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由 羅登友說電影 發表于 遊戲2022-12-02

簡介二、成績好成為了當選狀元的基本條件由於需要經過層層的選拔,所以學子們必須學貫古今,飽讀詩書,才可以在考場上衝破層層關卡,最後摘得“狀元”的桂冠

歷史成績好的人說明什麼

縱觀整個中國的古代歷史,自隋唐以來“狀元”這個名詞就成為歷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追尋的目標,摘得這一桂冠,就意味著往後的人生開啟了開掛模式。古人甚至把“金榜題名時”視為人生四大樂事之一,由此可見“狀元”在人們的仕途生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數學子憑藉這頂桂冠透過金榜題名步入政壇,那麼獲得這頂桂冠到底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呢?筆者將從狀元的源遠、成為狀元的條件等角度來進行分析。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一、狀元在中國的歷史淵源

說起狀元,那必然和科舉制有著脫不開的聯絡。而科舉制中的狀元創始於隋文帝時期,在隋煬帝時期設立了進士科,發展到唐朝,據《唐會要》記載,在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體系。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科舉制得到了較大改革,在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都做出了重大改變。而科舉制到了明朝時期發展到鼎盛,但隨著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和清政府的腐敗政策,科舉制最後走向了滅亡,狀元這一名詞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狀元是科舉體制和官僚體制的結合,在科舉體制中,狀元是經過鄉試、省試、殿試等層層篩選後的奪魁者。全國的讀書人人數眾多,競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我們現代社會的高考制度。而在官僚體制中,狀元是進入官場的敲門磚,透過考取狀元成為官僚隊伍中的一員,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據《宋史·選舉志》記載,在整個科舉考試的程序中,讀書人需要先經過童子試成為童生,隨後參加院試成為秀才,有了秀才的身份後,讀書人就可以進入士大夫階層。在取得秀才資格後,可以參加鄉試,在鄉試之後參加的第五次考試叫做會試,會試通過後,可以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在殿試中的第一名就是狀元。透過這樣的層層選拔,可想而知狀元的質量有多高了。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二、成績好成為了當選狀元的基本條件

由於需要經過層層的選拔,所以學子們必須學貫古今,飽讀詩書,才可以在考場上衝破層層關卡,最後摘得“狀元”的桂冠。由於應考人數的巨大和錄取人數之間的差距懸殊,對狀元的要求也就相對而言提高了,其中,成績是否優異便成為了當選狀元的基本條件。

在武則天時期創立了殿試製度,也就是皇帝作為主考官,在考場上親自對考生進行策問的制度,這一制度的推行要求考生要具備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和紮實的知識功底。而考試的內容也多以經義為主,因此,通曉古代經義,明瞭輔佐治國之道,是統治者對考生,也是對將要進入官僚隊伍的人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考生取得優異的成績。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憑藉著好成績躋身狀元,其中較為熟悉的有王維、白居易、郭子儀等,其中,白居易是同年所有考生之中年紀最輕的,因此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可從中看出白居易進士登科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而郭子儀,大家對他的印象大多是著名將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曾以武狀元的身份在最後位至宰相,歷仕四朝,可見其成就之高。因為狀元最後是要進入到朝廷為國家的發展出力並且提出建議的,所以人員的篩選一直是統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要選擇怎樣的人進入到中央朝廷,這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而在眾多選擇的標準中,成績好自然就成為了最首要、最基本的條件。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三、起個好名字在科舉中的重要性

誠然,成績是衡量考生能否成功進入仕途的重要標準,但是歷史的必然性中往往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在有些時候,有一個好名字,也能夠影響考生在考試中是否能成功奪魁。關於這一點,明朝的孫曰恭和刑寬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據《史海鉤沉》載,在明朝永樂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叫做孫曰恭,他人如其名,待人禮貌恭敬、溫和有禮,經過十數年的讀書求學生涯,披荊斬棘,在幾次名落孫山之後,最後終於順利通過了會試。也就是說,他只剩下最後一場殿試,如果殿試透過,那就可以金榜題名,成為狀元了。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在殿試結束後,按照規定,試卷需要送給皇帝過目批改,考官初定孫曰恭為狀元,將他的試卷放在第一張。但是當朝皇帝是明成祖,他這個時候已經年邁。所以兩眼老花,再加上古代人的閱讀習慣是從上至下地,而孫曰恭的名字從上往下,如果不仔細看就會被認成是“暴”字。

於是老眼昏花的明成祖一看這樣的名字就生氣地說“我朝一向以仁政治天下,何來暴政一說!”於是認為孫曰恭不能作狀元。當他翻到下一張試卷時,發現考生的名字叫“邢寬”,而“邢”與“刑”同音,所以老皇帝喜笑顏開,認為治理國家就是應該放寬刑罰。

不可否認的是,孫曰恭和邢寬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但是孫曰恭卻因為一個名字而陰差陽錯失去了名中狀元的機會。從這個故事中就能看出名字在科舉中的重要性了,由於殿試是最後一環,而主考官又是皇帝,所以主觀性相對來說比較強,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四、長得帥也成為名中狀元的重要標準

如果說,名字的好惡是影響能否中狀元的標準,這其中還帶有一定的投機取巧成分在的話,長相問題就是無法避免也無法投機的因素了。有很多人儘管滿腹經綸,但在最後的殿選環節中卻因為長相醜陋而無緣狀元的名號。

明朝的史料曾記載,在明朝開國的第一場科舉考試中,郭衝應為狀元,但是明太祖卻覺得此人無法彰顯出大明朝開國的新氣象,所以為了“壯國威”,改將相貌堂堂的吳伯宗為狀元。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在明朝的弘治年間,豐熙原為殿試第一名,但是因為他跛腳,便選了氣宇軒昂的倫文敘當狀元。

雖然成績的高低是科舉考試中明文規定的重要標準,但是相貌是否端正卻是科舉取士中不成文的規定。可見儘管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官員的選拔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古代狀元修成寶典:學習成績好只是基本,名字要起好,人要長得帥

總結

科舉制度作為我國制度史上的偉大創新,一直以來就有“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稱譽,為官員的選拔提供了較為客觀的標準,也為世界樹立起人才選拔的新機制。而狀元作為這個機制中的最高榮譽,也對激發讀書人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整個社會學習風氣的形成起到過重要作用。

Tags:狀元殿試考生科舉制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