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由 彼此俊凱趣聊 發表于 遊戲2021-07-03

簡介貳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其締造者們從羅馬到君士坦丁堡,其間隔著1376公里的距離,早在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於此前10個世紀,這兒是古希臘人建立的一座名為拜占庭的小城鎮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什麼建築風格

從地理位置上看,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入愛琴海的咽喉,也是東方小亞細亞、阿拉伯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個跳板;其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清真寺),則是兩種文化交織下的一顆明珠,也更像是鑲嵌在歐、亞大地之間兩片不同文明編織出衣飾中的一枚紐扣。

自打出生開始,她就不是一個順產的嬰兒——經歷過兩次毀滅、數次坍塌和被洗劫,儘管命運多舛,卻難掩其光輝。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插圖:艾瓦佐夫斯基(俄羅斯)君士坦丁堡 區域性 1856年

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透過決議,由總統宣佈此前作為博物館的伊斯坦布林聖索菲亞大教堂,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開放,並將其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從神廟到教堂、從博物館再到清真寺——這座擁有1500年曆史的建築物每一次發生功能性角色轉變,都會引發世人的高度關注,其原因在於這座建築所擁有的雙重宗教、文化、政治與歷史的背景。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士,都將其視作一種多元文化的象徵與圖騰。而且,在回顧整個中世紀所留下的藝術遺產時,她本身更是一件難以被忽視的建築傑作。

壹 拜占庭何來?

先來從歷史與地理的經緯度對這座建築誕生的背景作一番瞭解。

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和“西羅”前一個半世紀,君士坦丁一世(306年—337年在位)登上了帝國的權力之巔,這位皇帝不僅於313年頒佈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並且當他於337年去世前接受了洗禮,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基督徒皇帝。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拉斐爾及其弟子 《君士坦丁受洗》區域性 1520年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拉斐爾及其弟子 君士坦丁受洗細部 1520年

在他的統治時期,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公元330年將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但這並沒有阻止羅馬帝國分裂的腳步,此後公元395年狄奧多西皇帝駕崩之後,帝國的版圖被劃分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的依然以羅馬城為都城,而東羅馬則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由此開始了所謂的“拜占庭”帝國時期。

“拜占庭”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封建君主制政權,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才宣告滅亡。

當這個跨越千年的王朝走向盡頭之際,其西部的義大利已經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大幕。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20——1492年)的義大利畫家,在1455年完成了這幅傑出的溼壁畫——《君士坦丁之夢》。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弗朗西斯卡 《君士坦丁之夢》1455年

作為文藝復興早期那些勇於探索的傑出畫家中的一員,弗朗西斯卡這幅溼壁畫採用了一套全新的透視、光線以及空間處理技術,讓整幅畫面具有神秘感,同時也有讓人信服的敘事細節。

他利用光線與陰影,營造了一種富有景深變換的舞臺式的效果,手執武器的護衛站立在帳篷兩側的陰影中,觀眾的視線自然地被引導於畫中央的兩位主角——睡夢中的或“夢遊”狀態中的君士坦丁一世。

儘管弗朗西斯卡採用了全新的技法為我們呈現出這幕幻景,但卻敘述了一個老故事,故事與剛剛覆亡兩年的“拜占庭”帝國一樣古老:

在同敵軍交戰的前夜,君士坦丁夢見一位天使飛臨他的軍帳,展示了代表基督的十字架。此前的羅馬軍旗中的圖騰採用的是鷹的圖案,這來自古羅馬的傳統,獲得啟示的君士坦丁在夢醒之後,讓士兵將軍旗以及盾牌上的鷹換作了十字架,並且贏得了勝利,不久後他便頒佈了米蘭赦令。

君士坦丁一世所贏得的這場戰役名叫“米爾維安大橋之戰”,發生於公元312年的臺伯河上。他集結軍隊進攻由自封“奧古斯都”的馬克森提烏斯所守衛的羅馬城,雙方都投入了10萬人參與戰鬥,最終在通向羅馬城的米爾維安大橋上給予後者以重創。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拉斐爾及其弟子 《米爾維安大橋之戰》1520年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拉斐爾及其弟子《米爾維安大橋之戰》區域性

比弗朗西斯卡晚一個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大師——拉斐爾也參與創作過類似的系列題材。在他於1520年英年早逝後,他的弟子繼續完成了這一系列畫作。

這些畫作如今儲存在梵蒂岡博物館的拉斐爾廳(Raphael Rooms)內,其中這幅《米爾維安大橋之戰》(The Battleof the Milvian Bridge)便展示了上述戰鬥的場面。

在同一大廳中,同樣由拉斐爾的弟子們最終完成的這幅《十字架的幻覺》(The Vision of the Cross),從另外一種風格敘述了君士坦丁於夢中受到啟示的故事。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拉斐爾及其弟子 《十字架的幻覺》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十字架的幻覺》細部

在準備戰鬥之前,天空中飛來了幾位護著十字架的天使,右邊飛舞著一條惡龍,其下的標語上書寫內容是希臘文:“用這個,所向披靡”。

貳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其締造者們

從羅馬到君士坦丁堡,其間隔著1376公里的距離,早在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於此前10個世紀,這兒是古希臘人建立的一座名為拜占庭的小城鎮。

我們再從藝術史的角度來回顧下這段時期——公元前7世紀地中海地區最為發達的文化霸主,當屬希臘的各個城邦。那時期的古希臘正處於所謂“神話時期”,在藝術風格上處於“古風時期”(見第十五篇文章:《神話時期的希臘藝術風格簡史:高度概括的幾何式風格與奧特曼式的微笑》);

而古羅馬人的祖先們,才剛從特洛伊逃往亞平寧半島開始在那裡定居,到了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城。(見第二十篇文章:《羅馬何來?傳說中的“神二代”、搶奪薩賓婦女與埃及版的霸王別姬》)。

在黑海與愛琴海間這片土地,那時正是古希臘人的勢力範圍。公元前658年,古希臘的一個小城邦——墨伽拉在馬爾馬拉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西面的地岬上,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小鎮——“拜占庭”。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羅拉帝國的分裂示意圖

實際上,無論是君士坦丁時代,還是此後的東羅馬帝國,都沒有使用“拜占庭”來稱呼自己,他們視自己為羅馬的正統繼承者,或者稱作“新羅馬”(Nova Rome),直到十七世紀後的史學家們在研究這段歷史時,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由此才有了我們所謂的“拜占庭”帝國,在藝術史上也將這一時期歸為“拜占庭風格”。

從地理位置上看,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入愛琴海的咽喉,也是東方小亞細亞、阿拉伯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個跳板。

而其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拉丁語:Sancta Sophia),則是兩種文化交織下的一顆明珠,也更像是鑲嵌在歐、亞大地之間兩片不同文明織就衣服上的一枚紐扣。

這座教堂建於“拜占庭”帝國最為輝煌的時期(第一次黃金時期)——查士丁尼一世時期(Justinian 483——565年,526——565在位),他在位期間阻擋了各個蠻族部隊的侵擾,其所控制的領土面積達到了356萬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時達到3400萬,成為當時歐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從其誕生之際,這座“教堂”便一波三折。根據後人記載,她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所建的神廟,始建於公元325年,後來在公元五世紀初毀於叛亂;此後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所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但一個多世紀後,依然在一場大火中被燒燬。

當第二所教堂於532年2月被毀後不久,查士丁尼一世就決定興建一所更大更宏偉的教堂。他任用了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安提莫斯為建築師,動用了舉國之力到各處採集物料,據說其中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黑石及敘利亞的黃石,甚至,還從以弗所運來了阿耳忒彌斯神廟的古希臘圓柱。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如今的聖索菲亞教堂(清真寺)外景 圖片源自網路

最終這座教堂於537年12月建成,而其中的鑲嵌畫則在查斯丁尼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最終完成。

她堪稱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同時也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

儘管如此重要,但卻命運多舛。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頒佈一系列的詔令抵制偶像崇拜,在隨後展開的毀壞聖像運動中,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被移除;此後859年的大火對大教堂造成破壞,而869年1月8日的地震使她的一個半圓頂坍塌,對其修復完後一個世紀,989年10月25日因為強烈地震,破壞了教堂的大圓頂,這次修復持續了六年時間,才重新開放。

此後,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她又遭受過多次洗劫,在拉丁帝國的佔領下,她一度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的主教座堂;

當奧斯曼土耳其人於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後,聖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此後到了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才宣佈將其改變為博物館。

叄 拜占庭藝術的風格

聖索菲亞大教堂繼承了早期基督教建築的傳統,結合了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和東方集中式圓頂的構造。其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正南入口處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 內景

就其圓頂來說,明顯受到古羅馬萬神殿的影響,其中的中央大穹隆距離地面54。8米,直徑為32。6米,透過方拱支承在四個柱墩上。與萬神殿相比,其不同之處在於主圓頂前後,各有一個半圓形小圓頂;為了平衡穹頂的橫向推力,在南北兩側各建造了兩個大柱墩來承受其推力。

在教堂內部,因為穹窿底部被設計了40個窗洞,這不僅減輕了穹頂的重量,而且從視覺效果上看,從窗洞中湧入的光線為大穹頂製造出一種懸浮、夢幻的色彩,更加增添了教堂的神聖性和莊嚴感。

其中用彩色石塊和玻璃所裝飾的鑲嵌壁畫,也體現出拜占庭藝術的風格,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在內容上受到宗教教義的限制,主要描述聖經故事,在表現手法上更富於裝飾性、抒情性和象徵性。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義大利,拉文納,聖威塔爾教堂 547年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占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馬賽克鑲嵌畫《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細部

從以上這幅義大利拉文納的馬賽克鑲嵌畫中,我們可以大致感受下這種風格。這不僅繼承了早期基督教繪畫的傳統,而且也是在拜占庭時期,藝術家們將王權神話的一種反映。

————————————————

Tags:拜占庭教堂君士坦丁索菲亞拉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