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由 大河網 發表于 遊戲2021-07-04

簡介◆河南博物院靈感元素:登封元代觀星臺、黃河、四神圖、“天圓地方”理念等△觀星臺與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在鄭州,將古老中原文化融入現代地標建築的最初探索,重要標誌是1998年落成開放的河南博物院,這組建築群是國內博物館建築中的經典之作

金玉臺是什麼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叢博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鄭州美術館新館、鄭州大劇院等大型文化地標先後落成開放。獨特的建築造型,均與鄭州的歷史文化元素相呼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梳理發現,近些年來,鄭州不斷湧現的地標建築,幾乎無一例外地與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勾連,其中運用元素最多的,便是黃河與鼎。

來,今天咱們就一起探究下為啥這些地標長這樣,從中感受古代文化和現代節奏交融的氣息。

◆河南博物院

靈感元素:登封元代觀星臺、黃河、四神圖、“天圓地方”理念等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觀星臺與河南博物院主展館

在鄭州,將古老中原文化融入現代地標建築的最初探索,重要標誌是1998年落成開放的河南博物院,這組建築群是國內博物館建築中的經典之作。

主展館主體建築以登封元代古觀星臺為原型,藝術演繹成了“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為方鬥形,上揚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寓意中原為華夏之源,融匯四方。

設計者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齊康教授在《中原之氣》一文中介紹,主體建築蘊含了中國古文化中地處“天中地心”和“天圓地方”的概念,也有“會宇宙之氣,聚天地之靈”的內涵。冠部四周分別鑲嵌四神圖案,表示古天文學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天象星座。

外部牆面為土黃褐色,取中原“黃土”“黃河” 孕育了華夏文明之意,主館正面從上至下的透明窗與自上而下的透明採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

◆鄭州博物館老館

靈感元素:商鼎、“天圓地方”理念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1999年底建成的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主展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的原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鄭州出土的商鼎中,以碩大的杜嶺方鼎最為著名。

這裡補充說一下。鼎的造型不僅出現在樓宇建築,也在鄭州的橋樑中有所應用。鄭東新區龍湖內環跨北引水渠橋,就設計採用“鼎”的形態,優美大氣,雄偉壯觀。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龍湖內環跨北引水渠橋採用鼎造型

橋樑主塔高104米,透過橫樑及塔柱間拉桿連線組成“鼎”形結構,寓意“鼎盛中原”。

◆河南藝術中心

靈感元素:陶壎、排簫、賈湖骨笛、黃河等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河南藝術中心與陶壎

2007年底完工的河南藝術中心,同樣是古代中原文化與現代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

大劇院、音樂廳、小劇場、美術館、文化館分別位於五個橢圓體中,其造型並非來源於“金蛋”,而是由河南出土的6500年前古代樂器陶壎造型演變而來。

藝術牆象似黃河波濤翻卷的浪花,仿如母親河黃河,穿越並見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又如河南出土的2500年前古代管樂器排簫。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排簫、骨笛與河南藝術中心對應部分

中間晶瑩剔透的裝飾柱,是設計師根據河南出土的8700年前中華第一笛賈湖骨笛而做。

整個建築群體均取之於古代樂器的抽象造型,與藝術中心的功能相匹配。

古樂造型在鄭州建築中的應用,還有一個例項是位於鄭州中牟賈魯河上的一座“箜篌”大橋。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箜篌大橋與鳳首箜篌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而中牟有一座箜篌城遺址,相傳“昔師延在此造箜篌,以悅靈工”。

◆大玉米(千璽廣場)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大玉米與嵩嶽寺塔

如意湖畔的綠地中心·千璽廣場,2011年落成,在夜晚亮燈後像極了金黃玉米穗,很快被市民親切稱為“大玉米”。

這座280米高塔狀建築,設計靈感並非真的是玉米,而是鄭州登封的嵩嶽寺塔。嵩嶽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位於嵩山南麓玉柱峰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主樓曲線與嵩嶽寺塔吻合,建築平面佈局與古塔平面神似,同時亦融入了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好寓意,體現出鄭東新區的活力與精神。

據說,上海的地標建築金茂大廈靈感同樣來自於嵩嶽寺塔。

◆中原福塔

靈感元素:鼎、編鐃、梅花等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總高度388米的中原福塔,於2009年10月完工,從高空俯瞰,猶如盛開的梅花綻放在中原大地。

中原福塔塔座形狀酷似鼎,寓意為鼎立中原。塔身為古代的樂器組合“編鐃齊鳴”,寓意著中原福塔的通訊傳播功能。

從上空俯瞰電視塔像一朵五瓣梅花,臘梅是河南的省花,五瓣臘梅諧“五福(幅)”之意,寓意為梅開五福,花開中原。許昌鄢陵是中國臘梅文化之鄉。

從地面仰視,電視塔像一尊豎立旋轉向上、自然騰躍、飄逸飛舞的凝固禮花。

◆綠地雙子塔

靈感元素猜想:漢闕、玉琮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綠地中心雙子塔與20世紀初的太室闕

走出鄭州東站高鐵站,站在西廣場的遊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對高聳的雙子塔。2016年11月竣工的雙塔,構成大門的意象,280多米的高度也是鄭州城市天際線上的重要地標。

整體造型交錯參差的結構,輕巧精緻而又動感十足,柔和的圓弧風車狀外形與層疊的建築元素使整個建築外觀高貴優雅、清零通透。

不過,建築的設計靈感沒有明確說法。雙塔狀的大門意象,倒是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一種標誌性的禮制建築“闕”。鄭州登封的漢代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整個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像玉琮嗎?

與此同時,單座建築造型又與玉琮很像。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當然,這純屬基於個人觀感的猜想。

◆鄭州美術館新館

靈感元素:鞏義石窟寺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鞏義石窟與鄭州美術館新館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建築審美,逐漸從具象到抽象過渡,從繁複迴歸簡約。

剛開放不久的鄭州美術館新館,迅速成為鄭州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整體建築造型,幾何線條明朗。如果沒有劇透,你或許對建築靈感難以有明確的判斷,但正如繪畫作品一樣,每個觀眾都可以有自己的觀感。

設計思路立足中原藝術共有的形態要素,選取中華藝術的“最大公約數”——“鬥”形作為建築母體,連線鄭州的歷史與現在。從鞏義石窟中抽象出圖底關係並引數化演繹成建築表皮肌理,採用陰刻的手法注入地域性元素,虛實相間,若隱若現。

中國的石窟藝術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始鑿於北魏的鞏義石窟寺是重要的石窟之一,其中的《帝后禮佛圖》目前是國內孤品,第三窟的一對飛天體態輕盈,呈現凌空神遊的動感,被譽為中國甚至世界上“最美的飛天”。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鞏義石窟寺飛天

◆鄭州大劇院

靈感元素:黃河、帆船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鄭州大劇院與鄭州1940年代黃河帆船

在對外介紹鄭州的時候,其中的一山一河必不可少。一山就是中嶽嵩山,一河便是母親河黃河。

鄭州大劇院建築外觀以“黃河帆影,藝術之舟”為設計理念,整個建築體量由六片迎風展開的鉅艦船帆圍合而成,以氣貫長虹之勢坐落於平臺之上。

室內設計以“黃河匯聚,九曲華章”為主題,流動的空間串聯起主次門廳與各個劇場觀眾廳,為觀眾營造了動態的空間感受。

◆鄭州博物館新館

靈感來源:黃帝冕冠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同樣位於中央文化區的鄭州博物館新館,秉承“中華之中、黃帝之冠”的設計理念,以弘揚中原黃帝文化為切入點,將象徵黃帝文明的冕冠作為設計原型。

鄭州新鄭是黃帝故里,每年“三月三,拜軒轅”已成為鄭州重要的文化活動。冕冠是古代中國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相傳冕冠就起源於黃帝。

同時博物館主體還有聚寶盆的形象寓意,優美的弧度顯得整個建築飽滿圓潤,有力彰顯了中華大地文明燦爛的光輝歷史。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鄭州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3處89項,總量居河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

靈感來源:金玉共振、考古地層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位於商城牆旁邊的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建築主題是“金玉共振”。

建築外層傾斜的牆面,用粗糲的石材,和層接的表面變化,隱喻著考古地層的層層疊疊,做出厚重的肌理和質感,同時也象徵著文物表面那些粗糲的外殼。

向上,隨著外殼的剝落,露出了由展廳等構成的巨大建築,溫暖的米色洞石溫潤細膩,用建築語言表達了將層層厚重的表象剝落後顯示出“玉”,這“玉”由玻璃幕牆組成。

按照設計,站在館內,透過玻璃幕牆就能遠眺百米外的商城遺址,實現古今對話,昭示了鄭州作為歷史古都璀璨的過去和輝煌的未來。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

靈感來源:河洛交匯

鄭州地標建築,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

位於鄭東新區白沙的河南省科技館新館,儘管外觀是滿滿的“科技範”,但設計靈感來源於河洛文化意象。

建築形態宛如黃河與洛河自然交匯形成的天然造型。三個方向的延展走勢,既濃縮代表了中原不同的歷史變遷,又恰如發動機螺旋槳和飛鳥展翼,寓意河南騰飛、中原崛起。

黃河與洛河在鄭州鞏義匯流,相傳這裡是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周邊有河洛古國、石窟寺、杜甫故里、康百萬莊園等文化遺產。先民從觀察大地中獲得啟迪,在仰望星空裡憧憬未來,數千年之後,河洛文化滋養下的中原人,仍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你還知道鄭州有哪些有故事的現代建築?

Tags:鄭州建築靈感中原箜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