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周平王東遷考

由 玄鳥商 發表于 遊戲2021-09-18

簡介二、《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洛邑、成周”與《史記》記載的“洛邑、成周”不是同一個地方如果《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平王東遷雒邑”是正確的,那麼周平王當時東遷目的地就是中國的河南洛陽

京師分開都可指國都嗎

作者:大禹崑崙

日期:2020年8月20日

關於周平王東遷之地,古文獻記載比較混亂,《史記》說平王去了“雒邑”,

周平王東遷考

而《竹書紀年》則說平王去了“洛邑,成周”,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古籍《系年》也說“平王三年東遷,止於成周”。

周平王東遷考

平王東遷,不同的古籍給出了不同的目的地:“雒邑、洛邑、成周”。三個目的地到底哪個是正確的?為了搞清楚這個核心問題,先把圍繞這個核心的幾個外圍問題搞清楚:

一、《史記》記載的“雒邑”與“洛邑”明確是兩個地方。

洛邑與雒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地方,直到今天,中國史學界對此的認知依然混亂,大多仍認為洛邑就是雒邑,洛與雒不分,是可以相互混用的。那麼洛邑與雒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呢?

這牽扯到中國古地址命名的原則問題。之前我破解了中國夏商周三朝時期“以形命名”的規律,即所有三朝的古中國地名皆是以其地形相似於其名字的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而命名的。“雒邑、洛邑”也不例外。

雒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周平王東遷考

對比中國河南洛陽及周邊地區地形。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顯然“雒邑”是指一塊地形像“雒”字象形圖形的地區的邊沿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現在中國洛陽所在地。

周平王東遷考

而“洛邑”之前我早已破解,“洛”指埃及的青尼羅河源頭地區地形,“洛邑”指古埃及尼羅河上游青尼羅河附近麥羅埃地區。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麥羅埃地區金字塔群遺址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雒與洛是不同形的兩個象形字,其象形圖形所代表的地區自然不相同。

“雒邑”與“洛邑”,一個在中國洛陽,一個在古埃及青尼羅河流域麥羅埃地區。

二、《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洛邑、成周”與《史記》記載的“洛邑、成周”不是同一個地方

如果《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平王東遷雒邑”是正確的,那麼周平王當時東遷目的地就是中國的河南洛陽。

但《竹書紀年》與《系年》均記載平王東遷地是“洛邑”、“成周”。前面已明確“洛邑”與“雒邑”是兩個不同地方,這樣就出現了《史記》與《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矛盾。

問題出在哪兒呢?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苦苦思考,終於發現了端倪,原來是在“時間性名稱”上出了問題!“時間性名稱”指隨著時間的變化同一地方會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解放前北京叫“北平”,解放後則稱“北京”,諸如此類。古籍記載的歷史事件往往都非常簡練,寥寥數語,一般沒有輔助說明,像《竹書紀年》與《系年》只講了平王東遷“洛邑、成周”的結論,並沒有給出“洛邑、成周”的具體詳細說明,這個“洛邑、成周”到底與《史記》記載的“洛邑、成周”是否是同一個地方,《竹書紀年》、《系年》並沒有說明。如果只看結論很容易就出現誤判,認為與《史記》的記載有矛盾。

經過我的進一步考證,發現《史記》中的“洛邑、成周”與《竹書紀年》、《系年》的“洛邑、成周”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地方。

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平王東遷的方向“東”字。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以《史記》、《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為依據畫的平王東遷事件示意圖: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第一張圖是平王從“少鄂、洛邑”被晉文侯“逆”往“京師”的路線圖。

第二張圖是平王在諸侯重兵護佑下遷往東土中國雒邑洛陽的路線圖。

第一張圖平王遷徙路線是準確的,證據確鑿無可爭議。

第二張圖則出現了爭議,《史記》記載是“東遷雒邑”,《竹書紀年》記載則是”東徙洛邑”。

從前面圖1上看,“洛邑”幾乎位於“京師宗周”的正南方。在“平王逃申,又從少鄂逆往京師”等記述中,《史記》、《竹書紀年》、《系年》這三部古籍均沒有提及方向,獨獨特別強調“東遷洛邑”實在說不通。而且即使發生遷徙也應該強調“南遷”才對。從“京師宗周”東遷“洛邑”的說法太勉強,因此在方向上判斷,正東方的“雒邑”才是正確的遷移方向。

那麼這也說明《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平王東遷洛邑、成周”就是指洛陽地區。而不是指古埃及麥羅埃地區。

《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平王東遷洛邑、成周”與《史記》記載的“洛邑、成周”不是同一個地方。

三、古埃及歷史資料佐證了“平王東遷”是正確的。

“平王東遷”的歷史事件所處的時間與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末期同期,透過查詢這段古埃及歷史,發現瞭如下事件:

周平王東遷考

在公元前655年亞述帝國阿述爾巴尼拔帥軍攻擊了古埃及,並搗毀了底比斯城。

而公元前655年正是平王東遷雒邑的時間段。

夏商周三朝斷代工程年表: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0年—前720年 在位51 年 周桓王 姬林 前719年—前697年 在位23 年 周莊王 姬佗 前696年—前682年 在位15年 周釐王 姬胡齊 前681年—前677年 在位5 年 周惠王 姬閬 前676年—前652年 在位25 年 周襄王 姬鄭 前651年—前619年 在位33 年

亞述帝國正是《史記》中記載的“犬戎”。

既然古埃及從北方到南方,連重要都城底比斯最後都被搗毀,說明平王那時“犬戎”的威脅很大,逼迫平王東遷中國洛陽是十分可信且符合邏輯的。

四、《竹書紀年》、《系年》為什麼把“雒邑”記為“洛邑、成周”

根據上面的分析,《竹書紀年》與《系年》記載的平王東遷地“洛邑、成周”就是雒邑。為什麼會是這樣?

《竹書紀年》、《系年》成書時間。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於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亦稱《汲冢紀年》、《古文紀年》(秦以前文字),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而且,《竹書紀年》與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類。 《竹書紀年》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 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古本”為輯佚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 年,無規整的體例。“今本”紀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較為完整的體例。 《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系年》是2008年7月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它本無篇題,暫定名為“系年”。簡長44。6-45釐米,共138支。簡背有排序編號,但有一處重號,以致只有137號。竹簡儲存基本良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全篇分為23章,每章自為 起訖。文字通為墨筆書寫的楚文字。內容多與歷史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有 《尚書》及同《尚書》類似的文獻,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比之 《春秋》經傳、 《史記》有許多新的內涵。這種史書體裁及一些文句,很像 《竹書紀年》。

前面說過《史記》中“雒邑”與“洛邑”是兩個不同地方。

但《竹書紀年》把平王東徙“雒邑”記成了“洛邑”。這個原因是什麼?

前面示意圖1“洛邑”在“京師宗周”的幾乎正南方,說“京師”東遷“洛邑”可以肯定是錯誤的,應該是南遷才對。可《竹書紀年》寫的很明白,就是東遷。而且《系年》也是這麼寫的“東遷,止於成周”。如果是一本書寫錯了還有可能,但兩部史籍異口同聲表明東遷了洛邑、成周,兩本古籍都記錯了的可能性比較低。

《竹書紀年》與《系年》的成書時間都在春秋戰國期間。而且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國內很多地點的名稱都與山海經裡記載的古名稱相同,包括“洛邑、成周、洛水、伊水、瀍水、澗水”等地址,這些名稱很有可能是平王東遷中國後命名的,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麼就可以解釋《竹書紀年》與《系年》為什麼把雒邑稱為“洛邑、成周”了,因為那時這些地址的確已經被重新命名了上述這些新名字。就如前面所說的“時間性名稱”。

下面是平王東遷中國整個過程的示意圖:

平王在幽王五年南逃於申國,

周平王東遷考

平王在宗周京師立三年後東遷中國雒邑。

周平王東遷考

五、《系年》“王亡九年”到底說的是哪年?

周平王東遷考

《系年》記載“幽王死後邦君、諸正立餘臣於虢”,二十一年後晉文侯殺攜惠王於虢。

重點來了:“周亡王九年,諸侯、邦君開始不來朝拜周,晉文侯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之後開始東徙,止於成周。”

假如上述這段中“周亡王”指的是“周幽王亡”,那麼周平王東遷時間是周幽王死後九年加三年等於第十二年。

如果“周亡王”指的是“周攜惠王亡”,那麼周平王東遷時間是周幽王死後第二十一加九,再加上三年,也就是周幽王死後第三十三年。

這兩個時間哪個正確呢?

在這個事件當中有一個關鍵的參與人物,就是晉文侯。

周平王東遷考

由於晉文侯自始至終都參與主導了平王東遷事宜,所以晉文侯的紀年是準確可信的。

晉文侯在周幽王亡後第二十五年卒。按這個時間計算,那麼前述“周亡王九年”指的則是周幽王。因為如果“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周攜王,那“21+9+3=33”年,這就在晉文侯死後8年了,這與《史記》記載的晉文侯護送周平王東遷相矛盾了,所以“周亡王九年”指的就是周幽王。

至此,可以明確《史記》記載周平王東遷的具體時間是周幽王死後第十二年。

最後,把周平王在這十二年中及之前都經歷的事羅列如下: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

周平王東遷考

(a)周幽王5年,宜臼逃往申投奔自家老丈人申侯。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竹書紀年》

“皇父做都於向”。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也就是說平王所去的“申”之“向都”就是“洛邑”所在地。

(b)周幽王第十一年,犬戎、申、繒進攻周,殺死周幽王。

(c)周幽王死後第九年,也就是周幽王第二十年,周平王立。

周平王東遷考

晉文侯“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也就是在周幽王死後第九年,諸侯都不來朝拜的情況下,晉文侯迎接平王於京師宗周為王。這裡“逆”字當迎接講。

《系年》中所指“少鄂”、“京師”,又是哪裡呢?

少鄂,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這個“少鄂”指的仍然是“洛邑”。

“京師”

京師很明確就是指西周國都宗周、鎬京。

周平王東遷考

也就是說晉文侯將平王從“少鄂、洛邑”逆往了“京師、鎬京、宗周”,並且在那裡待了三年。

至此,平王東遷的路線逐漸清晰了起來,如下圖: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在周幽王五年從宗周跑出來向南投奔其岳父申侯於洛邑。之後在第十一年申侯聯合犬戎殺死幽王,在周幽王死後九年晉文侯將周文王從洛邑迎到“京師、鎬京”,立為天子。三年後也就是周幽王二十三年,犬戎再次威脅進攻宗周,為了躲避犬戎的攻擊,由晉文侯、秦襄公等派兵護送向東到東土中國的河南雒邑。如果上述推斷內容是正確的,就與各古文獻記載的相吻合了。

六、“雒邑成周”

周平王東遷考

成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周平王東遷考

對比一下洛陽地區地形,

周平王東遷考

很明顯洛陽地區地形非常像“成”字金文,以“成”字而論,洛陽地區確為“成周”所在地,這絕不是巧合。很有可能是周平王他們精心選擇的這麼個地方,並命名此地也為“成周”。因地形相像“成”字金文圖形而成名,這與古埃及的“成周”因成王而稱“成周”截然不同。

從《系年》成書目的看,其明顯是為記述平王東遷而作。平王把古埃及地名直接複製到中國,其後出現的古籍就按新命名來稱呼此地,故而有了新“洛邑、成周”說。

如果是這樣,之前提到的各古文獻記載“洛邑與雒邑”矛盾的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同樣,《竹書紀年》中記載的“洛邑,成周”也是如此,都是指中國河南洛陽地區。

周平王東遷考

七、為什麼叫“東徙”?

從已破解的“洛邑、宗周、雒邑”三地位置看,“洛邑”與“宗周”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洛邑”基本在“宗周”的正南方,

周平王東遷考

而“雒邑”才是“京師”的正東方。

周平王東遷考

幾大古籍異口同聲都明確說“平王東遷(徙)”,而不是南徙,從方向上看平王的確是從古埃及來到了中國。

八、平王東徙的佐證

1.“政由方伯”

周平王東遷考

“政由方伯”,說明周平王當時確實離開了古埃及,主人不在就由手下眾“方伯”治理。

2.“重兵護送”

周平王東遷考

從京師宗周到洛邑成周,一路上都是周的天下,根本就是不著派重兵護送,只晉侯一家派兵護送即可,之所以要四大諸侯齊派兵護送,就是因為從古埃及到東土中國路途遙遠,中間要經過東夷、鄭等國家,必須派重兵護送才安全,正因為如此,平王東遷才成為了眾多史籍記載的重大事件。

3.平王的古埃及王名

平王已被我破解為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末代法老魯達蒙

周平王東遷考

在魯達蒙的王名圖案中就有“雒邑”的圖案。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周平王東遷考


(二維碼自動識別)

周平王東遷考

5.“避犬戎”

根據古埃及歷史資料記載,當時“亞述”進攻了孟菲斯、底比斯等地,“亞述”即為犬戎,當時平王為了躲避犬戎的進攻,最好的地方當然是遠在東土的中國,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都是最好的選擇。

周平王東遷考

綜述,雖然《史記》“周平王東遷雒邑”與《竹書紀年》、《系年》的東徙”洛邑、成周”表面上存在矛盾,透過還原平王東遷的整個過程,最終發現《史記》與《竹書紀年》、《系年》記載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地方,並沒有矛盾。由此也揭示了國內一些名稱複製了《山海經》中的古埃及地名的秘密。

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作者:大禹崑崙

編輯於 2020-10-04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Tags:洛邑成周竹書紀年系年王東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