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由 大運河傳播 發表于 美食2023-01-06

簡介文遊四賢高郵文遊臺旁有座四賢祠也與蘇東坡有關,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沿運河到湖州上任,坐船經過高郵時去看望秦少游,他們二人與孫覺、王鞏會集於東嶽廟附近,飲酒論文

東坡是哪裡的城市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編者按

今年,蘇東坡逝世920週年。穿越千年時光,蘇公的詩文、佳話、風流,依然那麼光鮮奪目。今天,我們沿著運河,“尋訪”這位傳奇“運河人”的足跡。

一代文豪蘇東坡是北宋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古代文人中,蘇東坡絕對是一個全才,他集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畫家、美食家於一身。其實,蘇東坡還是一位“運河人”,他的一生與運河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據考證,他曾經19次經過大運河。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高郵文遊臺四賢祠

蘇東坡寫過一首關於大運河的詩《自河北放舟歸江南》:“曉來銅雀東風起,春風凌亂漳河水。郎官驚起解歸舟,一日風帆可千里。侵晨鼓舵發臨清,薄暮乘流下濟寧。南宮先生先我去,花時想達瓜洲步。尋君何處典春衫,杏花煙雨大江南。”這首詩與他先後在運河畔的徐州、湖州、揚州、杭州等地為官有密切的關係。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蘇東坡塑像

名震運河

北宋時的京城開封,是大運河的中心城市。嘉佑元年(1056)五月,21歲的蘇軾和他18歲的弟弟蘇轍來到開封參加科舉考試,八月秋闈,兄弟二人雙雙中舉。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繼續參加春闈大比,蘇軾被點為第二名。三月,蘇軾兄弟參加了由仁宗主持的殿試,二人再次雙雙高中。四年之後(1061),兄弟二人參加了北宋最高級別的考試——制科考試。蘇軾被錄入三等;蘇轍被錄入四等。仁宗皇帝興奮地對高皇后說:“朕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蘇東坡第一次到開封就名動京城。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服喪期滿的蘇氏兄弟再次來到京師,身陷朝政變換與世事紛紜之中。王安石很欣賞蘇軾的才華,也想讓他成為推動變法的得力主將。無奈蘇軾堅持讓百姓得實惠,其理念與變法格格不入。於是,蘇軾受到攻訐誣陷,自請外放,赴任杭州通判。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被投入京城御史臺監獄,差一點丟掉性命。

親率抗洪

在徐州任太守時,蘇東坡親率徐州軍民抗擊洪水,過家門而不入。次年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黃樓,以紀念戰勝洪水的壯舉。東坡邀請文人雅士聚集黃樓之上,飲酒賦詩。蘇轍、黃庭堅、王鞏等皆以“黃樓”為題作賦。秦少游在高郵也同題作賦,並安排專人送往徐州。蘇東坡自己的詩作《百步洪》生動反映了這段抗洪經歷:“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響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蘇東坡曾四到湖州。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由徐州知府調任湖州知府。儘管只當了三個月的父母官就因烏臺詩案被罷官,但為湖州人民做了好事。到任之時,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後又久雨不晴,他率領百姓抗旱排澇。當他被罷官押往京城時,城中百姓都來送行,為他哭禱平安。蘇軾在湖州留下了不少關於美食的詩,他最喜歡吃的是太湖大閘蟹,吃到興頭上還寫了《老饕賦》:“嚼霜前之兩螯,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他愛吃的美食還有椒鹽鱭魚和蓴菜湯。

疏湖築堤

蘇軾在杭州時還有修西湖蘇堤的故事,宋元祐四年(1089)蘇軾任杭州知州時,見西湖草長水涸,葑田已佔到西湖的一半,於是在第二年上書朝廷,要求疏浚西湖。憑著朝廷給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採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募民開湖,花了20多萬人工,終於把葑草打撈乾淨,並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築起了長堤。後人為緬懷他,稱此堤為“蘇公堤”。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後來成為三潭映月。南宋年間,在堤上先後闢建了亭臺樓閣,成了湖上游覽景點,蘇堤春柳也成為最早的西湖十景之首。在杭州,蘇東坡還寫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名句。

治理漕船

蘇東坡還做了一件對運河漕運十分有益的事。宋朝初年,運河上的漕糧運輸時間長,運工收入低,汴河上便出現運卒、艄工利用漕船回綱空載時販運私貨和替商人搭載貨物的現象。為了調動運工的積極性,政府即默認了這種販運活動,宋政府多次下令,禁止沿河稅務機構攔檢漕船。但到元豐年間,一些機構為了擴大商稅收入,嚴查過往漕船,對私貨徵收過稅。同時,又設定專船承運客商貨物,斷絕運輸者攬運途徑。這一新法的實行,減少了漕運從業人員的收入,引起了他們的激烈反抗,“雖加刀鋸,亦不能禁其攘竊”,運工日子過不了,只好盜竊漕糧。而且每盤查一船,全綱其餘二十九船“皆須住岸伺候”,嚴重地影響了漕船航行的通暢。《宋史論稿》記載,元祐七年,揚州知州蘇軾上奏激烈地批評盤檢漕船之弊,要求恢復舊制。宋政府採納了蘇軾的建議,但對漕船所帶私貨的數量卻明確加以限制。從此,運輸者利用漕船運銷私貨的權利,得到了公開認可,既促進了商品流通,又有效地提升了運工的積極性。

文遊四賢

高郵文遊臺旁有座四賢祠也與蘇東坡有關,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沿運河到湖州上任,坐船經過高郵時去看望秦少游,他們二人與孫覺、王鞏會集於東嶽廟附近,飲酒論文。後人就建了文遊臺而紀念這次四名士的雅聚。《高郵州志》載:“宋蘇軾過高郵,與寓賢王鞏,郡人孫覺、秦觀,載酒論文於此。時守以群賢畢集,顏曰‘文遊臺’,李伯時作圖刻之石,以為淮堧名勝之地。”四賢祠位於文遊臺西側,有門廳三間,祠宇三間。為明代紀念蘇軾、孫覺、秦觀、王鞏聚會於此而建造。門廳為磚雕門樓,形象生動,中部為“文王訪賢”兩側上方為“文武狀元”,盍簪堂內的《秦郵碑帖》收錄了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和董其昌等名家手跡。後來,蘇東坡還與秦少游一起坐船沿運河遊覽了潤州(今鎮江)和蘇州,並一同去浙江,在途中因大風逗留金山寺兩日,受到住持寶覺大師的盛情款待,他們還共同遊覽了西津渡,並留下了詩句。

鬥野題詩

在揚州的運河古鎮邵伯,蘇軾曾與秦觀、孫覺、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七賢”在運河之畔的鬥野亭作詩,使鬥野亭成為文壇聖地。鬥野亭,濱臨湖邊,雄居高丘,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因揚州應天象屬鬥、牛星宿之分野處,經天緯地,非同等閒,當時文人元居中取亭名“鬥野”。元豐二年(1079),高郵籍詩人孫覺赴蘇州經邵伯埭,首題五言古詩《邵伯鬥野亭》。此後,蘇軾、蘇轍兄弟,“蘇門四學士”中的秦少游、黃庭堅、張耒,以及詩人張舜民等先後來此,紛紛唱和。元豐八年(1085)蘇東坡沿運河南下時,寫下了《次孫覺諫議韻寄子由》的詩。同一時代名重海內的七人同題賦詩,一時傳為文壇佳話,鬥野亭遂名聲鵲起,遊者雲集。目前,鬥野園內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代四大書法家字跡的“七賢”詩鐫刻在碑壁上。旁邊還有鑄造於清康熙年間的鎮水鐵犀。

在邵伯,蘇東坡還因為寫下了一首詩,造就了運河一景。他在被貶經過運河回京,路過邵伯時寫下了《梵行寺茶花》詩:“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藉以讚美雪裡蕻花鮮豔異常,品格堅貞。東坡一生仕途坎坷,歷盡磨難,但仍堅持操守、品格、節義,表裡如一,不肯隨人俯仰,令人敬佩。全詩不僅寫景,更是自比,抒發傲霜鬥雪、獨佔春光的豪邁之情,也表現出一種入世與出世之間矛盾悲慨的心態。目前,在邵伯梵行寺旁建有一座茶花園,還立有蘇東坡的塑像。

風流宛在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56歲的東坡從潁州調任揚州太守。為了紀念恩師歐陽修,他建了谷林亭。亭名取自他的詩《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在揚州,蘇東坡請求朝廷免除百姓拖欠的賦稅。他看到百姓農人被“積欠”所困,寫了長達七幹餘言的《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懇切陳詞,為民請命。被權臣以邊陲用兵、國家財利緊缺為由所拒。至六月中旬,揚州附近幾州瘟疫蔓延,他再次奮筆寫下《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上書,呼籲朝廷對揚州之地的歷年積欠免於催理,時適逢宋哲宗冊封皇后,準備天下大慶,於是詔書傳下,同意“不論新舊,各種積欠一律寬免一年。”

蘇東坡曾14次到常州,並在常州終老。元豐七年(1084)十月,蘇東坡被貶官回京,路過揚州時,向皇帝寫信,哀求天子“特許於常州棲身”。但上表送達揚州官府後杳無音信。直到1101年6月,66歲的蘇東坡與家人從海南放逐地返歸常州,借住在朋友孫氏的房屋中,並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48天。

蘇東坡已故去上千年了,但他的名字在運河兩岸經久不衰。他不僅在運河城市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蹟、民間傳說,成為運河旅遊的寶貴資源,而且留下了一首首不朽詩詞,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蘇東坡的一生求真、為善、唯美,他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姜師立)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運河文化|尋訪蘇東坡的運河足跡

(本版圖片由呂志偉、丁雲峰提供)

實習編輯 王偉

製作 曹宇

責編 肖東

審稿 暉軍

Tags:蘇東坡蘇軾運河漕船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