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人類文明為什麼要不斷探索?易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非神論

由 佛佗的神話 發表于 遊戲2022-12-06

簡介但是,如果不付出任何行動,任其自然發展,那麼身心的狀態會越來越差,這是熵增,熵增才是宇宙的常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對抗熵增

怎樣讀懂易經八卦

在前面的文章裡對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之外的空間是否無限,無限空間是以什麼方式存在進行了探討。

可我們不禁要想,科學地刨根問底究竟是好還是壞?

其實,一路深挖下去,有可能會回到幾千年以前的原點。

道德經裡說過: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家《華嚴經》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六祖惠能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刨根問底一路追下去,最終很可能又會回到這個圈。

難道就不該一路探索下去了嗎?

人一出生,就註定了死亡,難道就選擇不再成長了嗎?

人類文明為什麼要不斷探索?易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非神論

不是的,生命之所以精彩,就是因為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而前提就是別失去了想象的空間。

雖然,科學並不代表真理,它只是代表可被驗證,它的“可證偽”性,使得它永遠有被推翻的可能。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光是波還是粒,到波粒二象性;從場論到弦論,這些都不斷被驗證,也不斷被證偽。

人類也因為科學的不斷髮展,而享受著其中的紅利,雖然這是一把雙刃劍。

只要人類還在不斷探索,未來這些前沿理論也會變成老古董,但 有生於無 等許多千年之前的理念,卻很難被打破,科學的探索永遠都在 有與無 之間進行,可難道因此便不再前進了嗎?

上篇有說過,在一個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空間裡,能觀察到的物質越小,到達的地方就越遠。

現在能觀察的最小物質是夸克,但人類還遠不能走出銀河系,就說明在“小”的空間裡,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即使人類文明最終也無法走出宇宙,難道便該止步不前,故步自封嗎?

不是的,幾千年前《易經》用了64章告訴我們:

人類文明為什麼要不斷探索?易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非神論

自強不息才是天道。

人類也是靠著自強不息、不斷探索才走上了食物鏈頂端。

幾千年後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告訴我們,在正物質宇宙裡,熵增才是常態,人的一生便是在和熵增對抗。

舉個例子: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再不施加外力的影響下,任其自然發展,那麼就會走向焦慮。

有沒有發現,要讓自己身心愉悅,是要施加外力影響的,如果要長期保持身心愉悅,那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維持某一行為,付出努力維持身心愉悅的過程就是熵減,而熵減不是宇宙的常態。

但是,如果不付出任何行動,任其自然發展,那麼身心的狀態會越來越差,這是熵增,熵增才是宇宙的常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對抗熵增。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熵增充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期不住的房子會越來越破;長期不開的車、不用的家電更加容易壞;人與人之間,在缺少外力的影響下,關係也會越來越遠。

人類文明為什麼要不斷探索?易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非神論

熵增才是常態,而對抗熵增的方法,幾千年前的易經就告訴我們了:自強不息,也唯有自強不息才能對抗熵增 。

慾望可以滿足,但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思維的邊界才是宇宙的邊界。

朋友們,生活中腳踏實地,思想上天馬行空,讓我們的思維接著奏樂,接著舞!

宇宙之外的框架在前面的文篇已經展開了,接下來就要整理宇宙之內的規律,透過宇宙之內的規律去照見宇宙之外的身影。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留言交流!

Tags:宇宙自強不息增才探索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