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由 楮墨藝術123 發表于 遊戲2022-12-05

簡介著墨為刀“砍”魏風書法之“力”體現的是一個書家書法時的功力,張智放的書法作品一看便深感魏碑之風,刀砍之力

石頭可以做什麼手工品

——張智放書法作品藝術評析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認識張智放先生,是在一個專業書畫朋友圈裡,無意間欣賞到他的兩幅魏碑書法作品,眼前一亮,故而結識。張智放,字化愚,號布衣,一九六九年生於河北省獻縣高官。自幼酷愛書法、詩詞,從唐楷入手,後經書法名家李德瑞先生點拔,上追漢魏碑用筆結體之意趣,簡帛書之收放自如。寒來暑往四十年,篤學不倦苦臨魏晉南北碑帖,筆耕不輟涉獵歷代名家書法,勤奮創作,博採眾藝,現著有《書海拾貝》、《草堂詩稿》等詩文著作,書有《百家姓》、《誡子書》、《處世箴言》、《千字文》等魏體書法字帖多部。

著墨為刀“砍”魏風

書法之“力”體現的是一個書家書法時的功力,張智放的書法作品一看便深感魏碑之風,刀砍之力。書法中的“力”不同於物理中的“力”,它不能用分量來計算力的大小,它只是一種感覺和體驗,透過各種手法表現出不同風格、不同面目的美,如雄強、豪放、蒼老、質樸、恣肆、秀媚、峻利、清勁、厚重、輕雋、圓潤、方折、瘦硬、肥勁等。魏碑書體是在漢隸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其書法特徵寬博宏大、筆畫圓潤有力,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類。清中葉以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提倡碑學的學者為魏碑鳴鑼開道,贊其“十美”:“魄力雄健、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劃峻厚、意態奇異、精神肥勁、興趣憨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北魏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對當時隋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過巨大影響。魏碑書法的技法之妙,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當代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從筆法到審美都

有不同。魏碑其結體疏密自然、縱橫錯落有致;點畫峻利,轉折處多以側鋒取勢,行筆迅起急收,形成內圓外方之勢,鉤力送、撇捺重頓,是一種特殊的楷式,其書法的美學特徵屬於“金石氣”,是楷式書體藝術的一座高峰。

張智放的作品中,既有甲骨文的用筆如刀,更不失魏碑之風,線條爽捷,既不失碑體原有特徵,而又頗具書法筆情墨趣;章法上更是有致自然,一改先輩“對號入座”式的刻板章法,而整體上又能渾然一體,綿密緊結。其點畫峻厚,結體嚴謹方正,意態奇逸,雄偉峻拔,蒼勁雄強,鐵骨錚錚,正如他這位北方男人,粗獷而英雄,意趣酣暢,有血性的陽剛之美。

張智放的書法筆墨雍容筋健,氣韻靈動,渾厚大氣,字有出處,體有淵源,章有法規,墨生情趣,筆道穩實,氣脈貫通。沉著而痛快的筆力不但能體現一個書家腳踏實地的治學作風,同時也能體現一個書家胸次廓徹的豪放氣度,他的筆下著實有刀砍之力的豪放雄強,有危崖絕壁的的空懸蒼古、有崇山峻嶺的跌宕起伏。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下筆成斧“劈”碑骨

書法中的“骨力”偏重於剛挺之力,“筋力”偏重於柔和之力,剛挺之力謂之“勁”,柔和之力謂之“遒”。劉熙載《書概》中曰:“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書法藝術審美境界中的一切美都必須以力為後盾,骨力強健,筋力豐滿,使點畫虎虎而有生氣,則整幅作品風骨內含,神采外映,充溢著一種生命的律動。張智放善於思考,勇於創新,對魏碑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研究。創作出個性鮮明,富有金石意蘊的魏碑筆法和字的結構搭配技巧。其書法筆力盡顯沉著,即點畫周至,用筆精到,沉勁入骨,力透紙背,點如利鑽鏤金,畫似長錐界石,如刻入縑素,渾深而不佻達;能透入紙背,沉勁而不輕靡,使其筆畫如刻,結構如鑄,精氣結撰,墨光浮溢。王宗炎在《論書法》雲:“聖賢學問,始於有恆,可知絕跡飛空,必先腳踏實地,故論書首重沉著。”正是這種沉著厚重,才使張智放的碑貼盡顯雄強茂密,氣勢洞達,粗不板滯,厚不臃濁,血肉豐美,使轉斫折,且陽文鐫鏤,魏體罕見之碑骨。

張智放筆下的書法是真性情,用筆與用墨毫不在乎他人看法,尤如猛刀烈斧劈山一般,落筆大氣!摧枯朽之左右,計白當黑,攝魂魄之巧工。半點而頓,現奇峰之堅挺,一星之挫,書曲折而飄揚。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不能成。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開卷綵鳳舞,和墨蒼龍飛,風流看當下,四海鮮有。

張智放的書法作品體現了超然怡悅,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書體開張流美、有力,造型獨特,有魏碑的剛健,增加了柔美的意趣!筆畫一改魏碑的古拙,線上條上,增加了筆畫的弧度,使其更加的流美古拙。他立足傳統,取法高古。有歐體之結構,勝魏碑之筆勢,平正中求險絕,自創刀斧之痕筆法,入木三分,筆筆雕琢,字字精彩,用心良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智放碑體”斧劈藝術風格,實屬難得。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墨痕蒼古“書”雄韻

張智放勤奮臨池,專精魏碑,以致精湛。他酷愛《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張猛龍碑》等,並善於思考,大膽創新,變化古法,自出新意,最終建立了一套獨特的魏碑字型的書寫法則,在當今書法界產生重大影響。他的書法墨跡入出魏碑,其滄桑感卻更像

“碑”,有著很強的時間沉澱和歷經歲月的風吹雨打,字型外形具有在長期“風化”之下,那種磨損缺邊的藝術視角美感,更彰顯那種刀斧劈鑿不加修飾之美,也像是人生的寫照

。其

作品體現了險峻、豪放而不失沉著雄健,緊湊中而不失疏朗的書風,他推陳出新,為魏碑的繼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張智放研習書法頗有心得,講究法度,合法才能質美。聚點畫而成字,打破傳統楷書的定律,從平衡中顯獻出動勢,疏密適度。氣韻隱藏筆墨之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入古出今,在古人書法的基點上又走出一小步。風格獨特,使傳統的中國書法煥發出新的生機,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觀張智放之作品,間架擷取寬博,渾厚開張,用筆方圓兼施,點畫著意沉穩厚實,尤以大字取勝。其對聯,橫幅等少字書法作品,衝擊力極強,主體點畫如刀斧之痕,橫衝直撞,勢昂勁健,果斷快捷,給人雄強排撻之感。欣賞他的書法作品,彷彿欣賞一場古裝大樸的民族舞蹈,盡露自然之美,橫、豎、撇、捺、點、勾無不體現磊落的用筆,清奇的風骨,持重的筆法,古樸的韻味,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張智放的書法總體以一個“清”字概括,即運筆清而潤、清而婉;結體清而秀、清而適;作品通幅清而淡、清而朗。走近張智放的漢魏碑帖,重塑“刀斧之痕”,匡扶中國當代書法所缺乏的骨氣,再啟漢魏泱泱遺風。

魏碑裡的龍門二十品體現了一種反傳統的傾向,一開始起就打破傳統儒家的審美觀,呈現出崢嶸的面貌,張智放的作品在魏碑的傳承中同樣具有這種“反傳統”的精神面貌。張智放的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其書法藝術,端正大方,質樸厚重,峻蕩奇偉,剛毅有力,行次規整,大小勻稱,承漢隸之遺韻,有唐楷之風。張智放時值創作盛年,作品日漸精彩,經典之作頻出,相信假以時日,他或許便是華夏書壇那朵綻放的璀璨繽紛的藝術之花,光彩奪目,讓人回眸。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尾聲

張智放的書法誠然乃“心之跡也”。深切地從魏碑書法中體悟到 “心畫”的意涵。清人周星蓮曾經從訓詁角度闡述過“畫字”與“寫字”的區別,認為只有兩義兼備,方可寫好書法,尤以“寫心”為貴。張智放的書法並非建立在“置物之形”的“形學”之上,而是“輸我之心”,與文學中“詩言志”的觀念相同,書法應當“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清劉熙載《書概》)總之,書法要具備“寫志”的功能,將自己的內心、情志、才識、志趣,透過筆墨表現出來,在書法的審美上超越形的限制,進入“意”與“象”的層面,與人的內心情志相融合,最後達到“書言志”的神妙境界。從這一角度來說,張智放“刀斧之痕”的書法就是一部“心”的傳記,寫滿他心靈的故事。不用更深邃的歷史眼光、更博大寬闊的胸懷、更開放達觀的視野,是很難發現張智放碑帖書法藝術的的真正審美價值和意義。張智放的這個故事當屬時代,而他和他的作品當屬於歷史,一切留給時間,留給書法藏家、愛好者和人們去評說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著墨為“刀”下筆成“斧”

作者簡介:陳大明,筆名渡城、蒼芒,詩人、作家、藝術評論家、書畫收藏家、荊山玉運營和荊山玉文化傳播人、《和氏璧》期刊主編。

Tags:書法張智放魏碑點畫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