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請不要浪費每一次可以放聲大笑和放聲大哭的機會

由 請別說實話 發表于 遊戲2021-10-14

簡介類似的邏輯:如果在沒人的時候不會笑出聲,而在有人時笑出聲來,這笑聲就有給人看的意思了

雞崽是什麼意思

哭本來該是悲哀的。

《紅樓夢》裡就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什麼的。

但如果真難過了,能哭出來,也不一定是壞事。

明尼蘇達大學的威廉·弗雷以前有個調查說:長期不流淚者,患病機率,高過流淚者一倍。

男性胃潰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數是長期不哭的人。

大概,能偶爾哭出來宣洩一下,對心理與生理都好。

當然,哭過度了,容易睫狀肌收縮,視力模糊;人為了擦眼淚,用力過度,可能讓角膜感染。

但人一直壓抑著不哭,才容易導致精神創傷、憂慮和絕望。

造作的哭和壓抑的不哭,都挺讓人不舒服的。

《天龍八部》裡有極殘忍的一幕:遼國皇太叔鬧事,把耶律洪基的后妃壓到陣前。

數十名軍士撥出長刀,架在眾后妃頸中。年輕的嬪妃登時驚惶哭喊。

耶律洪基大怒,喝道:“將哭喊的女人都射死了!”颼颼聲響,十餘枝羽箭射了出去,哭叫呼喊的妃子紛紛箭而死。

其實嬪妃們做錯了什麼?無非是她們被擒,哭了之後,會影響耶律洪基計程車氣,就被射殺了。耶律洪基自己無能,解決不了皇太叔,只好解決妃子了。

許多人還唸叨“男兒有淚不輕彈”呢,卻很容易忽略後面那句“只是未到傷心處”。

哭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是情緒積累到那塊兒了。並不是讓不哭,事情就能自然解決的。

當然,哭也有強制的,有表演的。

《水滸傳》有個經典的段落。潘金蓮讓大郎喝完了藥,毒死了大郎之後,施耐庵寫道:

“哭有三樣: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

於是潘金蓮就乾號了一會兒。

怎麼說呢?這就是要個氣氛。

古代還有專門的哭喪行業。題外話,古埃及有段時間還性別歧視:哭喪行業只許招女的。

《史記》裡還有一段,竇太后終於和兄弟重逢了,抱住哭。原文就說“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這個助字,就很有靈性了。

耶律洪基射殺妃嬪,是怕哭聲壞了士氣。

潘金蓮乾號,那是為了謀殺武大郎,好去跟西門慶。

竇太后左右跟皇后一起哭,是為了討好皇后。

哭、假哭和不許哭,還是很有講究的,都和利害有關。

笑聲也是。

義大利那位什麼都懂點兒的大學者翁貝託·艾柯說過段話,大概意思是:

樂觀的人才敢每天嚴肅;悲觀的人只能每天大笑度日。

細想來有點意思。

以我們日常經驗而言,大多數人閱讀得下艱深嚴肅的文字時,多半心情不錯、體能充沛。

相反,筋疲力竭、精神萎靡之際,就只想看點俗套、無腦又熟悉的虛構作品了。最好是能讓人哈哈大笑,笑過之後,將那些縈繞不去的悲觀情緒暫時甩開,能姑且睡個好覺。

美劇《老友記》裡,經典角色錢德勒·賓即是如此。因為童年陰影,他性格內向,長期靠嘲諷說笑話來自我防衛。

每次遇到不順,他就靠講笑話來避免爭執。他不敢主動跟女友提出分手,沒法強硬地宣佈退出健身房,不需要動情時巧舌如簧,需要認真時就期期艾艾。

大概,許多喜歡大聲講笑話並大聲笑的人,不一定是性格豪邁。

也可能是:

他們不自覺地希望討好周圍的人,希望周圍和樂融融不用太嚴肅,希望自己可以躲在笑聲裡以避開任何爭執。

有過體驗的人都懂:

我們笑,以及笑出聲來,又不太同些。

人遇到高興的事都會笑,但不一定出聲兒吧?

當我們獨自在家坐著,看一段好笑的電影,大多會勾起嘴角,嗯好。

但會發出標準的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喘不過氣來嗎?那又不一定。

不妨說,默默地笑來自於愉快的心情,大聲而標準的笑,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禮儀。

埃默裡大學的心理學家簡·耶茨認為:笑聲是一種自我防禦,人們依靠笑聲,掩蓋自己不想面對的事。

儒家講慎獨:哪怕在人看不見的地方,也不能作見不得的人的事。

類似的邏輯:如果在沒人的時候不會笑出聲,而在有人時笑出聲來,這笑聲就有給人看的意思了。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自然明白:

當自己獨處時,還會發出笑聲,多少是希望自己能用笑聲,驅趕開那些不愉快的思緒。

用倫敦大學的索菲·斯科特說法:人每次發出笑聲,都是在一個滿是鏡子的大廳裡。

張愛玲的《鴻鸞禧》裡,有一段婚姻關係。一位事業有成極能幹的婁先生,以及他不算能幹的太太。當著人,婁先生習慣讓太太三分。他的心理是:

“她平白地要把一個潑悍的名聲傳揚出去,也自由她;他反正已經犧牲了這許多了,索性好丈夫做到底。”

而婁太太很知道,她丈夫這姿態,是做給外人看的:

“若是旁邊關心的人都死絕了,左鄰右舍空空地單剩下她和她丈夫,她丈夫也不會再理她了”。

但二人也就這麼搭夥過日子了。臨了兒子出嫁時,婁先生當眾說並不好笑的笑話,在場賓客都假笑;婁太太因為沒聽清楚,於是笑得最響。

在這裡,並非真心的笑聲,就帶著淒涼與悲哀了。

眾所周知,社交禮儀中,許多鼓掌聲是虛假的。

進而,當婁先生這類人,已經不滿足於發言獲得讚譽,而用玩笑話來彰顯風采時,大家也要配合笑。

就像竇皇后左右,要配合哭。

《老友記》裡更有一段極妙。錢德勒有位上司,是地道的霸道美國人,喜歡講點沒意思的笑話。錢德勒每次總是誇張尖銳地假笑,來迎合上司。某一次他決定不笑了,老闆臉色立時不快:

“怎麼了?我剛說了個笑話……你沒聽懂?”

所以到後來,笑聲與掌聲一樣,也會受制於威嚴與服從。

當上司決定說個笑話時,順從的人連不笑的餘裕都沒有。

總而言之吧,哭和笑本身,本該是情緒的自然流露。

但在瑣碎的社交和森嚴的等級下,哭和笑,許多時候都無法由衷。

更進一步,假笑假哭,甚至哭聲和笑聲,都會受到嚴格規定。

那對人的精神,才真是大大的摧殘。

Tags:笑聲耶律洪基笑話假笑錢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