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二十)

由 積善堂中醫館二先生 發表于 遊戲2021-06-21

簡介《素問.調經論》 所說的“陽盛則外熱”,即指感受外邪之後,引起陽氣相抗,正邪相搏出 現發熱的症狀

脫陽而死是什麼症狀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二十)

病機

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疾病過程中變化的要理。

病機十九條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 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 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掌握這些病機, 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從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 臨証必須聯絡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 腎的病變。

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

4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溼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

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意指一般面板瘡瘍,出現焮熱疼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

7諸厥“固洩”,皆屬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洩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溼。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溼証(溼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

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

16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下肢足背浮腫而有痠疼的感覺,又見心神不安,驚駭的症狀,多屬火証。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張,肢體強直而小便混濁的,多居熱証。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意指一般體內排出的水液, 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屬寒証。

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嘔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較急的噴射狀腹瀉而有裡急後重感覺的,多屬熱証。

正邪相爭

指正氣與邪氣互相爭持之意。就廣義的來說,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爭 的反映;就狹義的來說,指外感發熱病出現寒熱往來的病理。惡寒是 正不勝邪,發熱是正氣抗邪外出,因正氣與邪氣互相爭持不下,故寒 熱交替出現。

正虛邪實

正虛,指正氣虛弱,邪實,指邪氣結聚或邪氣過盛。全語指因邪氣過 盛,致正氣抗病機能低下所出現的病理現象。見於熱性病者,如陽明 腑實証因日久失下,除見潮熱,譫語,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等等邪氣 盛的症狀外,又見神志昏迷,循衣摸床、驚惕不安,微喘,兩眼直視 等正氣不能支援的危象。見於內傷雜病者,如膨脹積聚日久,身體消 瘦,心悸氣短,大便溏洩,食慾減退,都是正虛邪實的表現。

邪氣盛則實

語出《素問.通評虛實論》。是對實証所下的定義。邪氣,指致病 因素。當病邪有餘而人體正氣充足,機能代謝活動增強以抵抗病邪,故表現為亢盛的實証。如痰滯、食積、瘀血,水溼等,都是邪氣 有餘;壯熱,煩燥、狂亂,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脈滑 數有力等,都是機能亢盛的表現,均屬實証。

精氣

則虛

語出《素問.通評虛實論》。是對虛証所下的定義。精氣,指人體正氣。奪,耗損之意。指因正氣過度耗損而出現的虛証。如大病久 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大出血損傷陽氣、陰液,都會導致正氣虛 弱,機能衰退,表現為面白唇淡,神疲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脈細弱無力等症狀。

實則太陽,虛則少陰

指感受外寒發病後兩種不同的病理變化。一是患者正氣比較充實,感寒後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現頭項強痛, 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脈浮等太陽表証,故稱實則太陽 ;一是正氣虛弱,感寒後寒邪內陷少陰,出現惡寒,身不 發熱而僅見心煩神倦,或有時發熱而頭不痛,脈不浮,稱 為“少陰表証”,故說虛則少陰。《傷寒論》:「病有發 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謂病發於太陽;發於陰,謂病發於少陰,可作參考。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

指外感發熱病當病邪內傳時南種不同的病理變化。一是患者中氣足,入裡時多傷津化熱,成為胃腸實熱証。胃屬陽 明,故稱“實則陽明”。一是患者中氣虛弱,入裡的邪氣 不能化熱,寒傷陽氣,以致脾陽失運,成為脾胃虛寒証。 脾屬太陰,故稱“虛則太陰”。

陽結

即“熱結”。指邪熱入胃,大便燥結的陽明腑實証。

陽虛陰盛

陽虛,指腎陽虛。陰盛,指陰寒內盛。由於腎陽虛,不能溫養臟腑,以致臟腑功能低下,出現陰寒的病狀,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腫, 脈沈微等。

陰盛陽衰

與陽虛陰盛病狀大抵相同,但病機有別。一是因陽虛而致寒盛,一是因陰寒內盛而致陽氣衰弱,兩者常互為因果。臨床上陰盛陽衰多因水 溼傷陽或過服寒涼藥物所引起。

陽虛水腫

是對慢性水腫的病理而言。脾主運化水溼,腎主水液排洩,如脾腎陽 虛,水液運化與排洩功能減弱,則水溼氾濫,溢於肌膚,形成水腫。 証見全身浮腫,尤其腰以下更明顯,小便短少,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脈沈細等。常見於慢性腎炎,心性水腫等。治宜溫陽 行水。

陽盛

陽熱亢盛之意。一般指邪熱盛,而人體機能亦較亢盛。《素問.調經論》 所說的“陽盛則外熱”,即指感受外邪之後,引起陽氣相抗,正邪相搏出 現發熱的症狀。

陰盛

陰寒過盛之意。一般表現為機能衰退。《素問。調經論》所說“陰盛則內 寒”,即指機能衰退所出現的“內寒”証。

陽盛陰傷

與陽勝則陰病同義。這裡是指熱病傷陰而言。凡陽熱過盛的病症,陰津必受耗傷,臨床上熱邪初盛氣分,宜甘寒生津,清解熱邪,熱退則 陰自復;如熱結腸胃,腹痛便秘,宜瀉下洩熱,所謂“急下存陰”; 若陰液已傷,則宜養陰清熱。總之,對於高熱病人,要特別注意防止 陰津的耗損。前人治療熱性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 寶貴經驗,值得借鑑。

陰虛陽亢

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互相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 變化,出現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 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如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怒、或迫精、性慾亢 進,舌紅而幹、脈細數等。

陰虛陽浮

指真陰不足、津血虧損而致陽氣浮越於上的病理變化。其主要表現有頭目眩暈、面色潮紅、目赤、咽乾、喉痛,牙痛等。參見“陰虛陽亢 ”條。

陰虛火旺

指陰精虧損而致虛火亢盛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性慾亢進,煩躁易怒、兩顴潮紅、口乾、咳血等。參見“陰虛陽亢”,“水虧火旺”, “命門火旺”等條。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二十)

陽盛格陰

指熱極似寒的一種病理變化。病的本質屬熱,因熱極邪氣深伏於裡, 陽氣被遏,不能外透。表現為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的症狀。但 患者心胸煩熱,腹部捫之灼熱,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都是陽熱盛 的証候。

陰盛格陽

指體內陰寒過盛,把陽氣格拒於外,出現內真寒而外假熱的証候,或 簡稱“格陽”。臨床常見某些寒証,因寒到了極點,陰盛於內,反而 肌表出現浮熱(稍按則不熱)、口渴、手足躁動不安、脈洪大等假熱 症狀。但病人身雖熱,卻反而喜蓋衣被;口雖渴而喝湯水不多,或索 水而又不想喝;手足躁動,但神態安靜;脈雖洪大,但按之無力。

陽勝則熱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陽氣偏盛,機能亢盛時,就會產生 熱性的病變。亦即“陽盛則外熱”。

陰勝則寒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陰氣偏勝,機能減退時,就會產生 寒性的病變。亦即“陰盛則內寒”。

陰虛發熱

(陰虛則內熱) 指體內陰液損耗過度所出現的內熱。即《素問.調經 論》所謂“陰虛則內熱”。主要表現為潮熱、夜熱或 “五心煩熱”,多兼見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等 病狀。參見“陰虛陽亢”條。

陽虛發熱

指人體生理機能低下,特別是脾胃虛弱,陽氣外越,屬內傷發熱的 一種病理變化。主要症狀為身熱自汗、惡風、身倦懶言、納呆、發熱 多見於上午、脈細弱或浮大無力等。指陰寒內盛,虛陽格拒於外所 出現的浮熱。主要症狀為微熱惡寒、神倦、肢冷、下利、脈微等。

陽虛則外寒

語出《素問.調經論》。陽虛,指氣虛或命火不足,臟腑功能減弱,尤以脾腎陽虛不能運化精微,吸收營養,以溫養臟腑,因而熱能 不足,衛氣不固,影響末梢迴圈,發生外寒的病症。臨床表現為面 色[白光]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

兩陽相燻灼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法》:「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 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指陽熱的 病症誤用艾灸或火燻迫汗的方法,火邪與陽熱兩種陽邪互相燻蒸燔 灼,會導致火毒內攻,傷津劫液,反使病情加重。

脫陰

脫,耗損之意。指真陰損耗而致突然視力嚴重減弱的病變(《難經.二十 難》:「脫陰者目盲」)。五臟六腑的精氣皆上注於目,若臟腑的真陰耗 損,往往可使視力減弱,特別是肝腎二髒的耗損,因腎主藏精,肝開竅於目,肝腎虧損,則視物不明或夜盲,可見於急性熱病後期,慢性發熱,營 養不良及產後體弱等患者。

脫陽

脫,耗損之意。指陽氣嚴重耗損,有虛脫傾向的病變。指由於陰寒內盛,陽氣耗傷,以致神氣不藏而出現幻覺、幻視、神志異常、呢喃亂語,或 大汗淋漓等症狀。可見於某些久病大虛的病人、慢性腎炎出現尿毒症等。 指男子因性交後出現虛脫的症狀,俗也稱作脫陽。

陰竭陽脫

指疾病到了嚴重階段,陰陽不能互相維繫的病理現象,即“陰陽離決 ”。臨床上急症如大出血、大吐大瀉、高熱等出現嚴重“亡陰”症狀 時,即表示陰氣衰竭,陽氣隨時有外脫的危險;內傷雜病如心陰衰竭,也可出現陽氣暴脫。這些情況,急當回陽救陰以固脫。

陰陽兩虛

即陰陽俱虛。多是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而 出現陰虛與陽虛的証候同時並見的病理現象。參見“陰虛”、“陽虛 ”條。

結陰

語出《素問.陰陽別論》。指邪氣結於陰經。肝屬厥陰而主藏血,脾屬太 陰而主統血,邪結陰經,不得陽氣的統攝執行,久必傷及陰絡而血從內溢,故結陰可出現便血。

結陽

語出《素問.陰陽別論》。是肢浮腫的病理之一。四肢為諸陽之本,四肢 的陽氣凝結,不得宣通,則水液停滯不行,故出現浮腫。

虛陽上浮(孤陽上越,虛陽不斂)

與“格陽”、“戊陽”的病理,証侯基本相 同。都是由於腎陽衰微,陰盛於下,致微弱 的陽氣浮越於上,故又稱孤陽上越,或虛陽不斂。不斂,浮越而不斂藏之意。參見“陰 盛格陽”、“戴陽”等條。

Tags:意指陽氣多屬出現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