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海蜇是什麼味道?海蜇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海蜇的營養成分是什麼?

由 昏鴉的囉哩囉嗦 發表于 美食2021-07-01

簡介”海蜇,名可謂水母、鮓魚、石鏡、䖳等,形狀跟凝血一樣,有紫有白,體型大者如帽,小者如碗,無頭無眼睛,也無內臟,有蝦附其身上,吃其涎沫,隨其浮沉

海蜇什麼味道

海蜇,是寧波沿海地區的特色小菜,歷史也是頗為久遠的。早在西晉時期,博物學家張華在所著的《博物志》中記載:“東海有物,狀如凝血,從廣數尺,方員,名曰鮓魚。無頭目處所,內無藏,眾蝦附之,隨其東西。人煮食之。”鮓魚即海蜇,在唐代段公路所寫的《北戶錄》中有提及,曰:“水母,一名鮓,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雲性熱,偏療河魚疾。”唐朝劉洵所著的《嶺表錄異記》,也有提到:“水母,廣州謂之水母,閩人謂之䖳。其形乃渾然一物,有淡紫色,大者如覆帽,小者如碗。下有物如縣絮,俗謂之足。而無口眼,常數十蝦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泛水上捕之者,或過之則歉然而沒,以其蝦有所見。”海蜇,名可謂水母、鮓魚、石鏡、䖳等,形狀跟凝血一樣,有紫有白,體型大者如帽,小者如碗,無頭無眼睛,也無內臟,有蝦附其身上,吃其涎沫,隨其浮沉。

寧波特色小菜,海蜇

西晉時期的名人郭璞在《江賦》中,提到:“璅蛣腹蟹,水母目蝦。”唐朝著名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對此解釋道:“璅蛣,長寸餘,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俱為蛣取食。又曰:海岸間頗有水母,東海謂之䖳,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識,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璅蛣大致是為海鏡,《越絕書》雲:海鏡蟹為腹,水母蝦為目。這裡也引申出一個成語,謂“腹蟹目蝦”,比喻沒有獨立主張而一味依附他人。

寧波特色小菜,海蜇

為什麼海蜇有蝦依附呢?明朝王守仁的再傳弟子劉元卿在編寫的《賢弈編》中是這麼說的:“水母者,亦出海中,胚渾凝然,而絕無眼。常有數蝦寄蹲腹下,代為之眼。蝦行而行,蝦止而止。一日波盪,蝦離而水母竟躓死泥沙。彼其所為躓者,以所假在物不在己故也。”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描述:“俗曰海蜇,即廣所云水母者是也。……以蝦為目,蝦動䖳沉,故曰水母目蝦。……腹下有物如懸絮,群蝦附之,咂其涎沫,浮沉如飛。為潮所擁,則嚇去而䖳不得歸,人因割取。”

海蜇是沒有眼睛的,平時遇到危險的時候,就要依靠依附在其身上的小蝦來辨識進退。這種小蝦,以海蜇身上分泌的絮狀物涎沫為食。一旦小蝦看見敵人深感危險的時候,就會往海底下跑,海蜇也隨之沉入海中。有時候海浪過大,把海蜇拋在泥沙中,小蝦自己溜走了,讓海蜇死不瞑目。就是因為海蜇沒有眼睛,在五代毛勝的《水族加恩簿》中,說它:“惟爾借眼公,受體不全,兩相藉賴。宜授同體合用功臣,左右衛駕海將軍。”

寧波特色小菜,海蜇

剛捕獲的新鮮海蜇是不能食用的,需要經過石灰、明礬浸製,榨去體中水分,洗淨,鹽漬,食用時切絲拌調味。海蜇本身沒有味道,水分比重佔到90%以上,跟奉化芋艿頭一樣,只能“借它味以成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道:“浸以灰礬,去其血汁,而色遂白。濃為䖳頭,其味更勝。”

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豪門盛宴中,海蜇已經上了選單。南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記載清河郡王張俊宴請宋高宗趙構和朝中大臣,御筵單中就有“水母膾”,就是切成薄片的海蜇皮,蘸著調料吃。清朝有名的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用嫩海蜇,甜酒浸之,頗有風味。其光者名為‘白皮’,作絲,酒、醋同拌。”這應該就是老醋海蜇皮了,所謂“白皮”指的是海蜇皮,海蜇身體上部的傘蓋部分;海蜇身體下部的觸鬚部分,稱為“海蜇頭”,就是䖳頭,顏色略深,更有脆勁。

寧波特色小菜,海蜇

清代大學者朱彝尊所撰重要飲食文獻《食憲鴻秘》中,也有說道:“海蜇洗淨,拌豆腐煮,則澀味盡而柔脆。切小塊,酒釀、醬油、花椒醉之妙。糟油拌亦佳。”這裡提到了海蜇豆腐羹、醉海蜇、涼拌海蜇三種吃法,都是下酒海味,值得一嘗。

海蜇大多以鹽醃密封存放,吃前定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兩天,去除鹽分和澀味,切成絲狀,涼拌為佳。

(注:個別圖片引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s:海蜇水母小蝦涎沫海蜇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