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發表于 遊戲2023-01-24

簡介迫不得已,公元前497年,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啟了周遊列國遊說之路,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琴賦眾器之中琴德值什麼琴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孔子出生在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遷居至魯國,成為魯國人。孔子是其父叔梁紇與少女顏徵在結合而生。據說其母在尼丘山向神明禱告後來生了孔子。孔子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像尼丘山,所以就給他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孔子隨寡母顏徵在遷到了顏族的居住地,生活較為艱苦,母子相依為命。堅強的母親一直不願提其父親,也沒告訴他父親葬在哪裡。但是魯國非常重視禮儀,孔子小時候就經常擺起各種祭器,學做祭祀的禮儀動作。又過了幾年,其母病死,孔子就把靈柩暫且停放在五父之衢,出於慎重沒有立刻埋葬。後陬邑人賴父的母親把孔子父親的葬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就把母親遷到防山同父親葬在一起。生活的艱苦和磨難並未熄滅孔子心中的追求,反倒鑄就了他的好學和堅強。

孔子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刻苦學習,並努力尋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當時諸侯的大夫每年都要舉行“饗士”宴會。孔子腰間還繫著孝麻帶守喪時,曾自行前去參與季孫氏招待名士的宴會,但也沒有受到熱情接待。

孔子17歲那一年,魯國大夫孟鰲子病危,臨終前跟兒子懿子講:“孔子年少而好禮,是才德顯達的人,將來我也去世了,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孟鰲子死後,孟懿子和魯國人南宮敬叔便一起去孔子處學禮。

孔子雖家境貧窮,地位卑微,但他15歲立志求學,30歲便學有所成。他虛心請教,不恥下問,曾言“三人行,必有吾師”。他身高九尺六寸,人們覺得他與一般人不一樣,都稱他為”長人“。為了生計,他曾先後擔任過一些官職,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自己的學說和治國理論。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孔子講學圖

公元前515年,孔子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關係接近齊景公。後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事,認為孔子的學識非同一般,但是孔子卻受到一些大臣的排擠,齊國的大夫中更是有人想加害他。景公也對孔子說:“我已年老了,沒法繼續用你了。”於是,孔子只好離開了齊國,返回了魯國。

公元前509年,魯定公繼位。魯國逐漸出現大臣專權的局面。孔子對官場越來越失望,就回到家中,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等一些典籍,他門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很多是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的,虛心向孔子求教。

公元前501年,孔子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而且自己探索的治國之道卻得不到施展,於是他應邀出任魯國國都的中都宰。一年後,各地都仿效他的治理辦法。孔子便從中都長官被提升為司空,後又從司空升遷為大司寇,還曾經”攝相事“(代理外交禮賓司),先後使魯國從齊國收復了鄆、灌、蒙三座城池。但是後來他想要推行改革並實現自己政治主張時,處處碰壁,勞而無功。迫不得已,公元前497年,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啟了周遊列國遊說之路,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孔子先來到了衛國,但是10個月後,卻有小人進讒言誣陷他,他怕獲罪而離開去往陳國。在今河南長垣縣境內被匡人包圍,只因其貌似曾經殘害過匡人的陽虎,但身處險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他講:”上天並沒有要消滅周代的這些禮樂,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後來他的隨從去甯武子那裡求救,才逃脫險境。

後來孔子又返回了衛國,但對衛靈公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沒過多久便離開了。孔子又曾到達曹國、宋國,不久後也被迫離開。

公元前492年,孔子到了鄭國,在都城,孔子不幸與弟子走散,他獨自一人站在外城的東門。有一鄭國人看見了,後來對子貢說:“在外城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長得像唐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卻像鄭子產,但是自腰部以下卻比禹短了三寸,沒精打采的一副狼狽相,活脫脫像一條喪家犬。”子貢見到老師後,將原話一五一十地說給孔子聽。孔子卻很是開心地說:“他對我相貌的形容未必準確,但是說我像條喪家犬卻是非常準確,說得好!“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孔廟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聖蹟圖

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被人圍困,已無糧草,隨行弟子也疲憊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講誦,絃歌不絕。後孔子一行脫身前往了衛國,衛靈公年事已高,懶於處理政務,孔子依舊沒得到重用。孔子無奈,只好離開。

孔子帶領弟子歷經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公元前497~前484年間,他們四處遊說達14年之久。雖然歷經艱難,可還是沒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張,最後只好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在魯國主要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詩》《書》《禮》《樂》《易》《春秋》大約都是孔門講學的教材。他門下弟子3000人,非常優秀者有72人,但是受到他的教誨並沒有入籍的弟子還有很多。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象辭》《象辭》《卦》《文言》等。晚年的孔子不僅在實踐他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斷完善他所創立的理論學說。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山東煙臺孔子銅像

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去世。

孔子死後被埋葬在城北的泗水岸邊,他的弟子們為他服喪三年。三年後,大家相互道別,相對而哭,有人還是不捨得離去。子貢在老師墓旁搭了一間小房住下,守墓滿六年後才離去。他的弟子及魯國其他人家,很多都將家遷到他的墓旁來居住,大約有上百家,後來人們將這裡稱為“孔裡”。魯國也世世代代相傳,年年都要在同一時間到孔子墓前祭拜,而讀書人也時時聚集在這裡講書習禮,或舉行比射儀式等。

孔子故居的堂屋(北房)以及弟子們所居住過的內室,後來被改成了廟(即為孔廟),裡面收藏了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一直到漢代,歷經200多年都沒有廢棄。漢高祖劉邦經過此地時,曾用牛羊豬三牲祭祀孔子。諸侯、卿大夫、宰相赴任時,也大都是先到孔子墓地拜謁,再去赴職。

孔子:聖人背後的故事

曲阜孔子墓地

孔子出身貧寒,卻志向遠大,勤于思考,不恥下問。他周遊列國,躬行實踐,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實踐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求學、修身的理論體系。由於時代的侷限,他的主張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他潛心傳道,惠及弟子,由弟子發揚光大,他的學說觀點才逐漸得到世人推崇。孔子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百年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孔子的儒學思想已傳遍了全世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他的許多觀點,至今廣為傳誦,無人可超越。

Tags:孔子魯國弟子公元前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