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由 楊易程 發表于 人文2021-05-08

簡介西行師徒四人取經後只有唐僧(旃檀功德佛)和孫悟空被封為佛(鬥戰勝佛),這和名字(三藏、悟空)有何關聯

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

《西遊記》中有非常多的仙佛,不少名字源於佛教術語和佛經,佛心禪意深刻。西行師徒四人取經後只有唐僧(旃檀功德佛)和孫悟空被封為佛(鬥戰勝佛),這和名字(三藏、悟空)有何關聯?

古往今來,佛門湧現了無數高僧大德,無數修行人透過禪宗的修行方法證得佛果,成就為世人樂道,其名字和法名也青史留名,千古流芳。感受這些簡單直白,通俗易懂名字,但難得的是在這些名字,卻道盡了禪者的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從而從佛性禪意的名字中領悟佛的一種境界。

《西遊記》中唐僧又名“金蟬子”,由佛祖坐下弟子金蟬子真靈轉世為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因此在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金蟬子”的蟬和禪有何關聯?說到禪,中國的禪宗文化,說得最多,講得最多。那禪是什麼呢?禪,通“蟬”,萬變而不離其宗,如蟬(蠶)與蛹,雞與蛋,因緣使然,輪迴變化,無有先後,無有始終,不同時空,不同體態,終是其宗!禪變,禪讓,不論咋變或讓位與誰,終是其精神之延續。佛教“禪”是“禪那”的簡稱,禪,梵文“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佛教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法,源於婆羅門經典《奧義書》所講的即:靜坐調心、制御意志、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

佛性禪心:禪意“不可說”,自心只自知。《禪宗七祖談禪》:“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神光原來好講經, 智慧聰明廣傳人。今朝不遇達摩度, 難超三界了死生。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 筆尖蘸幹洞庭湖。”佛曰:“不可說”,一落言筌,便失第一義。禪定有三個階段:離執、去執、無執。修禪,可以靜治煩,實現去惡從善、由痴而智、由染汙到清淨的轉變。使修習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由此,禪宗的法脈,從迦葉尊者開始,代代相傳,直至中國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至六祖慧能大師。

唐朝行思禪師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如《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唐] 惠能《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少時至皇覺寺拜釋高彬法師為師,當了和尚,法號有如淨、元龍、悟能之說。《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晚年出家為僧法名為慧地來自十地。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即指十種地位,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劉勰在《滅惑論》中說:“佛之至也,則空玄無形,而永珍並應;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慧業始於觀禪,故精妙而泥洹可冀”。“泥洹”就是“涅槃”。又說:“大乘圓極,窮理盡妙。故明二諦以遣有,辨三空以標無,四等弘其勝心,六度振其苦業”。“撥惡以四禪為始,進慧以十地為階”。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的五十二個階段中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為“十地”。其中第四地叫“焰慧地”,指智光熾盛,生無生尹忍;第九地叫“善慧地”,即以善巧的慧觀而入無生忍之道。詩佛王維名和字均取自於《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佛門弟子。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享有了“詩佛”之稱譽的詩人,佛緣殊勝,躬身修禪,深得禪家三昧。

一、如來佛祖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十大名號”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意指循真如之道來,而成圓滿正覺。釋迦牟尼常用以自稱。 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如來”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如來佛祖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所以如來的意思就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慈悲濟世修真正善的佛。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召請。” 清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十方三世全部諸佛,因為應化不一樣,各有別號,或取因言“彌勒佛”,或取果言“阿彌陀佛”,或取性言“毗盧遮那佛”,取相言“盧舍那佛”,取行言“釋迦牟尼佛”,取願言“阿閦佛”、“藥師佛”等,佛佛各異。然而諸佛具足全部智慧、德行,無有不一樣,誠所謂“佛佛道同”,故有十種尊號,為諸佛的通號,稱為“如來十號”或“十種通號”。出自《佛說十號經》,歷代祖師所闡述,皆依此經義。

1、如來:指佛陀乘照實之道而來,即謂“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如”是靜態的,“來”是動態的,成佛往後本是動態不分、法應不貳的,如《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歷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因而,“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2、應正等覺: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一切有福報的眾生,有因緣得遇佛,經佛現身開示而大徹大悟成正等正覺。

3、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滿意具足。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五行為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證得三明則“慧具足”,修持五行為“福具足”,佛陀福慧雙運,故號“明行足”。明行足又稱明行圓滿,什麼叫明行圓滿?不是智慧通達、神通具足所能形容,要透明像琉璃一樣,十方三世無所不知,天上人間無所不曉,一切修行、一切法門、邪門歪道、外道、魔道、正道,無所不知,叫明行圓滿。

4、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證悟無上菩提的覺者,現已跨過存亡對待。佛陀“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佛陀妙出人世,以全部智為大車,行八正路而入於涅槃妙境,不再退沒於存亡苦海,過去的不留痕跡;來了你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去了你也不知道它去到哪裡。“如來”和“善逝”,是一副很好的對子,來不知其從來,謂之如來;去不知其所去,謂之善逝。

5、世間解:佛陀具足頓悟世界底細的智慧,包括知道諸法總相是空的“全部智”、知道諸法別相是緣生而有的“道種智”,以及知道空有不貳、性相一如的“全部種智”。因為佛陀能完全了知人世、出人世的全部實相,故名“人世解”。解脫了一切世間,不受世間、出世間任何束縛。

6、無上士:佛陀的智慧、禪定、戒行等全部智德滿意,福慧具足,於人中無有過者,所以有謂:諸法中,涅槃無上;諸果中,正覺無上;全部眾生中,佛陀空前絕後,故號“無上士”。

7、調御丈夫:佛陀大慈大智,能以各種便利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槃正路,正如馴馬師長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他是能夠調伏一切眾生的大丈夫,他更是能調伏自己的大丈夫。

8、天人師:佛陀為人、天的導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眾生果能依教奉行,不捨道法,即能擺脫煩惱,故號“天人師”。天人師他不只是人中之師,也是天中之師,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天人之師。

9、佛:即自覺、覺他、覺行滿意、大徹大悟而又幫助別人開悟的聖者。

10、薄伽梵薄伽梵是意譯,英文叫Bhagaran,中譯為世尊。具有以上十種名號者,即名“世尊”。世尊,富含悠閒、熾盛、端嚴、稱謂、高貴、吉利等六義,又稱有德、有名聲等,為人世最高貴的人。任何人成了佛的時候,都有十個名號,譬如佛、世尊、如來、善逝、無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號之一。“如來”是個通稱,任何一個成了佛都稱如來。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如來佛祖》

二、四大菩薩

菩薩是地地道道的佛教用語,四位菩薩都是來源於佛教傳說。他們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涵義,比如觀音菩薩就是大慈大悲的代表,文殊菩薩是大智大賢的代表,普賢菩薩代表著行願,而地藏菩薩代表著發願。

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的出場比較多,法力似乎也更勝一籌。其實四位菩薩都是如來坐下的首席弟子,排名不分先後。而觀音菩薩雖然是佛,但是道場卻在民間,是位於南海的珞珈山,這也是他救世救難,掌管世間一切因果的原因。四大菩薩指的是: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簡單的叫:文殊、普賢、地藏、觀音。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在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曼殊室利菩薩、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座下青獅,寓威猛。道場在山西五臺山。華嚴三聖中,為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左脅侍。在顯、密二宗皆具特殊地位,尤其在密宗,具五色、四臂,曾化現為黃教祖師宗喀巴。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諸佛、菩薩的導師,甚至在某一世做過佛祖的老師。是第一大乘經《華嚴經》的發起和組織者,不二法門的倡導者。大行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曾發十種廣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故名大行普賢。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座下六牙白象,寓謹審靜重、願行廣大至功德圓滿。又象徵菩薩的六種神通。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菩薩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大願地藏菩薩:常稱地藏王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以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得名,又因菩薩“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最著者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稱“大願”。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執淨瓶、楊柳枝,坐騎金毛吼(山人考證為藏地金絲獒)、鰲魚或赤足蹋蓮花上。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唐代為避“李世民”諱,改稱“觀音”。觀世音菩薩是《西遊記》中的神話角色之一,住在南海的紫竹林中修行,為佛門一派的主要人物,賜給唐僧緊箍咒約束孫悟空,還曾贈於孫悟空三根救命毫毛。

角色原型為佛教同名的佛仙。觀音為佛教八大菩薩之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著稱的善良菩薩,有法寶——紫金鈴(由太上老君煉製)、玉淨瓶、楊柳枝、魚籃。座下有神獸坐騎之“金毛犼”(曾下凡為妖王自封賽太歲),護法弟子是惠岸行者之“木叉”;侍者是東海龍女,與善財童子之“紅孩兒”。守山大神之“黑熊精”。蓮花池中養有一條金魚,曾下凡成精自封“靈感大王”。曾幫助唐僧師徒解決很多麻煩,度化指點四者取經成功。觀世音菩薩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觀音信仰不僅貫穿整個中國佛教歷史,更是形成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觀音的信仰,”

在遇到苦難災厄的時候,許多人會第一個想到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甚至不自主的就唸一句“觀音菩薩保佑”。觀音菩薩的法號全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共19個字。“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zhi四大菩薩之一。

千手觀音是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千手觀音菩薩生日聖誕這一天天津人一般都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些水晶手鍊或翡翠觀音像來祈求平安。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千手觀音》

三、唐僧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的寓意為:玄為陽,奘為莊,本義為裝,為偽人。為天人一陰臨凡,一陰一陽謂之道。“五千四十八黃道,正合一部大藏經。”五千四十八乃天地靜極而動,貞下起元之真經。以象喻之,五千四十八日為十四年。西天取經的主使者和領頭人。唐僧的出身就很好,唐僧改陳姓為唐姓,母親是宰相的千金,父親是當朝狀元郎,自己又當上了大唐最大的僧官——天下大闡都僧綱。而小說則主要依據各種傳說和想象虛構,與歷史上的唐僧相去甚遠。小說中的唐僧是如來佛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投胎轉世,做了狀元陳光蕊之子,因父母遇難,自幼出家,法名玄奘。取經初始時由唐太宗賜號三藏法師,故亦稱“唐三藏。其人不懂人情世故,一心慈悲為懷,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西天取經途中,歷經種種遭遇,終於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唐三藏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為啥叫三藏?藏在梵文中是指盛放物品的籮筐,暗指包羅永珍,無所不知的意思,在佛教中也是佛經的總稱!那麼三藏是什麼意思呢?按內容區別,“藏”分三類:一、素怛纜藏,意譯為經藏,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說教。二、毗殺耶藏,意譯為律藏,指佛門戒律。三、阿毗達摩藏,意譯為論藏,指釋迦牟尼弟子對於佛教學說的論述和註解。 因“藏”分經、律、論三藏,所以慣稱“三藏”。古時,對通曉“三藏”真經的僧人,尊稱為“三藏法師”或“三藏”。 因為他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藏法師”。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唐玄奘就是因為精通三藏所以被稱為唐三藏。

《西遊記》中,孫悟空法名叫“悟空”(無空),豬悟能(無能),沙悟淨(無精),唐三藏(三丈)

悟空、悟能、悟淨這裡面都有悟字?“悟”可分‘漸悟與頓悟’ “悟”並非是看破紅塵,而是感悟人生真諦。劉勰在《滅惑論》中說:“佛之至也,則空玄無形,而永珍並應;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慧業始於觀禪,故精妙而泥洹可冀”。“泥洹”就是“涅槃”。又說:“大乘圓極,窮理盡妙。故明二諦以遣有,辨三空以標無,四等弘其勝心,六度振其苦業”。

“撥惡以四禪為始,進慧以十地為階”。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的五十二個階段中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為“十地”。其中第四地叫“焰慧地”,指智光熾盛,生無生尹忍;第九地叫“善慧地”,即以善巧的慧觀而入無生忍之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踏實的走好每一步,方可領會何為“悟”。這也許就是如來不殺孫悟空的根本原因。讓他在五指山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跟隨他去西行磨練,在與妖魔的戰鬥中體味人生百態,領悟人生真諦。 “悟空”、“悟能”、“悟淨”,各自有著深刻的佛教寓意,三者結合起來,既有佛性之體,又有佛性之用,又有佛性之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

這也是《西遊記》中佛教內容的總綱。《西遊記》中“悟空”、“悟能”、 “悟淨”的含義歸納地說:“悟空”是對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對皈依法的暗示;“悟淨”是對皈依僧的暗示。 皈依佛就要“悟”空,進行“空”的實踐,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種無名煩惱所佔據,像猴子一樣一刻也不能安靜。它頭上的緊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唸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孫悟空的“大聖”本領,則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徵。皈依法就要持戒。“悟能”和“八戒”。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佛法能寓於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小說把“悟能”設計成豬,代表人的愚味無知和貪慾。悟淨是僧人的形象,淨是悟空、悟能的結果。

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悟”有著感悟、領悟、覺悟的含義,其中本身就代表著修煉、修心的意義。“悟”是一個過程,而“空”則指的是一種結果,透過多年的修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要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當達到“無我”的狀態之時,他做任何的事情就不會再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不會被自己的脾氣所左右,不會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會被別人的言語而左右,不會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不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這時也就是他真正修成正果之時,此時的他真正有了“道”,而這種道是一種無我之道,就像《道德經》裡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無法說的明白的,能說清楚的道不是大道!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後分別被封為什麼?為何唐僧和孫悟空成佛,這和法名就何關聯?唐三藏(三丈)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豬悟能封為淨壇使者菩薩;沙悟淨被封為八寶金身羅漢。唐三藏(三丈)被佛祖發來封為旃檀功德佛。旃檀功德佛(zhān tán gōng dé),是佛經《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決定毗尼經》所載的三十五佛之一。為《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所列。在三十五佛中,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

最後如來佛封唐僧為旃檀功德佛,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早在唐代的時候,楚州地區有個文東塔,供奉旃檀佛。吳承恩認為,旃檀佛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佛,於是在創作西遊記時,最後運用了生活中鮮活的素材,確定唐僧的佛家封號為旃檀功德佛。 旃檀,香木名,古有旃檀樹,用來做佛像。 佛不是封官職,而是一種授記。 授記,就是佛以無礙天眼,遙見無量劫的未來,得知某弟子應在某某世界,化度若干眾生,成佛時名號是某某佛,住世多久時間。然後給面前的弟子授記,你將來過多少劫在什麼世界成佛叫什麼住世多久,等等。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玄奘》

四、孫悟空

孫悟空名字的由來?魯迅認為孫悟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猴樣水神,叫無支邪。胡適則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 乃是從印度進口的。”鄭振鐸說:“孫悟空的本身似是印度猴中之強哈奴曼。”《西遊記》原文裡記載猴王說自己無父母,所以無姓。祖師便說:“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孫悟空很是高興,祖師又說:“我門中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

《西遊記》中,唐僧給大徒弟取名叫什麼?當時要起名的時候,大徒弟說他有名字(就是菩提老祖給他起的,“孫悟空”)於是唐僧就給他起了個孫行者的僧名。孫悟空法名行者。古月為老陰,子系(繁體孫字)為少陽(男為陽),正好相對;按照傳統的陰陽理論,陽可分為少陽、陽明和太陽三個發展階段,孫(少陽)字正與陽明先生的名字對應。而陽明先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心外乃是虛空,而對心外之物的認識就是透過人自我的體悟。由此細細辨來,吳承恩對使用孫悟空這個名字真可謂是處心積慮。再看後來唐僧收服孫悟空時的情景:三藏歡喜道:“也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麼?”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西遊記》中的人物大都不止一個名字, 以孫悟空為例, 最開始時是石猴, 後有孫悟空、美猴王、齊天大聖、弼馬溫、行者、鬥戰勝佛等, 又如《西遊記》中妖怪出場, 中有小妖介紹: 我家大王姓甚名誰字號等等。孫悟空的一生經歷了從無名到有名, 有名到有號, 從有號到多號的過程。孫悟空一出場即為天生天養,無名無姓, 僅以石猴稱之, 作者稱孫悟空為那猴, 等到猴子稱王才有了美猴王的稱號。孫悟空出海尋長生不死之法, 拜在菩提祖師門下, 才是真正的有名有姓, 被賜名孫悟空。孫悟空的瑚刻、稱號也是在這時才有的。自此, 孫悟空成為了有名—悟空, 有姓—孫, 有號—美猴王, 的猴子。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齊天大聖孫悟空》

六、豬八戒

豬八戒法號悟能。豬八戒《西遊記》中的角色。法號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來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全稱是“祖師九天尚父五方都總管北極左垣上將都統大元帥天蓬真君,姓卞名莊。三頭六手,執斧、索、弓箭、劍、戟六物,黑衣玄冠,領兵三十萬眾,即北斗破軍星化身,又為金眉老君後身。生於周時,孔子稱卞莊子。

《西遊記》中天庭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又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下凡後,棲身雲棧洞,自稱“朱剛烈(豬剛鬣)”。豬剛鬣後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

他會天罡三十六變身術,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耙。豬剛鬣在高老莊被悟空降服,拜唐三藏為師。唐僧收了徒弟,就要為徒弟起個法名,豬剛鬣說:“師父,觀音菩薩已經給我起了法名,叫豬悟能。”

七、沙僧

沙和尚法名悟淨。悟“淨”:淨心、淨語、淨行、淨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的修行、實踐、行履,就是“淨”。“淨”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西遊記》的作者給唐僧的第三個徒弟取名為“悟淨”。怎樣才能“悟淨”呢?《西遊記》也給我們提供了答案。悟淨就要執持戒律。佛教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沙僧,給人的感覺是憨態可掬,不多言,不多語,一切聽從師傅師兄安排,給人以老實人的樣子。他象徵著愚痴無明,而且他在流沙河裡是以殺生吃肉為業的,專吃過往行人,所以叫他悟淨,要身心清淨。沙僧, 本是捲簾大將, 犯了天條貶下界來。觀音才給他取了沙悟淨的名字, 後來唐僧又給他取了“ 和尚” 的名字, 一同西天取經。

取經後的成正果為金身羅漢。悟“淨”要管住自己的妄念,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是“淨心”。《西遊記》說:“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憑洗滌無塵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掃退萬緣歸寂滅,蕩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籠套,行滿飛昇上大羅。”張拙亦言:“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悟空剛開始踏上西天路時,管不住自己的妄念。

怎樣自淨其意呢?就如《西遊記》所說:“必須頭頭放下。”壞事放下,好事也要放下。為了取經,唐僧經常想家:“自恨江流命有愆,生時多少水災纏。不知徒弟能來否,可得真經返故園?”“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萬里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為了取經,唐僧經常哭泣:“(孫悟空)伏在上面,聽了一會,只聽得三藏在裡面嚶嚶的哭哩。”為了取經,唐僧僧經常做夢:“徒弟,我剛才伏在案上打盹,做了一個怪夢。”行者跳將起來道:“師父,想從夢中來。

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遠,不能得到;思念長安,不知何日歸程,所以心多夢多。似老孫一點真心,專要西方見佛,更無一個夢到我。”唐僧為了取經,想了多少家,做了多少夢,流了多少淚!這都是因為唐僧執著於取經帶來的煩惱。悟淨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八、須菩提祖師

“菩提”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西遊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但卻要求悟空出師後不能提起師門保守自己的狀況,為一個精通諸子百家的世外高人形象。須菩提是釋加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

他是《金剛經》的主角,整本《金剛經》都是以須菩提提問,佛祖答他的提問而成的。是被吳承恩順手拿來傳授孫悟空七十二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的。須菩提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的字謎。菩提意為頓悟。因此,又有一說,孫悟空從本心的頓悟中學習,即以心為師。老祖假裝生氣,擺出迷局。原文寫道:“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這是從《六祖壇經》中借鑑來的。在《六祖壇經》中,慧能徹悟了佛理,五祖準備將衣缽傳給他。傳法的方式是:“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傳法的具體情況是,“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關於這段傳法,《六祖壇經》專門強調是,“三更受法,人盡不知。”

《西遊記》中的弘誓深如海是什麼意思?佛教名字中的弘誓深如海是誰

Tags:菩薩孫悟空如來西遊記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