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由 清風徐來慢拂柳 發表于 遊戲2021-09-22

簡介它這種轉變的緣由也是物質材料不同而使得印章的實用性所取代的印文形式和使用形式再一次發生變化所致,也決定了隋之後歷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

啟聖節度使之印什麼意思

延續了六七百年的漢印體制在隋唐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封建制度的調整和印章使用的物質材料的改變,使得這一時代成為形成中國印章制度的又一特殊時期。

隋唐官印製度的變化

1、官署印替代官名印

秦漢以來,官印製度中皆有易官改印之制,即官印用通官印,署以官名,解職或者罷官、死亡之後,回繳、銷燬或者殉葬。但是亦有極少數署官府名印。兩晉之後,三臺五省、三府九寺等官制諸號,逐漸成為正名。至後周立國,建立六官之職,則封建官制出現巨大變化。隋文帝開皇九年,更新新制,在後周的基礎上使得官府機構愈加詳備,故易官名印而取代之以官府機構名號,如“廣納府印”、“觀陽縣印”是以府縣為正印之名。官吏卸任則移交下任,不再回繳。傳世的隋朝官印有兩大類,大抵以開皇九年的改製為界。開皇九年之前,官印仍沿襲漢魏遺制,白文,刻官名;開皇九年之後,則文制改變,為朱文,刻官名改為官署名。

官署印的通行,宣佈了漢代以來官名印的告終,開啟了隋朝以下歷代官印的新格,形成了與漢官印製度不同的又一大印質體系。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司公章一直延用。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2、朱文官印的使用

在秦漢印章制度確立之前,戰國古璽中有一類鑄造款朱文官印。但秦的封建集權制度的建立,則奠定了以後近八百年印章統一形式的基礎。官印均為白文,以用於封檢。隨著書寫及傳遞物質材料的改進,特別是東晉之後造紙業的發達,官府文書皆棄封泥而改用紙帛,印的亦有壓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變為體用合一鈐印在紙上的朱文,以便使用起來清晰醒目。因此,早在南齊時,已使用朱文官印,而且在體例上發生了變化。如鈐印在敦煌一些古寫佛經殘卷末及經背之上的朱文印。隋朝再次統一南北,結束南北朝長期的南北對立之後,將這一官印新體作為制度固定了下來,沿襲使用。隋的官印除了皇帝八璽對於國家事務仍“皆封泥”外,其他官印已經捨去封泥而代之以印色。

朱文官印的使用使漢代以來印章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它這種轉變的緣由也是物質材料不同而使得印章的實用性所取代的印文形式和使用形式再一次發生變化所致,也決定了隋之後歷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

我們看一下南齊時的一方朱文官印。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3、隋唐後的朱文印體制度

通關印,隋以前皆以方寸為定製。至隋唐則增大到二寸,體積厚重。隋唐官印尺寸不見本史。據《宋史·輿服志》記載:“唐制,諸司皆用銅印,宋因之。諸王及中書門下印,方二寸一分,樞密宣徽三司尚書省諸司印,方二寸。節度使印,方一寸九,餘印並方一寸八分。”宋代沿襲了唐代印製,故唐制由此而知;而唐代沿用隋代印製,所以可以從中瞭解隋官印改制後的情況。

根據王獻堂先生考證,傳世隋印中有“清莞令印”和“費縣令印”,為開皇初念之制,體如漢魏舊制,雖有增大,但因隋尺漸大之故。而之前給出的“廣納府印”、“觀陽縣印”則已經署以官府之名,印面近約二寸,背款署在開皇十六年。因此,印章尺寸的變化,定與開皇九年的改制有關。由於新制規定官用一印,開啟了官府職員襲用一印之制。而印章印章用來賜官,為官署重器,漢制方寸之印略微輕微,且印小易失,移交亦不莊重,故變增尺寸,以示尊崇。同時,印色代替封泥,使得朱文大印愈加昭顯。

《隋書·禮儀志》曾記載北齊有“督攝萬機”木印,長一尺二寸,廣寸五分,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可謂官印之巨者。經隋改制後對這一制度的肯定,奠定以後歷代官印的模式。

由於印體增大及官用一印,自隋起,廢棄了先秦以來的佩印製度,改而佩符。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4、神璽與寶

自秦以來,天子皆用六璽,至隋唐增為八璽。《隋書·禮儀志》:“皇帝八璽,有神璽,有傳國璽,皆寶而不用。”《新唐書·車服志》載:“天子有傳國璽及八璽,皆天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

唐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武后惡“璽”音同死,遂將“璽”字改為“寶”字。《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至武后改諸璽為寶,中宗繼位,復為璽。開元六年,復為寶。”又《唐律疏義》卷二十五載:“寶者,印也;印又信也,以其供御,故不與印同名。”自此以後直到清代,統治者一直沿用其制而璽寶並用,開出了官印的又一體制。

5、記與朱記

記,猶言印,如鈐記,它是唐代新出現的印章制度。最早記載見於《宋史·輿服志》。其曰:“監、監司、州縣長官曰印,僚屬曰記。又下無記者,止今本道給以大朱記,文大方寸。”又《文獻通考·王禮考》稱:“宋因唐制,諸司皆用銅印……又有朱記以給京城及外處職司及諸君校等。其制長一寸七分,廣一寸六分。”由此可見唐代記與朱記的制度區別。

記與朱記的產生處於漢印體系的崩潰與九疊文制的完成之間,因此能於方寸間進行文字的自由排列而不受任何規矩的束縛。雖然有的篆法略顯九疊文的端倪,但仍自由隨意,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唐印又承領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並不像清人所說的“日流於偽謬”。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隋唐官印製度篆刻講堂六十二

從這兩方唐朱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隸書在其時印文中的運用。

6、九疊文的初創

官印至唐,由於使用形式和材料的變化,印面逐漸變大,印章的文字愈加排滿。由於印文的由陰變陽,筆畫在印面增大的情況下,必然顯得空白過多而使官印失去它應有的規範與莊嚴。因此,一方面加粗印文筆畫,另一方面則使印文筆畫的線條增加摺疊數以填滿印面,於是,篆法上開始出現了屈曲盤迴的疊合。這種篆法的筆畫在隋代和唐初尚不明顯,但是印文筆畫已經區別於小篆而略呈屈曲之狀。因印文的排列仍較為隨意,而且尚未在篆法的完善和印章的製作上達到改制後的規整,故只在個別的筆畫及整體趨勢上出現疊合。這種疊合的筆順多以豎勢或弧式為主。稍後,印文則越來越方,愈來愈滿,比劃的摺疊也愈來愈多,但摺疊數仍隨比劃多少不等,後人稱為九疊,是因為古人以九為數之終的緣故,言其多也。到了後期的“梨州州學朱記”、“奉使之印”等,已經基本完成了九疊文的初創。此時的印章文字均作縱橫兩個方向的屈曲摺疊,緊湊茂密,勻稱平滿。

元代吾丘衍《學古編》稱:“凡屈曲盤迴,唐篆始於此。”明代徐堅亦說:“唐以來始有朱文,便多蟠曲,非復自然矣。”其實漢代的鳥蟲書中,已有將筆畫摺疊填滿之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之前鳥蟲書印的介紹,其中講筆畫更加抽象化的雲篆比較的明顯。清代陳灃說九疊文“實出於繆篆屈曲填滿之法,但更甚耳。”

從傳世的唐官印看,九疊文屬於初創,多數官印雖有摺疊或呈摺疊的趨勢,然而其篆法仍較為古拙,別有意趣,較之宋代完善之後刻板的九疊文尚存天趣。唐以後至清的1300年間,九疊文成為法定的官印文字,不斷完善規定下來。與蟲鳥書在貴族中的運用有些類似。

Tags:官印朱文印章九疊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