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由 樂藝會 發表于 人文2021-06-13

簡介我對書法篆刻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也不太懂得書法篆刻圈子的評判標準,所以沒有能力對顧琴的作品做深入的品評,只是借顧琴的藝術實踐,針對我們共同關注的傳統藝術語言的現代出路問題,說點膚淺的個人理解,和大家討論

日進無疆小篆怎麼寫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韓天衡

顧琴女弟要把往日的創作結集,囑我寫幾句。此際,怎地腦裡冒出樁文革初期的舊事。當時在部隊機關,一位忠誠的戰士向上級舉報,說一個搞雕塑的,在創作偉大領袖像時,又敲又打,又擰又摳,還時不時地吐唾沫,“發洩著對領袖無以復加的刻骨仇恨”。故事是荒唐的,然而,我們除去政治因素,這雕塑的製作,正形象而本質地揭示著藝術創作艱辛繁複的歷程。

在攻藝途中,誰不是這般既不確定而又似乎明確目標地雕琢著。由否定、否定、再否定……最終仍然被否定的例項太多,太尋常了。然而,由千百次的否定,而倏地光明在握的少數成功者畢竟是有的,星明且耀眼。它似漆黑夜空裡的明燈,永遠地激勵著攻藝者無怨無悔,乃至死去活來地為之付出奮鬥。

顧琴如今正製作著一件雕像,看來這過程是較順暢,且是愉悅的。冷靜的講,將以往的作品結集,只能說是否定期的小結,相信她能感悟到這小成的欣喜,遠不及來日的再否定意義宏大而實在。

顧琴是能文、能書、能畫、能篆刻的能者,勤勉且年輕,她身上那種遠大的理想,堅韌的信念,良好的悟性,越界的實踐,前瞻的探索,乃至於她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變通力,都是構建她實現遠大夢想的有力依託,我期待她在未來,但不是十年八年,能為我們,也為這個時代塑造出一尊雖不可預知而必定絢燦的領袖級雕像來。

2013年6月21日晨於豆廬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開幕式現場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開幕式現場1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開幕式現場2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晁玉奎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顧琴女士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朱培爾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莊天明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活動合影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

——從顧琴的書法篆刻看傳統藝術語言的現代拓展

廖雯

八十年代初(1980—1984年),我在北師大中文系讀書,啟功是我們的先生,教我們詩詞格律。那時候,啟先生的書法已經開始有人追風,啟先生很不以為然,笑眯眯地說,什麼書法,從小寫字而已,這不是我的長項。啟先生溫和如老龍貓,我們便玩笑說,那什麼是您長項啊?龍貓脫口說,當然是詩詞格律,於是笑聲如陽光滿堂。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紫廬寫瓷盤

鳳:言以辭,情以舊,

直徑35釐米

啟先生玩笑說了一個重要問題,書之作為“實用”和作為“書法“是有關也有別的。寫字寫成了藝術,中國獨有,前提是中國的“結字”和“制筆”方式是獨有的。中國的“結字”基於陰陽理念。眾所周知,沒有文字之前人類大都結繩記事,但少有人知道,中國的結繩記事是“結”與“解”共同完成的。陰與陽的合二為一和相生互動,是中國人的宇宙觀,也是中國結字的基本法則。“一畫開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字是這樣“生”出來的。“天圓地方”,“方”是基本規範,除了外圍整體成方,內部也有縱橫阡陌,如井田,成方的為“田”,不成方的為“畸”。“圓”為隨機變化,節奏、走勢、轉折,可長可短,可平可陂,可急可緩。中國字方於外而圓於內,結構簡單,變化無窮,而法則不變,這就是《易經》所謂“三義”。“變易”與“不易”雙生互動的造字理念,為書寫造就了一個具備先天審美基因的“核兒”。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楚簡文:穆穆文王

52*52釐米

中國的“制筆”也基於陰陽理念。現在能見到的最古的毛筆是春秋晚期楚國的,筆桿實心,一頭劈成數開,毫(兔毛)夾其中,絲線纏緊,外塗漆。毫與杆後來的變化都在材質上,毫多種杆多樣,但筆的形制根本沒變。硬質做杆,易於把握,保證了有量(實用性書寫往往有一定量)過程的基本穩定性,軟質為頭,不易掌控(而且是具有最大活性的動物毛),保留了個人靈活發揮的可能。這不易掌控部分是空白是虛無,每個書寫者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能力,甚至生理的動作趨勢去控制和填充它(雖然早期實用書寫可能是無意識的),無意間造就了一定程度上的書寫個性化,這正是後來書寫成為“藝術”的根本。因此,甲骨金石簡帛書,這些有“法”之前的書寫,雖然是純實用的,卻已經具有了審美意義。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臨摹宋徽宗字日課

52*52釐米

隨著“文字之為用”的成熟,書體也日趨發展和規範,至漢,已經從大篆發展到小篆、隸、楷、草。東漢造紙的發明,使書寫用途、用量、效果更加廣泛和豐富,書寫的審美性被提示和重視,書寫開始有“法”。“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形勢出矣(蔡邕《九勢》)”,蔡邕一下子抓到了這個“核兒”。關鍵是“形勢”二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法度和自由,“形”即“法度”,為陰,潛在下,輕易不變,“勢”即“自由”,為陽,舞在上,隨機萬變。此外,書法心與手的關係也被提示出來,“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趙壹《非草書》)”。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小楷 紫廬秋夜感懷

19*26釐米

漢末至魏晉,天下大亂,人性、才情被無視和踐踏,士人在政客的夾縫中,進之不得,避之不得,朝不保夕,人生有太多深刻而複雜的感受需要表達。當時,書法已經具有完整和成熟的形態,筆墨與心靈直接對應的特性也已經被重視和把握,於是,順理成章地成為寄情託志的表達方式。書法與當時的文學一樣,非常強調對“氣韻”的表達,士人試圖以個人修行的境界,直接感受自然的秩序,而規避現實社會的離亂。“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高度概括了書法的核心:書法之氣同自然之理,陰陽互動方能出神入化,心手同一即可表達真實性情。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王陽明理學“溫柔敦厚”

45*45

事實上,書法作為藝術的語言法度,在漢魏之際已經確立,之後千年,沒有根本變化,而筆墨形態卻可以隨個人感覺千變萬化。唐宋時代,社會整體相對穩定,人才濟濟,士人奉行“內聖外王”,但實行王道的理想往往與政治現實格格不入,他們在“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現實抱負和“正心誠意修身”的心靈潔癖之間,內心始終處於分裂狀態。滿滿的待抒發的胸意,既不是渾水摸魚的同流合汙,也不是看破紅塵的徹底絕決,而是他們反覆體味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眷戀和無奈。教養、才能、表達的願望高濃度聚集,他們把“書”的筆墨形態與“畫”合為一體,在“淡泊明志”的整體精神中,尋求表達的“個人化”,真正落腳到了藝術的本質層面,以的眾多輝煌的個人成就,共同達成了文人藝術的最高峰值。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隸書 易經文辭《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138*69釐米

另一方面,在近現代從西方引進硬筆之前,中國人一直是用毛筆寫字,書寫的實用性是生活的必備技能(除非文盲),而“把字寫好看”的審美訴求和“從小習字”的教育方式,便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因而歷代為普及的書寫法度也不斷規範。每個被後世認可的書畫大家,都具有童子功,也就是說,他們以筆墨寫胸意之前,就已經深諳書寫法度和筆墨形態,如果需要,直接可以超越技術層面自如表達了。從小習字的傳統雖然日漸衰落,但一直延續到近代,甚至我上小學的時候(六十年代末),學校裡還有以習字為目的的“大字課”,而“學書法”的概念,應該在硬筆徹底取代了毛筆的實用性功能之後。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紫廬刻黑陶瓶

“羽人——和”系列一(正面)

45*36釐米

顧琴應是“學書法”的一代,書法作為純粹的藝術門類,已經與功能性寫字徹底分離,“學書法”從開始就是有藝術要求的,所以起點高難度大。“師古”是必須的,但其一,師哪個古?除了豐厚的名家之書、浩瀚的碑刻之外,不斷出土的甲骨金石簡帛,乃至各種石刻,都成了師古的素材。歷史太悠久,東西太繁雜,需要有辨識力和判斷力;其二,古怎麼師?“師古”不等於“擬古”,從真正意義講,“古”是無法擬的,時不同,境不同,人不同,怎麼擬都是假古。所以,只有最終目是“出古”的“師古”,才有藝術價值。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紫廬刻黑陶瓶

“羽人——和”系列一(反面)

敬古如來45*36釐米

啟功先生給出了精闢理念,把“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用當代藝術的理念說,就是技術與藝術語言的關係。顧琴的書法篆刻(包括早期的繪畫),師古廣泛且功底紮實,“古人妙處”應該多有把握,技術儲備雄厚,這是她能夠“出古”的前提。“自家病處”即所謂“個人特質”,顧琴作品最突出的個人特質,我覺得是筆中見刀鋒,刀中含筆意,書法與篆刻,對於顧琴而言是分類不分家的。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紫廬刻陶花苞瓶(反面)

45*19釐米

顧琴所師豐富而不拘一格,我看來師遠古收益多。她的“楚簡文”所師書體,基本上是郭店楚簡,郭店楚簡的字形非常特別,內部結構半圓半弧,外部也不甚方正,筆道似柳葉肚鼓頭尖,且轉折處也多弧度,橫不平豎不直,自帶飄逸。我們除了知道簡是竹質,其所用筆和墨的材質,尤其是如何運筆已經不得而知,臨也就臨個字型,其他都要靠個人填充。顧琴的楚簡文,部分運筆保留了柳葉形,而以短而強的筆勢挑出葉尖兒,似刀刻的深入淺出,部分運筆使用了類似魏碑的平直和頓挫,轉折處理成不規則硬角度,似刀行遇阻而改變走向,嚴謹有則,清峻有骨,如顧琴其人。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臨摹《董美人》日課

52*52釐米

我們現在所謂的“篆刻”,本質上沒有脫離“印章”,“篆刻藝術”的評判標準也沒有脫離佈局和刀法高下的技術性層面,嚴格意義上算不上具有獨特表現力的藝術方式。而顧琴的篆刻,無論字印還是畫印,結構打破了篆刻以單字為節的格局,注重每幅通體的關係和氣度,穿插緊密。運刀,打破了一般篆刻的平層雕刻法,任刀如走筆,而刀走石較之筆墨走紙阻力大得多,於是形成很多率性、自然而有磕絆的小破口,類似雕刻的立體感而更微妙。而每一幅的整體,又得篆刻特有的規整和封閉形制約束,無論有沒有傳統篆刻的邊框,不論陰刻陽刻,皆通透穩定,自給自足。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草書《左傳》語錄

69*69釐米

因為傳統篆刻結體是反向的,所以大部分篆刻是“設計”出來的,這就使篆刻喪失了書法特有的對個人感覺尤其是細膩感覺的表現力,這恐怕也是篆刻一直不能成為獨立藝術表現方式的侷限性。而顧琴的篆刻,以強行而有控制的“刀書寫法”,使得篆刻更直接地與感覺對應。顧琴依然本於“萬殊一相”的古法,但她的變易,拓展了書法篆刻的語言表現方式,為個人感覺的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而當代的文化意義。

書法篆刻的基因是一種直指心靈,又落腳在個人的悟性、修養、才能上的藝術形態,註定不是大眾遊戲。真諦全靠領悟,悟得到,那些感受就很具體,悟不到,那些感受就近乎玄虛。而書寫的基礎形式簡單,加之具有日常功用,後世習之者日眾,悟性差異很大,各種悟不到,使得本來很具體的感受便日漸玄虛。最大的流弊是“心”與“手”分離,捨本求末,至末世,幾乎流於結體和用筆的表面遊戲而失魂落魄。當下更有不在少數的急功近利之徒,以“書法”之名現世雜耍,書法如龍游淺水、虎落平陽,甚至難以維繫基本尊嚴。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行書 《慈母吟》

35*35釐米

複雜紛亂的局勢下,顧琴始終真誠而頑強地守護著她對藝術的初衷,難能可貴。用顧琴自己的話說,“一個藝術人應有能力不斷約束、否定自己,同時也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堅守住‘自己’,而這所謂‘自己’,就是透過反覆取捨、層層積澱的自己”。

我對書法篆刻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也不太懂得書法篆刻圈子的評判標準,所以沒有能力對顧琴的作品做深入的品評,只是借顧琴的藝術實踐,針對我們共同關注的傳統藝術語言的現代出路問題,說點膚淺的個人理解,和大家討論。中國藝術的傳統和當代,對立、分離局面,有太多複雜的成因,我認為這種誤區,需要更多的、不斷的討論和交流去化解。

2019/10/17

於宋莊工作室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查律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崔偉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顧琴女士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解小青女士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田文惠女士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楊濤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張索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朱天曙先生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研討會現場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顧 琴

文學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肖像印研究會理事

江蘇省篆刻研究會理事

南京印社社員

九三學社成員

後 記

2013/8/25——-2019/11/18祥雲凝集

2013年夏無錫博物院個展之後,自覺應該進入一個沉潛與調整的階段,無論是筆墨,還是刀刻,都急需進入重新思考深度、重新提純鮮度的過程。

近年來,取少時臨摹的字帖,分門別類、重做日課,在內心獨自回味筆墨與歲月留痕的細枝末節,不斷感悟心手相應的那份精微。同時在創作素材與載體的尋求方面,力圖拓寬視野與手段,儘可能地嘗試跨界而又具系統化主題表達的數多個書、印、刻系列,目前還在持續進行中。

此回展覽就是分別選了這些系列裡的作品,分別為:

一,琴書簡韻——-以楚簡文創作為主,從宏大與精細兩個路徑切入書寫。

二,太初有字——-以重臨經典古帖為主,注意工臨與意臨體悟的異同。

三,彤管證道——-以諸子百家經典語錄、江南太湖和惠山詩文、母親文辭、書印創作手記等為基礎創作素材,再以小楷、行草、篆隸等多種書體交替書寫。盡情神遊於文辭與影象之間,拓增“字像”厚度,營建有意味的“書像”之境,

四,畫印尋意——-延續《畫印尋意》中印系列的印刻意象,嘗試圖文交錯構形的手法,每年推進生肖印系列的創刻。其它有關肖像印、文字印系列同步推進。

五,銘刻心痕——-嘗試青花瓷、紫砂、陶刻等多種手法表現鳳系列、魚系列、人物系列等,主要以書法線質,在素材載體面上刀鋒本爽銘刻心痕,力圖眾異並臻。

經由以上五個主題的徜徉往復,我想以三個層面來涵蓋這個展覽的初心集點:“氣象正大,氣韻生動、氣息精微”。藝境在表達層面,首先是“師造化”,即應物象形、情景交融;其次是“師古人”,通曉經典、學習古法傳統;再次是“師自心”,即由內到外發現真我、認知自己,要有切實的心悟;最後就是“出新象”,在體驗藝術形式的基礎上,表達新境。

我眷戀那些在師大西樓斗室裡刀鋒筆影亹斖不休,獨自面壁沉思、憑窗遠眺、對著冥冥夜空放飛思緒、奇思妙想的時光。是與想象中的“古人”對話,這份“獨”一直延續到今天“眾”的過程甚為妙曼,我願將其呈現而出,同喜樂,尚盼眾師友們指正為幸!

誠然,這一段精神生命是留下了,雖不夠成熟,但足以促發自己換個角度審視曾經的“自己”:正位凝命,敝帚自珍。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真實意義跡化的藝術生命。告訴自己:努力並珍惜好!

( 顧琴2019年11月15日寫於平步居)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展覽地點

啟功書院堅淨美術館

(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5層)

展覽時間

2019年11月18日—11月24日

主辦單位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系

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Tags:篆刻顧琴書法書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