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海市蜃樓,古稱海市,又稱海市,古稱蜃氣、蜃景、蜃樓,是真的嗎?

由 魯北火車迷 發表于 遊戲2021-07-31

簡介上現海市顯示在空中,為兩次或兩次以上反射成像,是由空氣層溫度下低上高、密度下大上小造成的,多反映遠方景物的正影像( 有時也同時出現倒影像),一般發生於海面

海市蜃經常出現在哪裡

蓬萊海市蜃樓的成因

海市蜃樓,又稱海市,古稱蜃氣、蜃景、蜃樓。首見於《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像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戰國時,海市不為人們所理解,被方士們指為神山。漢代開始,人們以為是海中大蛤蜊(蜃)吐出的雲氣所致。晉人伏琛在《三齊略記》中也說:“海上蜃氣, 時結樓臺,名海市。”直到宋代, 沈括才在《夢溪筆談·異事》中對登州海市的成因提出了置疑:“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 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到了明代, 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才對海市作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惟登州海市,世傳道之, 疑以為蜃氣所致……觀此所謂樓臺,所謂海市,大抵山川之氣掩映日光而成。”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海市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1990年版《漢語大辭典》對它的解釋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或全反射時, 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種奇異景象……。”由於空氣層動盪不定, 致使顯現的景物時大時小,時斷時連,忽隱忽現,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給人一種神秘感。

我們知道,空氣在不同的溫態中分別呈不同密度:溫度高則空氣密度小,溫度低則空氣密度大。光線透過這些因不同溫度而造成不同密度的空氣時會發生不同角度的折射。 在自然狀態下,由於日光、風力、地貌、地表物體質地(吸熱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響,野外空氣水平各層面常存在不同的溫態和不同的密度態,光線透過這些空氣層時也會發生折射或反射現象,只是人們不易察覺而已。 有時我們在長直的瀝青道路上行走,遠方路面上可以看到一條(或多條)色度不斷變化的水平光帶,這就是一種類似於“海市”的光學現象。海市因顯示時相對於地平線(海平面)所處的位置不同,大體可分為上現海市和下現海市兩種。上現海市顯示在空中,為兩次或兩次以上反射成像,是由空氣層溫度下低上高、密度下大上小造成的,多反映遠方景物的正影像( 有時也同時出現倒影像),一般發生於海面。下現海市則相反,它顯示於地平線或海平面, 為一次性反射成像,是由空氣層溫度上低下高、密度上大下小造成的,多反映遠方景物的倒影像或變形,一般發生於沙漠地區。這兩種海市由於成因和反射的景物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上現海市景像內容豐富,變化多端,維持時間短;下現海市則景像內容單一,變化少,持續時間較長。蓬萊海市即屬上現海市,比之龍口、長島、榮成、青島、泉州、杭州等國內曾有過海市報道的地區,不僅出現的頻率高,而且景像內容明顯豐富,極具觀賞價值,古往今來,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蓬萊海市之所以有這些與眾不同之處,是由蓬萊沿海獨特的地理、氣候和水文條件決定的。我們知道,海市賴以生成的關鍵,是在海面形成相對穩定、規整、呈水平狀態分佈的空氣密度層面,而且在單位垂直距離內溫差較大。只有地理、氣候和水文條件中某種特定的狀態同時具備,才能促使海市現象的生成。

蓬萊海市多發生於春夏之交。其地理條件:地處渤海海峽南岬,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晉津沿海隔海相望,長山列島橫臥海峽之間,從而為海市的出現提供了遠、中、近各種距離的型別多樣的反射景物。氣候條件:蓬萊春夏之交,正是受西伯利亞寒冷氣流影響已弱而太平洋暖溼氣流影響未至的間隙時期,風雨日少,光照充足,海面空氣層相對穩定,加之海面日光的反射作用,氣溫迅速回升。這樣的氣候狀況有利於在海面形成比較穩定、規整的氣溫水平分佈層面。水文條件:渤海是我國第一大內海,而渤海海峽是其與黃海及外海聯結的咽喉。這一地區沿海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每半個月形成一個潮時週期,望、朔日前後一二日為大潮汐,潮差可達169釐米。春夏之交,每值大潮汐, 海峽中湧動的海流將底層海水連同低溫帶出水面,使海水錶面溫度大大低於海面空氣溫度,這就形成了海面空氣由下而上溫度陡升、密度陡降的逆溫現象。在蓬萊海市賴以出現的上述三個條件中,地理條件和水文條件是常備的,而氣候條件則不常見。但有時在夏季或夏秋之交仍能形成適宜海市出現的天氣狀況。這給人“海市不常見,不可捉摸”的印象。

縱觀近年來蓬萊海市記錄,蓬萊海市出現時一般同時伴有以下特徵:氣溫適中;大潮汐;晴或少雲,北風一二級,海面能見度高。(蓬萊閣志)

蓬萊海市蜃樓的成因

Tags:海市蓬萊空氣層海面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