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由 開拓者v 發表于 人文2021-06-10

簡介其二,關於舜帝南巡的理由系統而詳盡,其三,考古發現與傳說故事、史籍記載十分吻合

探禹穴的探是什麼意思

唐 榕

編者按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約4000多年。在中華文明史上,舜帝開創了“德治”文明的新時代,代表了中華文化的較高成就。史書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其道德文化與炎帝農耕文化、黃帝政體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千百年來,舜文化潤澤著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舜帝的德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有關舜帝南巡的故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經考證,舜帝南巡,曾經在廣西全州(古稱零陵)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駕崩於全州。這就是說,全州是舜帝最早的紀念地。發掘、整理、研究、綿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僅可以填補廣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將使全州乃至廣西的歷史文化前推兩千餘年,意義重大。

作者對舜帝南巡及其活動軌跡進行了考證,並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詳實描述,一一為您揭曉答案。

舜帝南巡及其動因

說到舜帝南巡,我們必須瞭解其來龍去脈。

我國古代的部族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古華夏部族分為黃帝、炎帝兩大支,在今陝西、山西及河南的結合部一帶;近東方的東夷集團自成單位的高陽氏(希額項)、有虞氏(帝舜)、商人,在今河南與山東、河北的環渤海地區,稱為東方夷人;大別山以南則為南方苗蠻之人。據古史記載,今兩湖與其接壤的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區,歷來就是苗族(古稱三苗)活動的場所,《戰國策·魏策》記吳起之言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今江西鄱陽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今廣西全州)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三苗地域圖

話說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樸,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卻勤於政事,將部族管理得井井有條。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製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被推舉為首領後,使天下大治,政通人和。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受到高度的讚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傳說中五帝中的堯舜禹

由於虞舜“至孝”的名聲,和耕作、漁獵、製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人品、人格的獨特魅力,被華夏首領唐堯看中,將娥皇和女英兩個女兒嫁給大舜。大舜不負聖命初展才華,他治理華夏、東夷流血爭奪的媯汭之地,使其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建都,成為雙方的貿易中心。當時天下洪水氾濫,四凶作亂,身為攝政王的大舜殺了治水不力帶頭謀反的鯀,然後啟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終於降服了水患,發展了經濟。大舜在政治上以德治國,修訂立法,建立五刑,使民族融和,天下和諧。

傳說中,三苗曾與炎、黃集團有過抗爭。堯時,處於南方的諸侯三苗首領有苗不服,率眾北上,“堯徵而克之於丹水(漢江支流,位於鄂、豫、陝之邊境)之浦”;虞舜在位,三苗首領和共工、歡兜、鯀等人被冠以“四凶”之號,分別遭到放逐或殺戮,有苗氏又不肯聽從帝命,引來禹的征討,“三旬,苗民逆命”,並未取得任何成效,於是,舜帝是放棄使用武力,以文教感化苗民,“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此後,苗人逐漸消除了以往敵視華夏人的心理,接受了華夏政權的統治。

舜帝啟用大禹治水成功,九州疆界分明,人們重建家園。四海之內所有的諸侯國的人民,都可以沿著四通八達的貢道往京師匯聚在一起了。掌管土、木、水、革、器、貨的六大政府部門,都能各負其責,將各地的賦稅徵收和保管起來;九州的土地都按標準劃定了質量等級。舜帝要求中央政府要節用惜物,謹慎地處理天下的賦稅和財貨,全國各地按照土地的三品九等按時交納賦稅。

天子居地,就是天下九州的中心。舜帝把土地和姓氏分封給諸侯,天下一統,舜帝定服安國,疆域“方五千裡,至於荒服。”

據《尚書·禹貢》載:“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慄,五百里米。”即是說,距離帝都五百里範圍內稱為甸服。甸,是王田;服,是服役。所謂甸服,也就是為王田服勞役。離王城一百里的,要將割下的莊稼完整地送來交納賦稅;兩百里的,交納穗頭作賦稅;三百里的,交納帶殼的穀物作賦稅;四百里的,交納粗米作賦稅;五百里的,交納精米作賦稅。

《尚書·禹貢》還記載:“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即是在綏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要服。要者,有結誠信以維護該地區和平的意思,也有不使失和而導至兵戎相見的意思。要服的邊緣已經距離帝都二千里,其間三百里是夷人居住的地方,對他們要積極地引導,以便儘快移風易俗。三百里外的另兩百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賦稅可以全部減除。

這時候中國的領地東臨遼闊的大海,西至遙遠的沙漠,南至偏遠的嶺南。舜帝的仁德和聲威已經四海傳揚。帝國強盛,禹功不可沒。經過多年考察,舜帝決定將大禹定為帝位繼承人。

舜帝時期,定下“五年一巡狩”的制度。即每隔五年,舜帝御駕到全國各地巡視一番。

史籍關於舜帝南巡的記載,以《山海經》為最早。據《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當然,有很多典籍也有記載。如《古文尚書》:“舜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如《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三十二年,帝命夏後總師,遂陟方岳。”是說舜帝從六十一歲登臨帝位,經過了三十二年,也就是九十三歲的時候,命令夏禹做攝政帝,自己就升道南方巡狩。

晉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舜“南征崩於鳴條,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

到了漢代,司馬遷在閱讀了大量史書後,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觀,“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在親臨九疑山之後才鄭重結論: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史書記載舜帝南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司馬遷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司馬談任漢時太史令。司馬談學識淵博,熟諳歷史,對於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各個流派及其學說和主張都十分清楚。他早就打算修一部史書,收集了大量資料,但未能如願。臨死把宏願留給了司馬遷。司馬遷子承父業,熟讀經史,嚴謹治學,三次漫遊,實地考察,完成了《史記》這部最具權威的歷史著作。

與舜帝南巡有關的地名,在湖南、廣東、廣西都有。比如湖南境內的君山、德山、韶山、崀山、舜皇山、九嶷山。與湖南交界的全州,有九疑山、虞帝嶺、天子嶺、望夫山,桂林市區有虞山、堯山,廣東有韶關等。每一個地名,都聯絡著一個與舜帝南巡有關的故事。舜帝崩葬於蒼梧之野,二妃尋夫,由於“九峰相似,望而疑之”,難辨帝冢在何處,這座山後來就叫做九疑山。因與舜帝有關,故九疑山又名皇極山、天子嶺。

專家考證舜帝南巡路線是:“從蒲坂出發,經安邑(山西夏縣)南行過黃河,過鳴條(河南封丘東),過宛(今南陽),渡淮河、漢江南行,再經夷陵(今武漢)過江入巴陵(今湖南嶽陽),沿湘江南下,至南嶽衡山(今湖南衡陽)。之後,再南行至零陵(今廣西全州)。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舜帝南巡所經過的區域

我國現代著名古史專家、考古學家徐旭生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最初的歷史,總是用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下來,這些史料大多有其歷史核心,也都有其歷史淵源。它是未經加工過的零散資料,應比加工過的系統化的“正經”或“正史”更為質樸。我們應當把摻雜了神化的傳說與純粹神化區別開來。

關於舜帝南巡,既有文字記載,更有不少傳說故事流傳,這絕非偶然。

舜帝有沒有過南巡之舉?答案是肯定的,舜帝南巡不容置疑。理由明明白白。其一,關於舜帝南巡的傳說故事生動而具體;其二,關於舜帝南巡的理由系統而詳盡,其三,考古發現與傳說故事、史籍記載十分吻合。傳說故事,史籍記載、考古發現三位一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舜帝是否南巡過提出質疑。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舜帝南巡圖

關於舜帝南巡的動因,學術界認為有四:一是了卻夙願。舜帝曾有過多次巡狩,但是南巡也只到過南嶽衡山,沒有到過真正的南疆。因此老來決心南巡直達南疆。二是感化南蠻。舜帝以仁德感化三苗,實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抱負。三是憑悼亡靈。舜封其弟象於南方的有庳(今湖南道縣北,也有說是廣西崇左)。經舜教化後的象在有庳做了不少好事,死後當地人立有象祠。有庳遙遠,舜從未去過,老來心感不安,所以有心到有庳憑悼。四是迴避矛盾。大禹治水成功,攝政以後,功高震主。舜帝聖明賢達,耄耋之年毅然決定遠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後難於收拾,當在情理之中。

綜合所有典籍來看,舜帝南巡的真實目的應該是“德服三苗”。舜帝雖有平四凶、四罪之功,卻並不迷信武力,對三苗採取懷柔政策,所以才會一路宣講著道德教化,同時伴隨著音樂薰陶,並身體力行地率先垂範,最終“勤民事而野死”,還將自己的聖體留在了九疑山,再加上二妃的淚灑斑竹、殉情瀟湘,終於感化了三苗部落,心悅誠服地加入了華夏民族的大家庭。

在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傳說舜帝南巡到了三苗駐地,登上一個山峰時,忽聽鼓角齊鳴,作亂中的苗民手執弓矛將舜帝一干人團團圍住,形勢危急。這時舜帝命人奏起了音樂,一時間百鳥合鳴,鳳凰來儀。兇狂而虎視眈眈的苗人被妙不可言的音樂融化了,他們丟下手裡的武器伴著音樂節奏情不自盡地跳起舞來。於是,一場干戈化為玉帛。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三)

舜帝文化公園

舜帝南巡既帶來了民族大融合,也帶來了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自此以前,北方的華夏集團,與南方的三苗、九黎戰爭不斷,形成兩大對立的陣營;自此以後,這種現象不復存在,無論中原大地如何動盪分裂,最終都會歸於統一。

作為一代帝君,舜帝畢生“勤民事”“苦憂人”“只為蒼生不為身”,畢生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化。從我們後人的眼光來看,舜帝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英雄,不僅因為他一生推行開誠議政、道德教化、治水安民、安定天下的政治主張,開創了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輝煌時期,還因為舜帝有個一次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的南巡活動。

舜帝十分注意處理各族之間的關係,施行撫民相安,以德感召教育為先的治國方針。他定期巡行,溝通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封爵晉官,使諸侯臣服,使中華民族逐漸聚攏團結,以致後來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團結的國家雛形,並日益發展壯大,逐漸向心聚集,凝聚成東方世界的一個偉大民族。

(未完,待續)

Tags:舜帝南巡三苗傳說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