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糖人”越來越多了

由 中國家庭報 發表于 美食2023-01-15

簡介初發糖尿病住院篩查併發症,監控血糖,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會迅速緩解高糖毒性,減輕胰島素抵抗,利於保護尚存的胰島細胞

腦梗可以吃鴿子嗎

“糖人”越來越多了

糖,明明是用來形容甜蜜的,但對這群人來說卻談“糖”色變。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物質生活條件變好,糖尿病,這個曾經離大眾很遙遠的疾病,近二三十年來已成常見病,折磨著各年齡段的人。

“糖人”越來越多了

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4億左右,已位居世界第一。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測,2040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將達1。51億人。龐大的資料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要重視糖尿病的防控。

是什麼因素導致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先兆?糖尿病有什麼併發症?又該如何預防糖尿病?看健未來2030接觸了多位受糖尿病折磨的患者,選取了其中4位的故事,他們最小的22歲,最大的66歲,透過他們對病痛和抗糖的講述,我們試圖探尋答案。

糖尿病的“起因”

在講述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糖尿病是怎麼發生的:

人體血液中的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作用在細胞表面受體上,開啟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通道。當葡萄糖進入肌肉和肝臟細胞時,會被轉化為能量供人體日常所需;而與此同時,多餘的葡萄糖則會進入脂肪細胞被儲存起來,脂肪細胞會因此變大,造成發胖。當脂肪細胞膨脹到一定程度,會釋放出一種物質干擾細胞表面的受體,讓胰島素失去作用——這個過程被稱為胰島素抵抗。

當這種狀況發生時,葡萄糖會滯留在血液中,此時,胰島細胞會收到訊號:還有大量的葡萄糖沒有進入細胞,因此,它會加大馬力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長期超負荷工作,胰島功能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再也無法分泌出足夠人體所需的胰島素。

這把“鑰匙”丟了,血液中的葡萄糖無處可去,血糖指數超過正常範圍,糖尿病就發生了。

發現

我怎麼可能得糖尿病?!

這基本上是每個糖尿病患者拿到診斷書後,說的第一句話。

案例1

25歲的東北小夥李可冰也不例外。身高178cm,體重最重時220斤,李可冰和女朋友每天的快樂源泉90%來自美食,炸雞、漢堡、炸魚、烤串更是想吃就吃。

“糖人”越來越多了

發現自己生病,還是因為今年年初,李可冰和一位學醫的朋友外出閒聊時,被朋友說“你比原來瘦了”。沒過多久,他也發現了身體的一點變化——上廁所頻率明顯增多,且每次的排尿量都很大,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吃很多且缺乏運動的情況下,他的體重不增反降。後來他才知道,

多食、多飲、多尿、體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簡稱“三多一少”。

後來,李可冰的女朋友在網上搜索這些症狀後,半信半疑地買了血糖儀,隨機血糖為19。8mmol/L(正常值<11。1mmol/L)。意識到問題嚴重的李可冰在女朋友陪伴下去了醫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潘琦解釋,

在臨床診斷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為3.9-6.1mmol/L;當有典型糖尿病症狀,加上以下其中一條:空腹血糖值≥7mmol/L,或隨機血糖值(或服用葡萄糖兩小時後血糖值)≥11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6.5%,即可被確診為糖尿病。沒有糖尿病典型臨床症狀時,必須重複檢測以確認診斷。

案例2

同樣意外發現自己生病的,還有今年66歲家住北京的範貴海。

範貴海退休已經6年,退休前每年都會跟著單位體檢,身體一直不錯。退休後,他也保持著三年一檢的頻率。他沒什麼別的愛好,就喜歡養鴿子。2021年8月,在家倒騰鴿籠的範貴海不小心被鴿籠劃破手,在家簡單包紮了一下本以為就能好,結果3天后發現

傷口遲遲不癒合。

於是,在愛人和女兒的陪同下,範貴海來到了附近醫院看急診,聽了範貴海的描述,醫生在給他進行了包紮後,建議他掛內分泌科檢查。最終結果是:血糖過高,確診2型糖尿病,直接住院。

案例3

與很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發病之初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也正是糖尿病的狡猾之處。發生非常隱秘,但一旦引發併發症……

2021年8月的一個週四,22歲的袁偉剛像往常一樣來到公司,喝了瓶冰可樂後,覺得很餓。那段時間每頓飯要吃兩人份,“下午還要再叫個下午茶,就是又餓又渴,一天四五瓶冰可樂是打底”,跑起廁所也是完全停不下來。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他感覺胃不舒服,伴隨噁心、頭痛。本想早點回家休息,結果又碰到同事過生日:吃飯、喝酒、唱歌、吹蠟燭、吃蛋糕。這塊蛋糕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次睜眼,袁偉剛已經因為

酮症酸中毒(DKA)

躺在了醫院,並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

案例4

同樣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的還有趙曉娜。今年30歲的她身材修長,愛好舞蹈,從小到大一聽到音樂就會跟著起舞。但18年前,因為一次意外摔倒,她的人生被改變了。2004年,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趙曉娜因為一次“感冒”,被母親帶去醫院看病。結果上樓時從樓梯上摔下來當場休克,被急診送進兒科。兒科醫生聽完說這不是感冒,並安排測血糖。就這樣,她被轉到了內分泌科,確診。

他們在成為“糖人”之前,經歷過什麼?

恐懼、對抗

在不相信之後,就是疑惑,然後是恐懼,對抗。

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型別糖尿病之分。

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的胰島細胞被破壞而無法分泌胰島素。

2型糖尿病則是由於肥胖等原因導致胰島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

後者的患者數量佔整體患者的90%-95%甚至以上。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

需積極治療,改變生活方式

正是缺乏健康、節制的生活方式,讓糖尿病找上了相差40歲的李可冰、範貴海。

醫生看完李可冰的化驗單後,建議他先住院治療。初發糖尿病住院篩查併發症,監控血糖,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會迅速緩解高糖毒性,減輕胰島素抵抗,利於保護尚存的胰島細胞。

住進醫院的李可冰情緒十分低落,還無法接受已經確診的事實。“其實自己知道生病的原因,也知道自己要做出改變,但全盤否定了過去的飲食,尤其自己喜歡的可樂、炸雞、甜品,接受不了。“

“還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太好吧”,年輕時因為工作關係,範貴海的飯局比較多,喜歡吃肉,蔬菜、水果基本不碰,飲食和作息都沒規律,抽菸、喝酒更是常事。但知道60多年的生活習慣就此打破,讓他一時難以接受。每天躺在醫院裡,吃著自己平時不喜歡的清淡飲食,注射著胰島素,鬱鬱寡歡。

1型糖尿病患者需

終身使用胰島素

作為1型糖尿病患者,袁偉剛和趙曉娜的情況則比較複雜。

在做了血常規之後,醫生問袁偉剛“你有糖尿病你不知道嗎”,他頓時懵了,答道“我沒有糖尿病啊”。醫生馬上告訴他,他的血糖比正常值超了5倍。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之一,如若出現口舌面板乾燥、眼眶下陷、血壓降低、心率增快的脫水錶現,以及頭暈、精神萎靡、噁心嘔吐、呼氣有爛蘋果味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出現了酮症酸中毒症狀,需要及時就醫診治。否則,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迴圈衰竭、休克,危及生命。

1型糖尿病發病原因多樣,目前尚不明確。

自身免疫、遺傳、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發。

一般情況下,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

袁偉剛的恐懼感隨著胰島素的泵入得到了緩解,身體也舒服了很多。慢慢地,血糖降下來了,這時候他心裡還在想:“我就說我根本沒有得糖尿病吧!”

住了兩天醫院,袁偉剛的血糖值降到了10以下,確診為1型。然後他才接受現實,不再心理對抗,瘋狂補習糖尿病知識。內心偶爾會產生懷疑:剛剛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美好的人生才剛開始啊,這是真的嗎?

趙曉娜也是如此。據她母親說,趙曉娜出院後休學半年,又換了學校重新生活。2012年,又被緊急送醫。醫生把她每天兩針預混胰島素改成了“三短一長”,血糖才得到控制。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出院後的趙曉娜戴上了胰島素泵。

大學畢業後,趙曉娜進入一家化妝品公司做促銷員。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領導也很器重她,她的身體狀況也感覺很好。可是,某一天店鋪的一名經理無意中看到她戴著泵時,要求化妝品公司換人。

被辭退後,趙曉娜大哭了一場。“就因為泵的存在,讓我失去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她決定把泵給摘了,自作主張又改回了兩針預混胰島素的治療方案。

接納、共存

恐懼、對抗是解決不了生存問題的。沒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了。

所有糖尿病的治療,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

與年長的患者相比,年輕人的依從性相對更高,對血糖管理也更重視。李可冰每天都關注血糖值,高了就和女朋友分析原因,降了就總結經驗。

出院之後,他定時測血糖,按量打胰島素,每天早上吃兩粒二甲雙胍,一粒達格列淨,晚上兩粒二甲雙胍。多喝水,多運動,尤其晚上會做一些力量訓練,體重已經下降到了170斤。很快可以停止胰島素注射了。“算是一個階段性的進步”。

範貴海也遵醫囑定時注射了一個月胰島素,再次複查時,“可以停了”。在老伴和女兒的監督下,開始了規律生活。他每天早睡早起,戒菸戒酒,還開始和小區裡的其他老人一起打起了太極拳。

袁偉剛在醫院大概住了一週後回到家中,慢慢地習慣了每天四針胰島素和各種忌口的生活。內心在失落之餘也慶幸:“如果那天沒和同事出去過生日的話,我可能自己‘掛’在家裡了。”

“糖人”越來越多了

自從開始戴胰島素泵,半夜定時醒來已經成為了他的家常便飯。每次控制器上顯示藥量低,他就會在前一天睡前計算好每小時胰島素泵自動泵的藥量、大約幾點藥會用完,然後定好鬧鐘,起床換儲藥器,“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儲藥器裡胰島素的用量是在白天用完的”。

趙曉娜的情況比較痛苦。她後來去健身房工作過。可是工作2年後也因為酮症酸中毒暈倒住院,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她住過幾次院,每次都是因為酮症酸中毒,沒力氣、沒意識。

雖然人工合成的速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已經可以很好地幫助1型糖尿病患者躲過酮症酸中毒,但其他併發症依舊是現代醫學領域中的難中之難。

超標的葡萄糖在血管裡堆積,會損傷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脅患者的眼睛、腎臟、心臟、大腦,導致下肢截肢、失明、心梗、腦梗、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醫學只能做到用藥物控制,減慢發病的程序。如果血糖依舊得不到有效控制,併發症會很快失控。

住過幾次院後,趙曉娜開始意識到監測血糖的重要性。可血糖依然控制不好。從2017年開始,趙曉娜開始吃不下東西,吃什麼吐什麼,晚上睡不著,只能坐在床上。後來,趙曉娜出現了糖尿病腎病第五期(即尿毒症)、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嚴重胃輕癱等多種併發症。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透析,透析完後,“我頓時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很多”,可是到了2018年初,她又出現了嚴重的胃輕癱,2018年3月,又因心衰住進了重症監護室,“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本以為挺不過來了,“可到了2019年,我又能吃進一點東西了,也能睡覺。每2-3天要去醫院透析,那裡大多數都是老年人,他們很堅強”,這也給了趙曉娜很大力量。

未來

對李可冰來說,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減藥。4月份,也就是出院一個半月,停達格列淨十天左右的時候,李可冰到醫院複查,各項正常。6月份,李可冰又把二甲雙胍減下去了一半,到現在只需要每天晚上吃一粒。經過幾個月的嘗試,李可冰在飲食上也有了一些心得,並且把這些健康的飲食習慣告訴家裡人,帶動家裡人一起低糖飲食。

袁偉剛正在努力去習慣身體上多了一個“小東西”,努力讓自己認為,“和別人並無差別”。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規律運動8周以上可將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降低0。66%;堅持規律運動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儘管運動對糖尿病人益處多多,但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運動,尤其是有嚴重併發症或者血糖波動較大的糖尿病患者。

範貴海選擇的太極拳,就遵循著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強度適中,自我感覺良好。“

如果我的壽命是80多歲,在66歲發病,意味著我要管理血糖20年;但如果是20多歲發病,血糖管理的時間就是60年!

年輕人啊,要注意!”

趙曉娜最近走路老摔跤,前些天走路沒力跪在地上,“好丟人”。醫生解釋說是因為過去兩年臥床肌肉萎縮導致,接下來她要慢慢鍛鍊,“今年會好一點”。胃依然反反覆覆出血,“最近一直喝粥”,好在血糖還正常。

冬天到了,趙曉娜說,想滑一次雪,還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但,她更想活下去,她喜歡時尚美妝,還想去做一些公益活動,讓更多的糖友不要像她一樣無知,“不要在年紀輕輕就患上各種併發症”。

(除潘琦醫生外,文中均為化名)

稿件稽核

潘琦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監測與治療技術學組副組長

“糖人”越來越多了

文:景嘯塵

編輯:李志鳴

稽核:葉冬

Tags:糖尿病胰島素趙曉娜血糖李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