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蕩寇志》解讀:張魁曾和宋江吳用交好,最後為何卻自刎身亡

由 白馬晉一 發表于 人文2021-06-12

簡介張魁本是曹州人,從林沖打曹州開始就一直跟隨梁山,一直到後期才在凌振轟鄆城後自殺,可以說是招賢堂的元老人物,此人人格頗為高尚,雖死其志不改,並沒有像呼延綽、馬元、皇甫雄等人一樣反覆,但是他好心辦了很多錯事,三個熟人金成英、真大義、李義都使梁山

後說之弧是什麼意思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蕩寇志》(《水滸傳》續書,清代俞萬春著)第一百二十五回,陳麗卿與花榮鬥箭並將其射死,在劉慧孃的幫助下,官軍火燒新泰城,收復了城池。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六回“凌振捨身轟鄆縣,徐槐就計退頭關”,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

宋江在新泰等地與陳希真交戰時,另一邊吳用也在梁山與徐槐相持,徐槐因為張叔夜被調往南方征討方臘,所以只能獨力將梁山圍困,吳用曾幾番設計攻擊官軍,但都被徐槐識破,功虧一簣,吳用最後也無計可施,只好死守,就這樣與徐槐相持了一年有餘。那日吳用接到宋江書信,得知新泰失守,心中大驚,與眾人商議應對之策,最後決定派張魁、石勇、凌振三人從密道前往鄆城,與嘉祥呼延灼兵馬裡應外合,打破鄆城,迫使徐槐撤兵回援。由於鄆城縣火藥局公差李義與張魁、石勇相識,因此三人去找李義,準備搞到火藥,炸燬鄆城縣城牆。不料卻遇到了一名叫張三的人,此人認識張魁,酒後亂言,將張魁等人來鄆城的事說出,恰巧被士兵宋信聽到,宋信將訊息告知上級,官兵於是順線追蹤,將石勇和李義都捉了,凌振藏在地道,因為情況緊急,於是點燃火藥被炸身死,鄆城縣城牆也被炸壞一部分。張魁因為前往嘉祥報信,所以沒有被捉拿。由於事情洩露,所以張魁與嘉祥韓滔、彭玘的援兵被任森設下埋伏,大敗而回。張魁自刎而死,而徐槐得知情況後準備將計就計。吳用由於一直等不到張魁回信,又見徐槐假意退兵,於是出關追擊,結果以失敗告終,折損了燕順和鄭天壽。徐槐論功行賞,卻接到了鄆城縣報知截林山發生大火的訊息。

《蕩寇志》解讀:張魁曾和宋江吳用交好,最後為何卻自刎身亡

(民國出版的《蕩寇志》凌振捨身轟鄆縣插圖)

都頭曰:

本回作者把鏡頭從新泰拉回到了梁山,泰安、萊蕪、新泰三城在梁山東方作為屏障,延緩了梁山滅亡的速度。在宋江、公孫勝等人的經營下,為梁山爭取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在這段期間,梁山的大威脅張叔夜也被調往南方征討方臘,按照常理說,這對梁山本來是逆轉良機,因為圍困梁山的徐槐勢單力薄,如果攻守得法是很大可能絕地反擊的。但很可惜,在俞萬春的筆下,梁山頭號智囊智多星吳用加上天賜良機也沒能讓梁山翻盤,反而是搬起手頭砸了自己的腳,徐槐硬是靠著一府兵馬與梁山周旋一年之久,讓梁山無計可施,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在《蕩寇志》中,一切都不能按照常理出牌,梁山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往往最後失利也成了家常便飯,因為這就是作者的邏輯。說到這裡,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本回涉及到的典故。

《蕩寇志》解讀:張魁曾和宋江吳用交好,最後為何卻自刎身亡

本回中僅涉及一個典故,張魁、石勇、凌振潛入鄆城縣後,在酒店裡商議落腳處,不料遇到了認識張魁的快嘴張三,張三,張三對張魁道:

“誰不知道你在梁山!如今你做你的強盜,我管我的城門,兩不相干。我也不來管你,且吃酒罷。”

範金門在這裡批道【

忽然放鬆。先張之弧,後脫之弧,閃爍之至。

】範金門在這裡所引的兩句出自《周易》“睽”,原文為

:“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宼,婚,往遇雨則吉

。”大意是說看見豬身上塗滿了泥巴,懷疑是一車鬼來了。於是先拉開弓要射箭,後來又放開弓不射了。才知道來的不是強盜,而是求婚的人。向前迎去,遇到下雨就吉祥。“先張之弧,後脫之弧”引申之意就是想要幹一件事,後來又不幹了。小說中的快嘴張三在酒店說與張魁等兩不相干,殊不知後來正是他酒後亂言說漏了嘴,導致張魁等人計策失敗,這個張三可以說是關鍵人物。所以範金門在回末總評中說

“張魁、凌振、石勇非不忠勇,非無智謀,而以張三、宋信二人,鬼混其間,是誠張魁等之所不防,抑亦吳用之所未料。”

《蕩寇志》解讀:張魁曾和宋江吳用交好,最後為何卻自刎身亡

說完典故,我們再聊聊本回創作方面的一些事。我們之前已經多次強調,《蕩寇志》這本小說的主旨是“尊王滅寇”,因此被視為賊寇的梁山好漢始終低於雷將散仙一頭。本回中的兩個情節正是這一態度的佐證。

第一個是張魁的結局。我們知道,梁山除了108位頭領,還另設招賢堂召集四方好漢,主要有青雲山、冷豔山、鹽山、清真山、虎翼山和蛇角嶺,表面來看,梁山羽翼強大,實力大增,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作者設的一個局,因為這些附屬勢力並沒有為梁山作出什麼實質貢獻,反而經常是分散梁山兵馬,導致梁山戰線過長,實力逐漸被削弱。客觀地說,這些招賢堂頭領中不乏對梁山忠心耿耿的好漢,但其實都是作者為了消耗梁山實力,讓梁山吃癟的工具。而本回中的張魁正是這些人物的代表。

《蕩寇志》解讀:張魁曾和宋江吳用交好,最後為何卻自刎身亡

張魁本是曹州人,從林沖打曹州開始就一直跟隨梁山,一直到後期才在凌振轟鄆城後自殺,可以說是招賢堂的元老人物,此人人格頗為高尚,雖死其志不改,並沒有像呼延綽、馬元、皇甫雄等人一樣反覆,但是他好心辦了很多錯事,三個熟人金成英、真大義、李義都使梁山損失慘重,丟了曹州、兗州並導致吳用解圍之計失敗,在最後時刻,張魁

“前後一想,進退無路,便咬緊牙齒道:‘我自恨一生不識得人,至有今日。’拔刀自刎而亡”

,讓人讀之不免心生無限感慨,但深究張魁“悲劇”一生的深層原因,正是俞萬春的故意為之,張魁的“好心辦錯事”,正是俞萬春為了諷刺挖苦梁山的手段之一,而且即便是張魁最後自刎,俞萬春也沒有放過他,仍然利用吳用接不到張魁的情報這一漏洞讓梁山再次失利。古人講,死者為尊,從這點來看,俞萬春做的未免有些不厚道了。

第二個是雷將與梁山好漢的戰鬥表現。本回中,徐槐假意退兵後,吳用中計追擊,派燕順、鄭天壽攻打梁山頭關,又派李應、張清、徐寧帶兵一萬,以作後應。在鄭天壽被城門千斤閘砸死後,燕順與兵馬被困在關內,韋揚隱獨自在關外阻擋李應、張清、徐寧。按理說燕順被擒以及手下兵馬全部戰死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這段不短的時間內,韋揚隱竟然能

“一枝龍舌槍,神出鬼沒,架住三人。兩邊奮威呼喊,捨命惡鬥,各不相讓。”

要知道李應、張清、徐寧三人的合力甚至可以超過盧俊義,韋揚隱武藝和雙槍將董平一個檔次,竟然能力敵三人不敗,簡直是毫無邏輯,其實這就是小說中不成文的一個規則,那就是官軍一方即使在一人面對梁山多人的情況下,也大都保持不敗或全身而退。而一旦梁山好漢出於同樣的境地,那就只有面臨被殺或者被活捉的結局了,作者用這樣不公平的標準恰恰表達了自己創作《蕩寇志》的一種態度。

Tags:梁山張魁徐槐俞萬春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