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由 知常容 發表于 人文2021-06-16

簡介當你覺得已經擁有很多的時候,你的“有所懼”就會讓你感到不安,正好比一個人帶著重金過街,怎麼看周邊的全是壞人,都想搶自己的錢

應所無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高強度的競爭帶來的是焦慮和內卷,焦慮、不安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日常。有些人甚至乾脆選擇用“躺平”來對付內卷。每天撲面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資訊,以及工作上的訊息,使得人的心無法安定 。有些人雖然有書房,卻無法坐下安靜享受看書的樂趣,因為心無法定下來。

今天知常容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心怎麼安定,不過我看到很多人將心安定的方向弄反了。

他們選擇的方式是藉助外力,比如靜坐、冥想、散心、旅遊等等,有些採用每天對自己心靈雞湯似的暗示。可惜是東西方的各種手段都用了,很多人發現不怎麼管用,或者好像有用,但是一遇到事情還是不管用。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比如蘇東坡覺得自己的修為到達一定程度了,他寫了: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看這詩的確像得道高人。結果佛印送他二個字:放屁。他就馬上坐船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蘇東坡他敗在哪裡?

敗在“名”上。他覺得自己的修為已經很不錯了,結果佛印這兩個字讓他覺得這是對他的詆譭,當然不樂意了。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上演的次數還是挺多的。

知常容今天看到酈波教授發表一個觀點,不知道他文中提到的再見是不是表示離開這裡了。從他這段話可以看出,他被《旅夜》影響到了,他的心有些波動。應該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安。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酈波教授是不是被“名”所敗,這個我就不作結論,諸位心中有答案。

要想心安,先弄清楚為什麼心不安。

我覺得《金剛經》中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八個字就說明心不安的原因,當然對這八個字不作深入解釋。

我覺得從這8個字中至少可以分析出“有所求”和“有所懼”。

我昨天寫的《

躺平式的生活,顏回、莊子、陶淵明早就玩過了

》中有好多人留言,我選了一條。這位顯示是我的粉絲,所以沒有去掉使用者名稱,假如您能看到,當作我對您這條留言的回覆。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這裡提到出租屋,寬頻,手機,空調,同學聚會,這些就是有所求。事實上一個人有所求怎麼可能只有這麼點呢?應該還有房子,房子,房子,估計這是年輕人最大的痛和最大的所求了。

這些都是大家所求的,但卻很難得到,很多人拼命工作卻發現目標越來越遠,最後才使得躺平大神受到熱議。

有所求一旦得不到就會生出煩惱,心就不會不安定,

對付有所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水滿自溢。

當你有所求都滿足了,你的心自然安定了,不需要靜坐估計也可以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想事成。

有些人說怎麼可能這麼容易,要是這麼容易那就好了。

人的慾望是可以不斷被催生出來的,60年代的人覺得有輛腳踏車就了不起了,80年代的人覺得一輛摩托車就了不起了,90年代的人覺得有一輛桑塔納就了不起了。

人們掙的錢多了,但需要開支的也越來越多,比如上面這位朋友提到的寬頻,手機,空調,同學聚會等等,這些都是消費慾望。

雖然現在比90年代掙的錢多,但是缺錢感比90年代更厲害,因為開銷更大,光房子一項就可以頂萬項了。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其實你可以換個思路,你買不起北上廣,可以買遠一些,買買得起的地方。有些人又會說這樣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不是無法享受了?

一個“好”字道盡了人間煩惱的根源。

如果一直這樣繞來繞去,你有所求永遠處於欲求而不得的狀態,別說是靜坐,就算冬眠上幾年,醒來依舊心不安。

所以

古代的聖人、賢人他們都提倡的不是擴大自己的有所求,而是縮小自己的有所求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自己有所求的內容並不是擴張的,而是縮小的,那滿足起來就容易多了。

如果你想要的都滿足了,你的心還會不安嗎?自然就安了。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有所懼又是什麼?

有所懼實際上就是怕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像蘇東坡他對擁有的“名”很在意。當佛印一句“放屁”,使他覺得這簡直就是對自己“名”的一種剝奪。

他自然就憤而起來,渡船過江找回“名”。酈波教授的“再見”是否也有這樣的意味,大家心中有結論,不需要我去下結論。

當你覺得已經擁有很多的時候,你的“有所懼”就會讓你感到不安,

正好比一個人帶著重金過街,怎麼看周邊的全是壞人,都想搶自己的錢。

周公執掌周朝天下,周公吐哺也無法杜絕流言,無法杜絕別人對他的非議。孔子周遊天下,建立名聲,以聖人之行卻也無法做到別人對其非議。

為何?

因為權、名本非自身之處,只是眾人認同的匯聚,如果你認為就是自己之物,顯然就會受到“名”的制約。

《羅織經》中有這麼一段話: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奸邪不以為患。

這段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怎麼將心定下來?很多人方向弄反了

知常容解讀某項內容錯了,很少會有人特意跑過來持續攻擊我,為啥?因為攻擊我沒有用,不能給他們出名。

如果一個名教授,或某領域的權威出錯了,肯定會有好些人攻擊他們,理由很簡單,能出名。當然他們是不承認為了“名”,他們會說為了糾正別人的錯誤,還有一部分人為了證明自己比這個教授牛,這是一個炫耀的資本,同樣還是為了“名”。

流量之下自然是非也多,關注度越高,是非就越多。

如果你什麼都沒有擁有,那是不是就無所懼了呢?是不是心就安了呢?

真正的心安並不是靜坐,而是滿足自己的慾望,滿足自己的有所求,同時讓自己的有所懼變的無所懼,這兩點做不到,哪怕暫時心安,終於只是假象,自欺欺人也。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看似得道之人,看上去仙風道骨,一遇事終究還是敗了的原因。

Tags:所求不安自己覺得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