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由 櫻汐筆談 發表于 遊戲2021-07-01

簡介時間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聖所(亦稱“神廟”)與競技場、劇場並列為古希臘三大公共建築形式,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化的藝術風格,而帕特農神廟則是城邦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聖所建築之一,甚至被奉為“希臘的歷史與靈魂”,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希臘人,會

帕特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是誰雕塑的

19世紀初,英國人埃爾金勳爵托馬斯·布魯斯,在擔任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期間,陸續從希臘偷偷運走了大批古老的石雕。數年後,這些珍貴文物以3。5萬英鎊的價格,被大英博物館所收購。然而,圍繞著“埃爾金大理石雕”的爭議,卻持續了近兩百年。

就其源頭而言,這些石雕以及建築殘片來自有“希臘國寶”之稱的帕特農神廟,具有極高的文物和歷史價值,希臘人強烈希望它們能夠“物歸原主”。然而,大英博物館方面聲稱,當年埃爾金得到了希臘宗主國-奧斯曼帝國皇帝的首肯,被准許“發掘和帶走任何帶有銘文與人像的石頭”,其獲取渠道是合法的,因此婉拒了希臘方面的請求。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在這場漫長的“跨國文物權屬之爭”中,情感、文化、歷史、法律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時至今日,埃爾金大理石雕的歸屬權依然未能最終塵埃落定。

時間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聖所(亦稱“神廟”)與競技場、劇場並列為古希臘三大公共建築形式,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化的藝術風格,而帕特農神廟則是城邦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聖所建築之一,

甚至被奉為“希臘的歷史與靈魂”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希臘人,會對流落在外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如此念念不忘。

英國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理查德·西奧多·尼爾

,長期從事藝術史、考古學、美學研究,特別是在古希臘的建築、雕塑、繪畫等領域有深厚的積澱。

他所著述的《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一書,被許多讀者評價為希臘藝術史領域最佳入門讀物,該書以時間為線索,逐一講述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之間,從青銅時代、幾何風格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直至希臘化時期古希臘的藝術與考古。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在這本精美的“大部頭”著作裡,理查德·西奧多·尼爾探討的問題有很多,其中對聖所的建築目的、風格、作用等也多有涉獵。以帕特農神廟為例,結合《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的相關論述,我們也得以一窺輝煌的古希臘文明。

01 “三位一體”的建築奇觀: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

古希臘的聖所,被譽為“藝術家的天賜之地”

,因為它集合了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足以讓藝術家們的創作天賦得以恣意揮灑。

早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在雅典衛城中,原本有一座供奉守護神雅典娜的聖所,可惜在希波戰爭中,入侵的波斯軍隊把神廟洗劫一空後,又一把火將其焚燬。戰事結束後,雅典人一度發誓不再重修這座聖所,而是以建築遺蹟作為警示,提醒自己不忘舊恥。

到了公元前454年前後,隨著與波斯關係的逐漸緩和,以及提洛斯聯盟成立後,有了充裕的資金做支撐,在執政官的領導下,雅典人開始著手重建帕特農神廟,著名雕塑家菲狄亞斯等藝術家也參與其中,共同成就了這座古典時期的建築巔峰之作。

根據理查德·西奧多·尼爾在《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中的記述,雅典人花了近10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重建工作。

帕特農神廟整體為“混合式”建築風格,環繞四周的高大圓柱採用了線條簡潔、厚重的多利安式,內殿中則立有4根以柔和優雅為特徵的愛奧尼亞式石柱。神廟內部供奉了一尊高達12米的雅典娜神像,其前方則是兩尊勝利女神尼刻的雕像,據說每尊有2米高,

光是表面貼的黃金就多達52千克

,足以見其奢華之景象。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除了高大的雕像,在帕特神廟的三角楣、柱樑、腰線裝飾帶等位置上,古希臘藝術家們精心設計了浮雕作品,它們多以神話人物、戰爭,以及日常生活為主題。

從遙遠的青銅時代到古典時期,希臘人的雕塑藝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們不再拘泥於早期稍顯僵硬、正式的雕塑正規化,而是更多融入“人”的靈動氣質。冰冷的大理石似乎被賦予了生命,飄逸的衣裙之下,肉體的鮮活與美好呼之欲出。

從製作流程來說,古希臘的雕塑往往要先繪製出草圖,然後再進行雕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

雕塑是繪畫與雕刻兩種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帕特農神廟作為一座“誕生即文物”的完美建築,它的精彩之處還遠不止於上述種種,在細節上也有諸多可稱道處。在整個神廟建築中,鮮有完全的直角、直線,多立克石柱從下往上逐漸變細,中間部位則微微向外凸出,這一“微凸線”理念的巧妙應用,既體現出古希臘人對幾何學的精準把握,又在視覺上給人以微妙的動態之感。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02 獻給神祇的禮物,還是寶庫?聖所的“多重功用”

在許多人看來,聖所,顧名思義,是用於宗教祭祀、崇拜神明的場所。然而,在古希臘社會中,

聖所其實擁有“多重功用”。

它既是人們獻給神明的“禮物”,又是收納黃金、白銀、珍寶等供品的“寶庫”,有時還兼具建築地標、彰顯身份地位等作用,帕特農神廟也不例外。

雅典人把神廟、神像“獻給”神明的做法,根源於古希臘宗教中人與神之間“互惠”“交換”的契約關係特質,也與他們長期從事商業活動的生活方式有關。

在雅典的建城傳說中,雅典娜和波塞冬想要爭奪城市守護神的位置,需要給雅典人饋贈禮物,再由他們來決定究竟選擇誰。人們想要祈求神明給予保護時,需要到神廟中進行獻祭。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早期的宗教獻祭活動相對粗糙原始,多以血祭為主,人們屠宰公牛、綿羊等動物,再放置於祭壇上炙烤,以食物的香氣宴饗眾神。

《荷馬史詩》裡,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為了贏得戰爭勝利,讓母親召集城中高貴的婦女,向女戰神雅典娜獻上豐厚的祭品,其中有一件最大、最美、最珍貴的裙袍,以及十二頭未捱過打的小母牛。隨著希臘文明與藝術的進步,獻祭的形式愈加豐富多彩,青銅小像、恢弘的神廟建築、高大華麗的神像等成為主流。

帕特農神廟的“寶庫”功能,與其供奉神祇的功能有一定的重合。

一方面,提洛斯同盟成員每年向雅典娜貢獻的白銀、貢金,從對外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以及“用於祭祀遊行和運動競技的聖器”等,大都存放於神廟的內殿之中。

另一方面,正殿之中的雅典娜神像由象牙、黃金製成,表面覆蓋的黃金有1。14噸之多,加上兩尊勝利女神肖像上所貼的金箔,光這些金飾就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說,這些可以取下來的黃金,到了戰爭的關鍵時刻,都可以取下來應急使用。換言之,金光閃閃、璀璨奪目的神像,

平時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物件,在特殊情況下又變成了戰爭儲備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於雅典城的統治者來說,帕特農神廟中強調戰爭、征服主題的雕塑,令人歎為觀止的建築,還是一種間接的政治宣傳手段,既彰顯了城邦的實力,又使希臘不同城邦之間的競爭,經由藝術的形式得以外化。古希臘社會中,宗教與經濟、金錢與政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在聖所建築中得以集中體現。

03 被摧毀、被掠奪、流落海外:帕特農神廟的波折命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

“在戰爭中毀掉一座城市並不意味著一個城邦的滅亡。只有當神廟特別是城邦守護神的神廟被夷為平地時,城邦的公民才會有真正亡國的切膚之痛。”

帕特農神廟在過去千餘年間,幾經被破壞、被重建的波折命運。先是波斯人的肆意掠奪、縱火燒燬,讓最初版本的帕特農神廟變成了一片廢墟。

伯里克利領導的重建工作,打造出了古希臘歷史的建築奇蹟,成為雅典勢力煊赫一時的最好證據,伯里克利不無驕傲地宣稱:“我們現有的那些巨大的紀念物,不但在當代,而且後世也將對我們表示讚歎。”

強盛之時,往往隱藏著衰亡的隱憂,古典時代之後的古希臘開始走進文明的黃昏。城邦制度土崩瓦解,馬其頓人、波斯人、羅馬人等不斷襲擾,古希臘逐漸不復昔日的榮光。在古希臘滅亡之後,帕特農神廟幾經易主,一度被改造為東正教教堂、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好在主體建築得以儲存完整。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然而,17世紀時,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雅典,成為土耳其人與威尼斯人的戰場,帕特農神廟被土耳其人用作儲存彈藥的軍火庫。這一看似不經意的選擇,讓帕特農神廟遭遇滅頂之災。

威尼斯人的一發炮彈不偏不倚地打在神廟上方,整個神廟建築瞬間化為瓦礫,屋頂被炸飛,雕像變得面目全非,建築殘片散落一地,只剩下厚重的圓柱、殘破的三角楣,在訴說著戰爭的無情與殘酷。

18世紀末、19世紀初來到雅典的埃爾金勳爵,發現了這片建築殘骸的價值,於是就有了開頭“埃爾金大理石雕”的故事。

英國詩人拜倫在看到埃爾金石雕後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小詩,他說:

“這樣的慘淡經營,鬼斧神工,帶給我的心以爭鬥,不可名狀;這些珍奇直使人目眩心痛——希臘的壯觀熬過古老時光,無情的損毀——它帶來海浪的洶湧——也帶來太陽——一抹雄偉輝煌。”

對古希臘人高超藝術造詣的驚歎、目睹偉大建築被摧毀的痛心疾首,一系列複雜情感在詩人的腦海中翻騰。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說:“雅典將因統治過數量最多的希臘人,為世人所銘記。”

然而真正讓雅典、讓希臘在歷史上留下不朽聲名的,是偉大的建築、是燦爛的藝術與文明。它能讓征服者羅馬人甘心臣服,主動吸納並傳播希臘文明的種種優長,又在此後的漫長時光裡,成為西方藝術、哲學、文學、科技等領域的根基。

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光洗禮,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帕特農神廟,早已不復昔日輝煌壯觀的模樣。但即便如此,透過那些高大的多利克式圓柱、殘缺的浮雕人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古希臘藝術的溫潤光芒,而這便是古老文明所擁有的巨大魅力。

參考資料:

1、理查德·西奧多·尼爾,《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

2、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

3、紀錄片,《古希臘的珍寶》

4、可汗學院,古希臘藝術史系列課程

注: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路。

Tags:神廟帕特農古希臘建築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