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由 輕如言 發表于 遊戲2023-01-30

簡介二、中古社會:維護倫理,兼顧審美從夏朝到秦朝建立,中國社會逐漸由奴隸制轉向了封建社會,中國古代服飾的性質和功能也逐漸由以實用價值為主轉向了彰顯倫理禮制的作用為主,服飾的最主要功能變成了維護階級差異和森嚴的等級立法制度

旗袍分叉高度代表什麼

服飾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外在體現,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杆,而中國的服飾在整個世界文明當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而中國的服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遠古原始社會誕生服飾之後到近代社會,中國的古代服飾經歷了一系列質的變遷,正是有了幾千年文明的沉澱,才使得中國服飾展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

一、上古社會:穿衣蔽體,重在實用

人類誕生之初,自然性比較濃厚,社會文明處於尚未開化和極度落後的程度,當時並沒有服飾的概念,人類在日常的捕獵和生活中,基本上是衣不蔽體,沒有任何的羞恥感。

發展到舊石器時代,人們學會使用了各種工具進行生產生活,人的社會性有了一定的進步,文明開化程度升高。

於是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衣服——簡單的獸皮或是樹葉製作成的圍裙,將其遮蓋在生殖器官的前面或是膝蓋的上方。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中國古典著作《白虎通義》記載,“太古之時,被韋,能覆前不能付覆後”。

在這個階段,中國社會的服飾的大概文化意義只在於實用價值,對於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人來說,赤身裸體是出於自然意識的反應。

而且原始社會都有圖騰崇拜,原始人有很矇昧的生育觀念,他們將生殖器官當做上蒼賦予的非常神聖的物品來看待,並不是出於任何羞恥的因素去遮蓋,而是採用簡陋的服飾保護這種內心的崇拜物。

再者,由於舊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環境不安定,時常面臨著兇猛野獸的攻擊,逃避自然風險、維護自身生命安全是當時人的首要任務。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而原始人直立行走之後,生殖器官沒有了原來四肢的保障,裸露於危險之中,所以需要用簡單的物品進行遮蓋,替代天然屏障。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比較原始的獸皮、獸帽等部件式衣。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手工業、農業等文明逐漸發展,所以衣冠服飾等形式體制逐漸完善,上衣下裳的穿衣風格逐漸形成。

最著名的就是軒轅氏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繅絲,幫助黃帝造出了中國社會原始服裝的基本樣式,這是見於史書最早的服飾記載。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不管是簡單的蔽體遮蓋,還是上衣下裳似的完整服飾,最初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實用價值,是出於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的社會文化。

但隨著文明程度逐漸加深,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形成了比較明顯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分裂,導致不同階層的人的服飾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比如夏朝的服飾崇尚黑色,彰顯奴隸主和被奴役階級的差距,並且在此基礎之上。

對於服飾的要求增高,包括奴隸階級的服飾色彩、樣式和圖紋都和祭祀天地有關,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

這個時候人類社會的服飾在最初的實用功能之外,又增添了社會的倫理功能和審美功能。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二、中古社會:維護倫理,兼顧審美

從夏朝到秦朝建立,中國社會逐漸由奴隸制轉向了封建社會,中國古代服飾的性質和功能也逐漸由以實用價值為主轉向了彰顯倫理禮制的作用為主,服飾的最主要功能變成了維護階級差異和森嚴的等級立法制度。

據宋史記載,中國古代的服飾和禮法制度捆綁在一起的現象萌芽於夏朝,夏朝之前的炎黃時期中國社會的禮服制度不完善,出現了一些比較簡陋的象徵權威的服飾。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而到了西周時期,中國的服飾和禮法制度的結合程度逐漸完善,服飾的最大作用就是進行明確的階級劃分,保持皇室貴族和普通大眾的差異性,彰顯君主國王特殊的權威。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夏商周時期的服飾,增加了一些沒有實用功能的裝飾品。

比如先秦時期,貴族男子在自己的腰帶的中方佩戴一塊上窄下寬的裝飾品,目的就是為了突出自己高貴的身份。

這樣改變了之前原始社會出於實用目的的裝扮,更加凸顯了倫理的功能。再比如在商代的青銅器和陶勇的人物形象當中。

貴族服飾一般都有當時特別流行的饕餮紋、雲雷紋等,主要就是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威嚴和對老百姓的恫嚇。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服飾的倫理功能還體現在中國古代各種服飾的顏色上面。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品色衣制度,主要是封建統治者用服飾的顏色來區別高階貴賤以及官員等級的差異。

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修改官員服飾的相關規定,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色的衣服,六品和七品穿綠色的衣服,八品九品穿青色的衣服。

而到了唐高宗李治的顯慶六年,規定四五品的官員穿灰色的衣服,六品官員穿深綠色的衣服,七品穿淺綠色的衣服,八品是深青,九品是淺青。

隋唐時代這種規定各個社會等級的官員和人群穿衣色彩的制度詔令,是將服裝色彩納入到傳統禮制社會的一個重要表現。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色彩被賦予了社會地位和階層差異的因素,成為衡量社會尊卑等級的重要標準,代表君主皇帝向普通勞動群眾灌輸貴賤尊卑的等級思想。

其實,在中古時期,中國的服飾就已經呈現出了明顯的審美功能,在強大的倫理功能之外。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國家四分五裂,老莊玄學思想盛行,文人士大夫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對於社會的嚴格等級制度產生了極大的衝擊隨之,中國服飾的倫理功能逐漸開始動搖。

比如竹林七賢的服飾特點就是敞胸露懷、赤足散發、衣袖寬大,而魏晉時期的婦女身穿衣高及乳、窄衣寬袖的裙裝。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宛如帶有飄帶的仙子,體現了一種對於理想美和藝術美的追求,彰顯出了魏晉時代對於內在精神的個性釋放。

而到了唐代,由於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唐朝的君主帶有胡人的血統,唐代各個階層的服飾整體體現出對於理想美和個性美的大膽追逐,對於服飾的倫理功能要求逐漸放鬆。

在唐朝,人們普遍身穿圓領的服裝在接受湖人絨服的前提之下,便於行動,而且不分官員和普通百姓的區別都可以身穿長袍和長衫,成為時代風尚。

總之,在整個中國的中古社會,服飾制度嚴謹,從天子文官從日常的衣服、朝服公服和祭祀穿的衣服都有詳細的規定,每一個規章制度都反映出了服飾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的緊密關係。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任何個體不能夠對理智進行僭越,隨意穿各種色彩的衣服,否則就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違背。

在這一段時期,中國服飾的倫理功能從萌芽到逐漸完善再到鼎盛,一步一步得到了強化,但是衣服的審美功能也隨之增強。

三、近古社會:維護禮制,壓抑審美

從宋朝到明清時期,按照流行的史學觀點,屬於中國的近古社會。

而發展到宋代,由於程朱理學逐漸取得官方正統學術的地位,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逐漸受到壓制,唐朝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風格逐漸轉向內斂,核對個體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與體驗。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所以說從宋代開始,中國服飾的審美功能開始被壓抑,服飾的倫理功能逐漸凌駕於審美體驗之上,延續了中古社會的維護封建禮制的傳統。

終止了,已經在唐代削弱的服飾等級意識,重新恢復唐代以前的官服制度傳統。

另外一個群體就是宋代的婦女,宋代婦女的著裝也充分體現了宋代服飾制度維護禮教的意義,統治者要求普通婦女穿著以簡樸為主,不得奢華僭越,不可穿奇裝異服,只能夠追求乾淨整潔。

比如宋代嘉泰初年皇帝為了倡導節約簡樸的風格,將宮中婦女的所有首飾全部燒燬。

其次,宋代婦女由於受到了封建禮教的嚴格束縛,服裝的樣式整體呈現出保守拘謹的風格,裙襬緊收,掩蓋足部,上衣的領口很窄,出門在外要帶上蓋頭和風帽。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對女性禁錮最多的一點就是纏足,並且在婦女鞋底裝上木頭,以防止婦女做出違背理智的行為,便於察覺。

宋代之後的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延續了宋朝整體的服飾風格和維護封建禮教的社會風氣和制度,對倫理功能的強化做到了繼承。

發展到明清時期,不僅是服裝的配飾和色彩對封建倫理制度的維護,服飾上的圖案作為增補的部分,更能夠彰顯出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社會等級的重要區別,例如,明清兩代實行的補子制度。

補子又稱補褂,是點綴在官員衣服前胸後背,用彩絲織繡而成的影象標識不同的官位和等級會用不同的刺繡圖案來裝飾文武百官各不相同。

文官是以寓意溫文爾雅的各類飛禽來裝飾,而武官用象徵勇猛剛強的各種走獸來裝飾,所以說服飾圖案進一步地強化了威嚴莊重、等級森嚴和權力制度。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結語

中國古代服飾從誕生以來到近古社會將近幾千年的歲月變遷當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

主要有呈現出了實用價值、倫理功能以及審美功能三個方面的特點,逐漸由原始社會的實用功能為主演變為封建社會的維護倫理綱常和禮教的作用。

在其中又兼顧對各種服飾色彩、樣式、圖案的審美追求,體現出了中國文化對於服飾的重視和對於服飾藝術的追求。

但是中國古代服飾過度的追求,維護封建禮制和倫理綱常的需要,而限制普通百姓的衣著,阻礙了人們思想自由和個性的解放。

論中國古代服飾功能的演變及文化意義

而各種服飾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血與淚的基礎之上。隨著服飾制度的衰落,服飾走向大眾化,中國服飾也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明的起伏興衰。

Tags:服飾社會倫理功能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