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由 鄉愁瞬間 發表于 美食2023-01-21

簡介從胡服騎射到文明新裝、從穴居野處到晉商大院、從羊皮筏子到黃河大橋,都呈現出物質精神生活的演進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透露了山西民俗所涉及的民族生活和繁衍的資訊,以及帶來的關於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啟示,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了傳統文化視野下山西區域的

棗園指的是什麼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山西黃河老牛灣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

杜預 注:“晉國外河而內山。”

瞧這一片南北狹長的地帶,地勢由東北斜向西南逐漸下沉,裡裡外外分佈著高山大河,幾乎把山西全境給圍了起來,造就了山西典型的黃土高原景緻:一望無際覆蓋的黃土,一覽無餘廣佈的山脈,幾乎是山巒疊嶂、嶺谷縱橫,丘陵起伏、溝壑遍野,不乏險峻幽深,不缺粗獷雄秀,山色不同、神態各異,乾旱少雨、四季分明。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輩一輩生活在這裡,自給自足,繁衍生息,同這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土地相存相生相鬥相融,把這裡耕耘成了北方地區較為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我一直認為,這個區域就是大自然的能量和人類的力量結合得最完美和最充分的地方之一。

東是巍峨雄偉的太行山脈,諸多名山從東北傾西南構成系列山地,恆山、句注山、五臺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嶽山、王屋山、中條山呈“多”字形延展,雄渾壯闊、不同凡響,不僅是黃土高原的東界,而且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這裡地勢險要,山高林密,河川交織,乾旱少雨,山間存在著不少沉降盆地。上黨盆地周邊群山環繞,清漳河、濁漳河匯流此地,平疇綠野,嘉禾鬱郁,涓涓細水,成河飛流,澤州盆地周圍皆山,中部平坦,丹河、沁河流穿其間,森林茂密,水源富集,巖洞奇絕,瀑布垂練,都是一派自然天成、引人入勝的景色。其南端主要是中條山脈,其中歷山北倚汾渭地塹,南臨黃河谷地,山勢陡峭、山丘眾多,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中條山兀立於運城盆地和黃河谷地間,陡峰深谷、層巒疊翠,叢林廕庇、草甸豐美,適宜人類繁衍生息。太行山脈是我們祖先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早在180萬年前,遠古人類就開始在這裡活動,歷經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留下了人類起源和社會演進的諸多軌跡,如曾經在北部山麓地帶狩獵為生的許家窯人,在中部東麓過著原始定居生活的磁山人,在南邊過著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群居生活的下川人,還有離我們更近的、已經步入青銅時代的東下馮人。是這片古老廣袤厚實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粗獷淳樸勤勞的先人,一起創造共享傳承了豐富多彩、恢弘大氣的中華文明的歷史篇章。

西是覆蓋深厚黃土的呂梁山脈,自東北向西南橫亙著七峰山、洪濤山、管涔山、蘆芽山、雲中山、黑茶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斷塊山地,宛如一條脊樑,中間隆起兩邊低延。從西坡看,呂梁山地向黃河谷地延伸,整體上東高西低,黃土廣泛覆蓋,受季風影響,氣候乾旱溫暖,丘陵眾多,墚峁成群,溝壑縱橫,間有臺垣盆地,地形支離破碎;從東坡看,黃土斷續分佈,山多坡廣川少,氣候溼潤寒冷,有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沿川河谷,有高山峻嶺、高山草甸、高山天池,也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暖溫帶闊葉林。呂梁山脈也是我們祖先較早活動的區域,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生存,吉縣柿子灘遺址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塘”遺蹟,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更加頻繁,成為溝通中原和西部地區交往的重要紐帶。呂梁山是個很奇特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生存環境艱苦,但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與天鬥、與地鬥,開創了適合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成就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人類傳奇。

兩山之間則是一連串狹長的臺階式下降的斷陷盆地,由東北向西南依次延伸,大致連成一條飄動的走廊,土地平坦,聚水避風,流淌著多條非常重要的河流,省域內數百處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幾乎全部分佈在這些河流兩岸的臺地與山前丘陵地帶上。大同盆地在省域北部,是北方之門戶,邊緣山地丘陵,留有多座火山,桑乾河從中流過,兩岸地勢平坦寬廣。至少約2。8萬年前,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下來就是省境中部偏北的忻州盆地,有高山環繞,還有洪積平原發育的滹沱河上游谷地和地勢平坦的忻定盆地。舊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就出現了人類勞動,新石器時代更是廣泛聚居著屬於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型別遺存的原始部落。太原盆地在省域中部,東西與山地相接,盆地由北東向南西延展,汾河中游穿過,土地寬闊肥沃。盆地邊緣環繞著黃土臺地和黃土丘陵,在仰韶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到了龍山時期,先人則出現在平原周邊稍高的地方。往南過霍山口是臨汾盆地,至侯馬折向西,東西以大斷層與山地相接,汾河下游穿經流入黃河,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晚更新世早期的“丁村人”就在這裡生活繁衍,過著採集狩獵的集體生活。作為山西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棗園稼穡,就折射出先民早期的農業活動情況。陶寺文化更是標誌了文明社會的到來,農耕成為養育先民的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最後是運城盆地,省域西南部一個強烈的沉降盆地,盆地內多河湖堆積,涑水河由東北向西南流入黃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這裡留存有很多舊石器時代至龍山文化晚期遺蹟,是尋找夏文化源頭的重要區域。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湘峪古堡

世界上很少有自然環境如此艱苦,人類的生命力又如此頑強生長、旺盛充沛的地方。我深切感到,這片土地非常慷慨,對一切已經發生、正在發生以及將要發生的都悉心收納,從不推諉放棄,不會讓任何勞動沒了收穫,至遲從180萬年前開始,就以兼愛無私的博大胸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地養育了一代一代命運多舛、抗爭不息、勤勞不怠、淳樸誠實的先民,留下了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感人故事;而先民對自身價值的發現,對文明社會的探索,都來自身下這片土地,他們不斷窺探自然的奧秘,挖掘生活的價值,調節社會的關係,忍耐痛苦的折磨,享受人生的快樂。凡此種種,經年累月,就在山西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內,長出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流出了含蓄而奔放、悽美而熱烈的山西故事。我經常想,只有深刻了解了這片土地及其上的所生所長,人們才能進一步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多災多難的古老民族,為何能一路走來、生生不息!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汾西縣師家溝窯洞 劉朝暉 攝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李家山窯洞 劉朝暉 攝

的確,自先民最早踏上這塊土地,便在這裡開拓自己、和納他人。由於地理位置和特殊條件,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這裡持續對峙碰撞,不斷有新民族遷入、有漢民族遷出,經常是大出大進,所以多民族在此雜居生活、交融文化,加之區域內各地環境差異較大,地理、水文、氣候、物產、語言等多有不同,使得生產生活、居民性格、社會交往等各具特色,因此,這裡的民俗文化自然也是多元生長、豐富多彩,形式有異、特點紛呈。事實上,山西民俗有中國北方漢民族的文化共性,也蘊含獨特的地域風情,這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文化氣質的滲透。從胡服騎射到文明新裝、從穴居野處到晉商大院、從羊皮筏子到黃河大橋,都呈現出物質精神生活的演進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透露了山西民俗所涉及的民族生活和繁衍的資訊,以及帶來的關於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啟示,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了傳統文化視野下山西區域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特別是,雖然這裡生存條件不是很好,有些地方還很惡劣,人們活得比較艱苦,但是他們始終追求美好的強烈願望、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誠信守義的生活態度,確實都透過民俗文化及其背後故事生動地躍然紙上,令我們感慨不已。作為後人,我們要有敬畏,應該倍加珍惜!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高平民間祭祀神農炎帝大典

山西民俗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信仰、禁忌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有顯著的活態特點和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從理論上看,“民”一般指民間或百姓,“俗”則多指其生活習慣或方式所涉及生活的文化。葛劍雄先生認為,“俗”比較穩定,存在時間較長,影響範圍較大,這樣“俗”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逐漸成了群體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鍾敬文先生則認為,民俗既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也是人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個人以為,“民俗”形成的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過程,然而一經歷史沉澱就會成為傳統,在得到群體認同的過程中,也會在觀念、信仰、準則、習慣、制度等方面得到反映。因此說,民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不同地區人們生活智慧文化的外在體現。在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中,我始終有個深刻感受,那就是山西民俗是一種活化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或底蘊,會與不斷變化的現實環境相結合衍生出新的形式和內容。而在歷史和文明演進中,山西民俗作為傳統文化,在民間已經外化為制度和規約,內化為觀念和認知,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當下,在百姓日常生活乃至國家社會治理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雁北傳統婚俗:騾馱花轎

事實上,民俗雖然說的是百姓的事情,但是具有非常強烈的主體意識,與民族的生命活力及其延續本身密切相關,很容易實現身份認同,享有共同的生命觀。從民俗元素中抽象出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原始環境的本真韻味,是原初的思想和根底的行為,凝聚了最基本的人類思想和情感要素。從山西民俗中,可以發現不同時代的人的思想和行為特質,可以從人們思想情感、生產生活中探尋那些流淌著的文化鄉愁,那種與泥土青草、村落民居、山川河流同構的濃郁傳統生活,透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天地之間的聯絡,來透視生長其中的信仰、情感、希望、樂觀等。山西民俗反映了人類的生命力,以及人類在生生不息中擺脫不了的宿命。正如樓宇烈先生所認為的那樣,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續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有血脈聯絡,彼此之間都是有責任、義務的。因此,從薪火相傳意義上說,山西民俗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代代延續、輩輩傳承的責任或者義務。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一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表現人的自我認識和道德自覺心;一是“以和為貴”,強調人人和諧共進,表現人們的求同存異和多樣性統一。山西民俗是特別講求這些基本精神並以此為底色或本質的。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多民族統一大國是兩千年來的基本國情。任繼愈先生認為,這個國情綜合地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準則、宗教信仰、倫理規範、風俗習慣和政治制度。在他看來,觀察中國歷史、研究中國問題,都不能不以這個國情為出發點,又落腳到這個出發點。顯然,任先生這段話主要是從形而上角度來思考的,但對我們深刻認識山西民俗文化有啟示意義,因為多民族統一大國的兩千多年的基本國情,同樣是由悠久流長、多姿多彩的、與百姓生產生活如影隨形的民俗文化顯示的。換句話說,就是山西民俗文化能從多個角度、在多個層面反映著這一基本國情的思想、準則、信仰、倫理、習慣、制度的主要內容。所以,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對山西民俗進行文化意義上的梳理分析,更好展示其源流、概括其特點、闡釋其價值、揭示其發展規律,對於進一步講好中華文明、體現中華文明智慧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山西民俗需要守護和創新。樓宇烈先生說,傳統就是我們的原創。這話很有道理。山西民俗作為這樣一種原創性的重要文化,不能片面理解或者武斷排斥,而要全方位記錄好儲存好,更要主動傳承好弘揚好。在當下資料時代、智慧社會背景下,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程序中,山西民俗也要創新,以求更好生存發展,融入現代社會併發揮積極作用。因為,每種民俗都鐫刻著傳統文化內涵,流淌著民族精神價值,都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精進發展。今天,百年未有大變局與科技變革大趨勢,為這種發展規定了方向和提供了條件。荀子有句話說得好,“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意思是用其善併發揚光大,是發展的核心要義。我以為,其中最大的善,就是在發展中不斷彰顯人類的生命價值、拓寬人們的精神世界。對民俗文化研究而言,就是圍繞生命本身及其延續意義,著力構建起更為廣泛的血脈聯絡和責任義務,並透過不斷創造來維護血脈聯絡和履行責任義務。

關於山西民俗,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西周晉侯鳥尊(山西省博物院藏)

山西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存至今,一定有它長期留存的原因,那些傳統社會反覆出現的生產生活方式,持續作用的約定俗成、長期持有的信仰禁忌,都與我們能走到今天有直接關係。五年前,當我們以山西文明歷史角度,開始研究和撰寫《民俗山西》時就討論過,透過編撰這套文化讀物想告訴讀者什麼、用什麼方式告訴、期待產生什麼效果的問題。自那以後,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相關的挖掘整理、分析研究、撰寫修改的全過程。現在本書即將付梓出版,我們對問題的答案更加清楚了,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儘量做到系統全面、圖文並茂,著力融合歷史性和學術性,力求兼顧現實性和可讀性,在此基礎上,把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民俗畫卷奉獻給讀者,把一個個富有智慧的生產生活啟示展現給世人,這應該就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學者要擔起的使命責任吧!

是為序。

楊茂林

2022年3月 太原

釋出: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無墨

Tags:民俗山西文化生活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