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由 待曉兒 發表于 遊戲2021-06-04

簡介後世中的“春秋”多為古漢語慣例,有時改名為“陽秋”後世當中,用“春秋”來指代一年、年歲等時間概念的都屬於古漢語遺留下來的慣例,即古人這麼用,後來人也就依然如此用

六個春秋是多少年

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春秋”一詞是可以作為多種時間單位的。

比如指一年,《莊子》有“蟪蛄不知春秋”;指一個時代,東周前半段被稱為“春秋”階段;詢問長者的年歲,會說“春秋幾何”……

除此之外,像“春秋鼎盛”之類的詞彙也多和時間、年歲有關。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用“春秋”這兩個季節來表示這樣的涵義,而不是用“冬夏”、“秋冬”、“夏冬”等等其他季節來指代呢?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四時”的劃分由來已久,但地位不同

有這麼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認為之所以用“春秋”來指代一年的時間,是因為在西周之前,一年只分為兩季,即春和秋。

但這種觀點很難站住腳,只是猜測而已。但即使是猜測,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試想一下,就像一日之內分為白天黑夜一樣,之所以有簡單的劃分,是因為日出日落對比特別明顯,而一年之中差別最大的不是“春秋”,而是“冬夏”。

所以認為用“春秋”來作為一年之內的分野,這樣的推斷並不靠譜。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是不是因為在那個年代裡只有“春秋”兩個名字,“冬夏”還沒有被劃分出來?

也不是,“四時”這個詞彙在先秦典籍中並不少見。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比如《尚書》當中就有“四時成歲”的說法,可見這個時候就已經對一年最少進行了“四分”。

這並不是個例:

《墨子·天志中》:製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

《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

《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既然在春秋時期的典籍都將其作為一個常識在使用,那就說明這樣的劃分方式在當時是被廣泛認可的,其誕生時間也要更早。

而從這些典籍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四季”的順序和今天不一樣。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我們今天提到四季,預設的順序就是“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但在先秦的文獻中更多的卻是“春秋冬夏”,“春秋”是排在最前面的兩個季節。

這也意味著在古人看來,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時間段就是“春”和“秋”,一個象徵耕種,另一個象徵收穫。

相對比來說,“夏”和“冬”這兩個季節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將最為忙碌的兩個季節用來指代一年的時光,這樣的說法明顯更為可信一些。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用“春秋”來代指史籍,和東周時代的習俗有關

因為孔子所作的《春秋》地位太高,“春秋三傳”等史籍又是古代文人學習以及後世科舉的必讀書目,尤其在“獨尊儒術”之後,愈發被學者推崇。

所以有些人就會認為“春秋”指代史書的緣由就在於此。其實不是。

“春秋”這個名字並不是孔子所創,甚至孔子之所以將此名冠在其著作上也是因為當時的通俗叫法而已。

至少在東周時期,各國的史書其實都有叫“春秋”的,因為當時的史籍形式為“

編年體

”。

或許現在需要釐清一個問題,二十四史是正史,但正史不僅僅只有這二十四部,它有一個體例的限制。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在記錄歷史的方式上,因為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採用了“紀傳體”,所以後世歷朝的官修史書都沿用下去,以至於“二十四史”皆採用了紀傳體。

換句話說,只有按照“紀傳體”編寫的史書,才有評選“二十四史”的資格。

而除了“紀傳體”這一個常規用法之外,史書還有另一種同樣普遍的編寫方式,那就是“編年體”。

巧的是,在先秦以及兩漢時期,如今所能見到的史書有很多都是“編年體”。

孔子所做的《春秋》如此,“春秋三傳”如此,曾失傳已久的《竹書紀年》也是如此,各國各自記錄歷史的典籍更是如此。

“編年體”就是以時間為敘述線索的,所以有很多書籍都被冠名為“春秋”,魯國史官就著有“魯春秋”。

所以,用表示時間的“春秋”一詞來命名史書,是當時的慣用手法。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孔子所作《春秋》和魯太史所作的“魯春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私修,另一個是官修。

那麼,從這樣的現象就能知道,用“春秋”指代史集的情況並不是來自於孔子,而是得名於東周時期的風俗習慣。

後世中的“春秋”多為古漢語慣例,有時改名為“陽秋”

後世當中,用“春秋”來指代一年、年歲等時間概念的都屬於古漢語遺留下來的慣例,即古人這麼用,後來人也就依然如此用。

但因為曆法進步,四時劃分更為精準,時間等分概念也逐漸進步,比如一日之內能被精確地分為十二個時辰,“春秋”這樣用“二分”的模糊概念來指代一年的方式就不多見了。

但因為孔子的《春秋》在後來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文獻,所以用“春秋”來冠名史書就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魯春秋”等各國史書隨著諸侯國的消亡就大批次失傳,尤其是秦朝有焚燒其他諸侯國史書的政令,秦末戰火頻仍,大量典籍都在此時失傳。

有趣的是,“春秋”在晉代以後又多了一個別稱,叫做“陽秋”。

古代有“避諱”的說法,比如“三省六部”中的“民部”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就被改為了“戶部”。

“春秋”改名為“陽秋”也是這個道理,是為了避諱晉簡文帝的母后鄭阿春,所以把“春”字用一個含義相近的“陽”來替換。

這種替換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春秋”史書的名字被替換了,指代年歲、時間的“春秋”同樣也被替換了。

雖然這種“避諱”在晉代滅亡就不再生效,但“陽秋”一詞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後世文人在創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刻意使用。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比如:

無才不敢學《陽秋》,嗜酒時能問大酋。

何人直筆擅《陽秋》,可惜清流葬濁流。

循覽行狀,文直事核,大闡定哀之微詞,一洗《陽秋》之典筆。

這些就是刻意將通用的“春秋”改為具有特定背景的“陽秋”,以彰顯作者的積累。

這種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尤其在年月的落款上,有些人就刻意避開“干支紀年”,而是使用晦澀一些的“星歲紀年”。

【知識點】春秋的由來是什麼?春秋的含義和典故都有哪些?

例如《資治通鑑》中有“起

閼逢執徐

,盡

著雍涒灘

,凡五年”,其實就是指甲辰到戊申共五年而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待曉兒

姜子牙的後代,為何連其封邑齊國都保不住,最終被“田氏”篡奪?

Tags:春秋指代陽秋史書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