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由 戰與讀 發表于 遊戲2023-01-05

簡介小麥後來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食物,從無足輕重到無處不在,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在一萬年以前,幾乎所有的人類都過著同一種生活:狩獵採集

什麼是飢餓處理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商業洞察 丨作者/ 劉 星

這是

戰與讀公眾號

的第

63

篇原創文章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你可能從來都沒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因為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將解釋世界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

還會讓我們忍不住的去問以下這些問題

到底人類是房子的主人

還是房子是人類的主人

到底汽車是人類的奴隸

還是人類是汽車的奴隸

人類是在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生活

還是說我們只能被動接受這種選擇帶給我們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生活

在上一遍文章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中我提到了多元思維模型

一種思維模型

就是一個看世界的角度

多元思維模型

就是多個看世界的角度

而這個問題中所蘊含的思維模型就是生物學中的進化論模型

進化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這個世界的新角度

一個更加深刻

也是一個足以改變你世界觀的角度

當你能夠回答以上這個問題時

對於這個世界

你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對於周圍習以為常的事物

你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知

那麼

什麼是進化論

進化論,是地球上唯一靠譜的成功學!

這篇文章中我有過詳細的介紹

在複雜而鉅變的環境中最終能夠生存才來的:

“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適合生存的。”

簡單來說就是

所有的物種都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進化

以適應環境

延續自己的基因

所謂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個理論就是進化論!

1

民以食為天

我們每天都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雞鴨魚肉

玉米小麥大米

……。

但是

你可能從來沒有細想過

今天我們吃的這些食物

它們從何而來

當然

我說的不是它們來自哪個養殖場

來自哪片土地

或是出自哪個農民之手

我說的從何而來

意思更加深遠:

它們是怎麼進化的

怎麼變成今天這樣子的

1

萬年以前

小麥在人類的眼中只不過是東非的無數種野草當中毫不起眼的一種

但現在小麥遍佈全世界各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大片麥田

起伏,

在小麥的種植地

幾百公里內

幾乎

完全沒有其他植物。小麥在全球的種植面積達到了

225萬平方公里,是英國面積的10倍。

從無足輕重到無處不在,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帶來了哪些影響

2

小麥一開始在

狩獵採集者

後面簡稱

採集者

的眼裡只不過是眾多雜草中的一種

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小麥後來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食物

從無足輕重到無處不在

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在一萬年以前

幾乎所有的人類都過著同一種生活

狩獵採集

他們

當時的生活

很可能是

上午到

附近的森林

去抓

野兔,

到水裡捕捕魚

或者到草地裡

蘑菇、

挖挖野菜

,然後一天的食物就著落了。

當然

有時他們也的躲躲兇猛的老虎

獅子等野獸

等到中午

他們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

吃完午飯還剩下大把的時間

他們

可以曬曬太陽、逗逗小孩、聊聊

八卦

,扯扯閒篇。

同時他們的

食物非常具有多樣性

他們早上可能煮點蘑菇,中午

吃點漿果

烤只兔子,晚上再燒只青蛙、

來點野菜

至於

第二天他們的

菜譜

可能又完全不一樣。

因為人是雜食性的動物

所以

當時的人從來沒有主食的概念

也不會專門把某種食物當作主食

人們吃什麼

哪種食物的比重更多

取決於大地母親的饋贈

能夠狩獵和採集到的什麼食物越多

他們就吃什麼

由於人類在尋找各種食物的過程中會試吃各種稀奇古怪的食物

偶然間

有一個大膽的狩獵採集者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嚐了一下

“小麥”

發現能吃

當然

這個採集者所嘗的

小麥”

跟今天的

“小麥

可能很不一樣

——

今天的小麥是人類經過上萬年馴化之後的產物

就像今天我們吃的西瓜

跟最原始的野生西瓜

也很不一樣

最原始的野生西瓜

,它們原本不紅

不甜

也不大

我們今天見到的又甜

又紅的大西瓜是人類長期馴化的產物

野生的西瓜並不甜,有的還是苦的,

因為

西瓜是葫蘆科,含有大量葫蘆素,這是它苦味的來源,

這也註定

野生的西瓜大部分是苦的。

苦味有一定的預防病蟲害的功能,甜味則更容易誘發病蟲害,所以從防禦的角度看,苦味是有利於野生西瓜生存和繁衍的。

而且,絕大部分的

原始

野生西瓜瓤也不是紅色的

個體也很小

大部分可能只有拇指大小

大約4000年前,人類開始第一次馴化栽培西瓜。

最初的

馴化過程已經難以考證

最可能的情況

是,某一個人類的祖先偶然發現了一個沒有苦味的

西瓜

變異種,覺得可以作為人類的

食物

,因此決定栽培它。

然後在

栽培的過程中發生了

另一次偶然的變異,

出現了

一個甜美多汁的西瓜。

在獲取糖分非常困難的原始時代,這個甜美多汁的西瓜因此被廣泛栽培,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人類獲得糖分最便捷的途徑之一。

經過人類常年累月的馴化

,西瓜的果實大小、果肉含糖量、味道、瓤色、質地甚至口味都變得越來越適合人類需要。

人類馴化小麥的過程

跟人類馴化西瓜的過程大體上是類似的

3

在人類發現麥粒具有食用價值的漫長的數千年間,人類偶爾會吃吃小麥,但絕非以它為主食。

而在大約

18000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全球氣候變暖。

隨著氣溫上升,降雨也增多。

這種新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穀物生長,於是這些作物也繁衍蓬勃。

於是

人類的小麥食用量開始增加,這也在不經意間助長了小麥的生長。

當時採集到野生穀類,必須先篩一篩、磨一磨,再煮過之後才能食用;正因如此,人類採集這些穀物之後,都要帶回他們居住的臨時地點來處理。

這樣

採集者

移動和遷徙的時候

小麥種子就被四處攜帶

掉落在地上

久而久之

在人類經常出沒的地界上,就開始長起了越來越多的小麥。

採集者再次遷徙

經過之前走過的地方

卻發現

路上

長滿了觸手可得的食物

這種意外的收穫

讓採集者喜出望外

因此

某個採集者

突然萌生

這樣一個

大膽的

想法

是不是可以把

採集的麥粒

專門撒在一個地方,然後

它們

就會

自己

長起來

然後他就開始實驗,

在指定的地方播撒麥粒

完事後他就跟著部落遷徙了

等他再次回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發現這個地方真的長出了很多小麥

然後他可能

就開始

有意識的播種小麥

當時的

“小麥”

可能跟今天

“高產的小麥”

完全不一樣

很可能的情況是一株成熟的麥穗上

只有

小麥粒,多的也只有十幾顆,

有的麥粒極小

有些則

相對

飽滿

於是

為了得到

更多更

大的

麥粒

他試著把那些

結出更多麥粒的麥穗上較大的麥粒撒在地上

果然

長出來的麥穗上麥粒確實多而且大

當然

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更可能的情況是

人類的祖先經過漫長時間的嘗試

摸索才得到這樣的一個結果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變異

競爭和選擇的過程

個過程

就是進化的過程

只不過

這個過程有人類的參與和操控

因為

這裡面的選擇

更多的是“人擇”而不是“天擇”

所以

這個過程也可以被稱之為馴化

查理

·芒格

所說的多元思維模型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模型,就是

達爾文的

生物

進化

模型。

但是

要說當時的

那個

原始人知道這個進化模型那

肯定是

天荒夜談,對他來說,這一切都只是偶然

而不是刻意為之

從這個角度來講

毫無疑問

是人類馴化了小麥

人類操控著小麥的命運

控制著小麥基因的發展方向

但是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

從物種是否演化成功的角度來看的話

會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生物學家在

衡量某種物種演化

是否成功

主要是看它

DNA螺旋的複製數的多寡,數量越多,說明物種演化成功,欣欣向榮。如果世界沒有某物種的DNA複製,說明該物種已絕種。

從這個角度來看

無疑小麥幾乎是最為成功的物種

——

小麥利用人類達成了擴散和傳播自己基因的目的

4

說到小麥

自從意識到小麥的食用價值

採集者就開始有意識的播種小麥

但即便如此

他們也只是小規模的嘗試

並沒有把它當作主要食物的來源

採集者當時種植小麥很可能是因為它有食用價值

同時播種起來也很簡單

只要往地上一撒就行

並不會影響人們狩獵採集的生活

而且又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說到底

他們當時的心理

就跟我們現代人做著主業的同時開闢副業一樣

主業是求生存

而副業則是求發展

在當時採集人的意識裡

狩獵採集是主業

而種植小麥則是副業

沒有副業採集者一樣可以生存

但是如果有副業

採集者可能會生活的更好一點

但是

就跟現代人發展副業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

狩獵採集者也慢慢意識到

“副業”的好處

當採集者因為病痛等各種原因突然狩獵或者採集不到太多食物的時候,他們可以暫緩遷徙

因為種植的小麥派上了用場

同時採集者發現

小麥易於儲藏

可以長久儲存

當採集者突然有那麼幾天或者是一段時間想擺爛

不想去狩獵和採集的時候

儲存的小麥也剛好能夠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

鑑於這種種好處

逐漸的人類開始

增加小麥的播種面積

隨著播種面積的增加

採集者也開始就有了提升產量的渴望

採集者發現如果不是隻把麥粒灑在地面

而是深埋在土裡

那麼小麥將有更高的成活率和更好的收成

於是

採集者也因此增加了一項工作

那就是耕地

同時採集者發現

想要提高產量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因為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增加

麥這個

物種

嬌貴的一面開始

露出來

首先

小麥不喜歡大小石子

所以

人類得把田地裡的石頭撿乾淨搬出去,

從而搞得腰痠背痛

其次

小麥不喜歡與其

植物分享空間

水和養分

所以

人類不得不在

炎炎烈日之

下整天除草

再其次

小麥會得病

所以

人類得

想盡辦法

幫忙驅蟲防病

然後

小麥會渴

所以

人類得

千幸萬苦

從大老遠

湧泉或溪流

水引來

為它止渴

最後

小麥也會餓

所以

人類

迫不得已

收集動物糞便用來滋養小麥生長的土地

最最後

小麥會被蝗蟲、野兔掃蕩偷吃

所以

人類

還得

守衛和看護

所有這些都是採集者始料未及的

也不在他們的計劃之內

他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隻要把麥粒往地上一撒

等著收成就行

但是隨著事情的不斷演變

他們付出了更多的代價

採集者的工作量被迫大幅度增加

在種植小麥上投入的時間也隨之水漲船高

一開始,

採集者在四處遷徙時

可能

在小麥的種植地

待上大約

4個星期來

料理

小麥,等到過了一個世代,小麥數量和麵積大增。

於是,他們得待上

5個星期 ,接著就是6個星期、 7個星期

……。

農活耗費了大把的時間,人類四處遊獵、採集的生存方式在小麥一輪一輪的生長中被逐漸稀釋

……

最後

為了照料小麥

採集者開始

被迫

麥田旁邊

定居

5

因為開始在麥田旁邊定居

因此人類的生活開始發生一列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

是採集者一開始根本就想象不到的

首先

因為人類逐漸從遷徙改為定居

於是開始馴化各種動植物

當人類有了固定的住所

不再四處漂泊

同時有了馴化小麥的經驗

於是採集者

開始馴化

其它

各種植物。

同時也開始馴化動物,例如狗、雞、鴨、牛、羊等。

小麥馴化成為農作物

時間

大約是在公元前

10

000年 。

豌豆和小扁豆約在公元前

8000年 。

橄欖樹在公元前

5000年 。

馬在公元前

4000年 。

葡萄則是在公元前

3500年。

狗大概在公元前

10000

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

這也就是為什麼

狗跟人最為親近

而且

狗是現在人類飼養最多的寵物

很多人都喜歡養狗。

如果問為什麼

人們會說

因為狗通人性。

可是

你有沒有想過

什麼叫通人性

狗為什麼會通人性?

因為狗是人類馴化最早的動物。

狗的原始祖先是狼

在長期以人類相處的過程中,狗不斷的經歷著變異、競爭和選擇的過程。

當然

這裡的選擇依然更多的“人擇”

而不是“天擇”

說到底

人類的

馴化就是把野生物種轉變為對人類有用的物種。

因此

與它們的野生始祖相比,完全馴化了的物種有好幾個方面的不同。

這些不同是透過兩種方法制造出來的:

第一

人類只選有用的個體出來繁殖,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有繁殖機會;

第二

物種對人擇壓力做出了演化反應,也就是朝著人類期盼的方向演化。

根據這兩點來看

對狗的馴化就是這樣的

那些聽話順從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通人性

的狗會被人類留下來,

它們大機率會生出

一些聽話順從的

後代

因此

它們的基因得以儲存下來。

那些

野性難馴

的狗

通常會成為人類的盤中餐,

們的基因從此慢慢的消失。

那些聽從順化的狗,

逐漸學會跟人類相處

也越來越

適應人類的習性。

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變異,競爭和選擇,狗變得越來越順從,

越來越聽話

也越來越通人性

們可以幫助人類

站哨

捕獵,看家,陪人類玩耍

……

這一切

在漫

的歷史長河中

深深的

刻進了狗狗的基因裡,因而它成為了人類

親密無間的夥伴,也正因此

們的種族,

們的基因才得以大規模的儲存和延續。

狗在所有這些人類馴化的動物中算是非常幸運的

而其它動物則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現在大量的養殖場裡

養著雞

豬等牲畜

只為了作為人類肉製品和蛋類食品的來源

它們從出生到最終成為案板上的肉

一生都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籠子裡

這個籠子小到甚至沒有立足之地

雖然它們的基因得以大量的儲存和延續

但是作為人類盤中餐的存在

它們的個體卻幾乎沒有幸福可言

我想

如果有的選

它們肯定更願意換個活法

——

在田野裡自由的奔跑

雖然需要自己尋找食物

但這畢竟是為自己而活

6

其次

因為人類逐漸從遷徙改為定居

於是人類第一次有了“私有制”的概念

而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無止盡的衝突和戰爭

在狩獵採集的時代

一切吃穿用度都是自然母親的慷慨饋贈,而不是

“勞動”

的結果。

那時候人口稀少

大部分的地方還沒有被人類涉足

因此採集者堅信,人與自然是一體的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廣袤無垠,取之不盡

對人類孩子無限慷慨。

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

“資源”

的概念

只有人類將自然放在自己的對立面

將自然視為生產資料時

才會產生資源的概念

隨著

小麥種植面積的增加

採集者

用來處理穀物

時間越來越多,狩獵

和採集

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

於是,人類開始搭建起永久的村

逐漸

由採集者變成了農民。

種植小麥也由此從

“副業”變成人類的“主業”

也因為人類進一步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

因而更加依賴於小麥

而小麥的種植需要土地

於是人類就開始大面積開荒種地

從此以後

食物並非來自自然的饋贈,而是人類在土地上

“勞動”的成果。

人與自然一體的關係,逐漸變成人與自然二元對立

自然從

“人類之母”淪為人類的“生產資料”,甚至被視為“私人資源”。

既然是資源

那就意味著“可佔有”,意味著多寡,意味著“稀缺”,意味著財富。

因為人類的所有

“成果”都來自於土地

於是

土地就成了農民最重要的資源和私人財產

如果

土地

被附近的人搶

,就可能從溫飽的天堂掉進飢餓的地獄

所以

在土地這件事上幾乎沒有妥協的餘地。

過去,如果採集者的部落遇到比較強的對手,只要撤退搬家就能解決。

雖然說有些困難和危險,但至少是個可行的選項。

但如果是農民遇到了強敵,撤退就代表著得放棄田地、房屋和存糧。

而農業生產從付出到收成具有

“時間差”

如果放棄

田地

房屋和存糧

就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收成

很多時候這幾乎就

意味著死亡

因此,農民常常得死守田地,雙方拼個你死我活。

人類文明從此捲入了以“土地”為目標的零和博弈的鬥爭。

無論是農業部落與採集部落,或是與其他農業部落的相遇,結果往往是血腥的滅絕或吞併,以及無止境的戰爭

這一矛盾延續至今。

7

再其次

因為人類逐漸從遷徙改為定居

於是人口開始增加

在狩獵採集時代

採集者總是在四處遷移

而人類這個物種的嬰幼兒又十分的脆弱

行動遲緩、需要額外照顧,時間往往長達數年之久

不像初生的牛犢一樣

一落地就能行動自如

這無形之中會給採集者的遷徙造成巨大負擔。

所以

採集者會盡量少生孩子

即便是生

當時每個子女年齡至少會相隔三到四歲。

但是

人類開始定居

不再

流浪

同時

種植小麥

糧食供給增加,女性

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

於是

人口

的數量也

迅速增加

而這時嬰兒也較早斷奶,而以粥來代替

畢竟田裡需要人手,媽媽得趕快回到農活。

然而,人口一多,就耗去了原本的糧食剩餘,於是耕種面積又得加大

人類進一步依賴農業。

這時,因為人類開始定居在易有疾病肆虐的聚落,孩子吃母乳的比率越來越少,吃穀類則越來越多,抵抗力逐漸下降

再加上共享這些粥的兄弟姐妹也越來越多,讓兒童死亡率一路飆升。

在大多數的遠古農業社會里,至少

1/3的兒童無法長到二十歲成人。

然而,人口出生的速度仍然大於死亡速度,人類的數量依然水漲船高

8

最後

因為人類逐漸從遷徙改為定居

於是出現了村落

最終發展出城市和國家

在狩獵採集時代人們總是在遷徙

所以

除了用火,採集者很少刻意改變

土地

但農民就完全不同,他們會砍伐森林,挖出溝渠,翻土整地,建造房屋,還會把果樹種成整齊的一排又一排。

他們從一片荒野中刻意打造出一個專屬人類的人工孤島。

這個孤島一開始是農村

隨著人口的增加

逐漸變成了城鎮

然後成了城市

最後變成了一個個國家

因為人口猛增

隨著人口的增長,

人們

發現以現有的耕地根本無法產出足夠食用的糧食。

於是

穀物的耕種面積又得繼續加大,

同時

得投入更多的人力去耕作。

然而

雖然農民勤勞不懈,希望能夠保障自己的經濟安全,但這幾乎從未實現。

當糧食豐收

糧倉滿滿時

總是會招來強盜和敵人

人們不得不拼死抵抗

但最終多以失敗告終

為了守衛勞動成果

人們自發的團結起來

形成組織

抵禦外敵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現了統治者

會和

精英階級

最後演變成

農民提供糧食

而統治者則組建軍隊提供庇護

隨著統治的進一步深化

統治者

精英階級不僅靠著農民辛苦種出的食糧為生。

還幾乎全徵收搶光,只留給農民勉強可過活的數量。

正是這些徵收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和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

在現代晚期之前,總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的農民

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

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

於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

挑水耕田。

9

人類馴化小麥

讓它從一無是處到無處不在

到底帶來了那些影響

人類一心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但結果是任何人都未曾想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喜聞樂見的。

並沒有人在背後有意操縱農業革命發生,或是意圖讓人依賴穀類為生。

一開始只是各種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飽一點、生活安全一點

所以

人類試著播種小麥

等嚐到一點好處

人類開始有意識的種植

每次人類決定多做一點小事(比如用鋤頭來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撒在地上),他們總是想:

“沒錯,這樣是得多做點事。不過收成會好得多!也就不用擔心荒年的問題了。孩子也永遠不用捱餓入睡。”

道理確實如此。

不過,這只是理想的狀況。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想要提高小麥等穀物的產量

不僅僅需要耕地

還需要施肥

除草

灌溉

……

人類

的身體受不了整天挑水澆地、彎腰鋤草,慢慢帶來了關節炎、腰椎病等大量疾病。

同時他們也沒想到孩子的數量大增,於是多出的小麥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

這些遠古的農民也沒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讓孩子的免疫系統下降,而且永久村落也成了疾病傳染的溫床。

他們也沒有預見到,由於增加了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實際上他們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威脅。

這些農民還沒想到,豐收年他們糧倉滿滿,卻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迫使他們得築起高牆、嚴加警戒。

他們還沒有想到的是

因為必須透過土地來生活,人們很難離開自己的土地。

因此

一個人一生

足跡

很可能就

侷限在麥田附近

他們

很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麥給人安定的生活,也

給了人類種種限制

小麥給了人類豐富的糧食的來源,也給了人類必須隨時承受老天

怪脾氣的壓力。

從這些個層面來講

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動植物讓自己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比如小麥、牛、羊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反而是

處於弱勢的小麥、牛、羊反過來馴化了人類,從而

徹底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小麥

羊等為數不多的幾種動植物卻

獲得了生存,並逐步滅絕了其他物種。

所以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

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這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以一分為二的問題

我認為

答案是兩者兼而有之

或者說兩者是不斷的相互馴化

進化的過程從來都不是單向發生的

我們很難二選一

說是人類馴化了小麥

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大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

大自然裡面的一切都緊密相連

任何一個物種的演化

影響的絕對不是此物種本身那麼簡單

1

0

種植小麥一開始看起來是一個划算的選擇,但是隨著時間過去,變成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兒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滿頭大汗,才能換得麵包。

但沒有人發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每一代人都只是繼續著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這裡修一點,那裡改一些。

但矛盾的是,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

“進步”,最後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鎖。

所以

有人

人類引以為豪的農業革命是一種進步,但也有可能是大自然

給人類設定

的一個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個陰謀。

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了,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閒,反而造成了人口爆炸,還養了一群養尊處優的精英分子。

狩獵時代的人類更強壯健康、

飲食也更加均衡

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工作量也不大

相反

農耕時代的人類更辛苦、

工作更繁重

生存能力脆弱、

營養不良

活動範圍

因為人類

已經

被農作物和馴養的動植物

給困住了

很多人會說,既然如此,

人類

為什麼不重返狩獵採集的社會

人類從狩獵社會變成農業社會,

花費

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時間。

人類

回過神來

感覺自己受到限制時,

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

即便有

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

狩獵

採集的能力。

而且

人類的生存環境早已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擴張,

人類

需要更多的糧食,也就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

人類需要更多的住所,所以也需要砍伐更多的森林

生態環境被日益的破壞,動物被大量的捕殺,物種的多樣性也

遭到嚴重的破壞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麥田

當人類想

回到過去

時,讓他們

賴以

生存的狩獵採集的環境

早已不復存在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我們驀然回首時,就已經再也回不去了。

1

1

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

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這個問題也可以改為

到底人類是小麥的主人

還是小麥是人類的主人

於是

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下問題

到底人類是房子的主人

還是房子是人類的主人

到底車子是人類的奴隸

還是人類是車子的奴隸

當然

這些問題

還會引發另一個同樣值得深思的問題

那就是

到底人類是基因的載體

還是基因是人類的載體

?(

這同樣是進化論模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將在後面的文章中詳盡的探討這個問題

很多人

第一時間會

肯定

說:

當然

我們是房子的主人。

可是當你看完了人類與小麥的故事,你還敢這麼肯定嗎?

確實,我們可以決定房子

裝修

顏色,裝修

風格,房子的佈局。

但是,大部分人因為買了房子,而不得不縮衣減食,拼命工作,以便早日還清房貸。

人們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做出的選擇

最終有可能帶給人們不想要的生活

於是,你會發現

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

更美好的努力,反而有可能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

很多人大學畢業後

投身工作、從事各種勞心費力的工作,發誓努力賺錢,好早日退休,以便去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業?

但等他們到了

35歲,卻發現自己揹著鉅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付房貸和車貸

而且覺得生活裡不能沒有高階紅酒和國外的假期。

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採果子挖樹根嗎?

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一開始他們只是渴望這樣的生活

然後慢慢習慣

接著就成了一種依賴

最後,就再也離不開這樣的生活

寫在最後: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說明狩獵採集者的生活就優於農民

而是讓你瞭解人類與小麥的這段歷史

當然

你瞭解的不單是歷史

也是一個新的思維模型

當你瞭解完這一歷史

你的世界觀可能會因此而煥然一新

因為你的頭腦中有了一個新的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的視角

當你再次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

你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觸

食物還是哪些食物

動物還是哪些動物

好像什麼都沒變

但好像又都不一樣了

而且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

在歷史上早已不知重複上演過多少回

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其實原因都一樣的:

我們無法真正瞭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

一開始我們還是在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生活

可是到最後我們只能被動接受這種選擇帶給我們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生活

這種始料不及的結局

讓我們苦惱不已

或許瞭解人類的過去也是找到解決我們所苦惱的問題的關鍵方法。

推薦閱讀:

成功的底層邏輯:成功永遠不是靠自律,而是靠“成癮”!

為什麼愛情會消失?女人如何獲得魅力,得到持久的愛?

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發揮自己的天才!

注:

所有文章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戰與讀”。

附:寫一篇文章,搭一個成長的臺階。文章即產品!用工匠精神對待每一篇文章。有趣、有用、有態度,心存善念和敬畏,用精煉的語言闡述深刻的人生智慧,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鳴,請大家評論、關注、點贊並轉發謝謝。

Tags:人類小麥採集者馴化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