在在小乘教法當中,包括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上座部,多數人把四念住理解成是凡夫修行,其實都錯了,我們知道四念住就是四念處,是心法所受、是心法之生、是生之心法、是法之所受,達到這種狀態的或者境界的,有十六個次第。而我們從巴利文中可以找到對四念處的翻譯,找的它的依據,我們能找的正念並非是表面性的,但是正念的作用必須由覺知和觀察心來完善,即使我們在運動跑步修禪唸佛沒有一個能夠離開過觀察,即使修禪者也得有靜慮。 我們都知道人的念頭是由心識所發生的一個變化,是由物件引發你發生你的人性自然本能的離不開我們的覺受的,那麼四念處建立的條件也就是身受心法所建立的、這就叫四念住。有人把四念住講成由四大所產生的假象,這個都是不對的。四念處的標準對應的是什麼呢?是四果羅漢,所以說四念處真正的正念狀態就是心的狀態。我們無論從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全是要依於四念住,因為四念住表達的叫的這個名字、名詞與我們大乘法不同,但是四念住卻是表達了我們本性的四個特點,所以在大乘中用了四無量心來表示,叫做慈悲喜捨,那麼在大般若經當中對四念處正確的表達就是說正念的本身是正念的因,而正念的因就會得到正念的果,而這個正念指的是一剎那的正念引發的正念一個成果或者是結果,這就完全與我們過去所認識到的四念處不一樣了。為什麼會這樣的講呢?有的還說四念處是觀心無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觀在《心經》裡說的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這個時候一下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講的“觀”不是我們的想,也不是我們的看,原來是從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是把心安住在道法上,是我們性與道相應,心與性同在。我們理解四念處就要知道四念處指的是什麼,用什麼來修四念處,那四念處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四念處是不是有出入有差別甚至是錯誤的理解呢?這就需要透過我們聽課,加以對四念處的正確認識。反之我們可以說四念處就是四果羅漢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所說的我要修四念處,我要修小乘法。你根本修不了!修小乘法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即使修大乘摩訶薩的時候,也得透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有得而為方便,現深住行生觀而不去行思,所以我們再去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扭轉我們如何去理解佛法的,為什麼叫做四念處,為什麼是身受心法呢?我們凡夫有這些東西嗎?沒有的。那就說明我們過去理解的四念處、理解的小乘教法完全理解錯了,原來是聖量啊,四念處就是聖量,是心法是心地法。如果我們現在對心地法和心法理解成是我們前期的禪修過程,理解成禪修因,這就發生了本末倒置的顛倒現象,觀點錯誤,方法不能入實,把四念處的果當成了禪修的因。這就是我們佛教近代經常出現的非常非常錯誤的通病。希望大家聽到我跟你們解釋什麼叫四念處的時候,好好反省下我們過去理解的四念處是什麼?阿姜查大尊者在《森林裡的一棵樹》講的是禪修的方式,他的最終結果是四念處。我們要在法的次第當中明白法因和法果,明白因因與因果,要明白緣因和緣果,所以佛法不管從哪個教,不管從那一乘,離不開因果關係,這就叫不二的玄義,也叫不二的殊勝。我們換過來說,大乘中所對四念處觀,解釋上理解的都是思維觀察身受心法,甚至有人在講阿含所闡解的四念處法是凡夫習法,這些我們都要加以修正,我們都知道四念處,處是心所住之處,什麼叫心呢?佛性。我們要明白四念處所發生的作用,第一個是念我們稱之為正念,第二個呢是慧我們稱之為觀察,就是說具備有四念處的人,一定具備有正念有觀察力,實際上這個正念和觀察力就是我們現在大乘所講的“止觀”,所以止觀在密乘當中也講“止觀雙運道”所以從唸誦、持咒以及禪修離不開止觀,因為離不開念慧,這就從過去的一些教法當中,我們扭轉了大家對四念處的觀點,才會發現我們現在修大乘佛法並沒有離開過四念住,那麼在整個四念住當中我們也會發現,苦集滅道中所講的也沒有離開過四念處。我們能夠修心性修自性修本來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我們任何方法都沒有離開觀,沒有離開止觀,止觀就是四念處,止觀就是會觀察、止觀就叫因果。這樣大家馬上就明白了,四念處也還有四念處的因和四念處的果,一個因叫念果叫慧,因為我們最終結果就要修持智慧,這樣一來大家就完全聽懂了,那麼未來的修學小乘佛法中,我們看到有四無量心,四無定,有色與無色,我們就會明白四念處是我們最終的一個擇別的名詞,擇別什麼呢?擇別因與果的關係。到底哪些說的是法理法義,哪些是法境?境是境界的境。佛法中一直要求的就是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經不依論、這就是讓我們判斷一些佛法所講的名詞名典的時候,用自己的實修實證來完善來細化因果的變化,也叫因果的變異,這就是說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四念處因和四念處的理法,來對應四念處的果和四念處的實義。這樣我們一下就明白了:原來四念處就是止觀。我們過去聽到的那些東西和現在所聽到的不一樣。我們都知道離心無道,四念處就是心,你沒有證到心的時候你就不知道身受心法到底是什麼。所以說我們是心外言佛、心外所想。最終結果肯定是錯誤的理解。如果心能讓我們去猜測,那我們自己的智慧有與沒有如何落實呢?所以說次第非常重要,那麼四念處也是一個實境,沒有四念處不會有我們現在所說的八勝處九次第定,所以說現觀也就是我們止觀的觀,現觀就是現性,只有透過修行到我們真正的證量的時候才會發現身受心法,否則都是文字相沒有用。三十卷的法義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希望大家多聽一聽,以我們現在所修行的方法看一看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哪些屬於我們,我們證到了哪裡。謝謝大家今天就講這裡。

Tags:四念處我們正念四念住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