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寧鄉出土國寶人面方鼎,曾被敲成碎片賣給廢品店,人面表情很神秘

由 訪古湖湘 發表于 娛樂2021-06-06

簡介名稱:人面方鼎類別: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時代:商代規格: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今藏:湖南省博物館寧鄉出土的國寶人面方鼎,曾被敲打成碎片賣給廢品收購站,人面表情很神秘人面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古鼎,19

小臣缶方鼎在哪裡出土

名稱:人面方鼎

類別:青銅器 國家一級文物

時代:商代

規格:高38.5釐米 口長29.8釐米 寬23.7釐米

今藏:湖南省博物館

寧鄉出土的國寶人面方鼎,曾被敲打成碎片賣給廢品收購站,人面表情很神秘

人面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古鼎,1959年被當地村民挖土時發現,因村民不識貨,被敲打成碎片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後輾轉運到了長沙市毛家橋廢品倉庫。幸得文物部門聞此訊,趕至倉庫,從廢銅堆裡將其搶救出來,精心予以修復。但缺了一隻腳,只好複製一隻腳補上。湊巧的是,後來又在株洲的廢品倉庫裡發現了一隻青銅古鼎的腳,經比照,正好是人面方鼎所缺失的那隻腳。從此,人面方鼎完美無缺地展示在國人面前。

寧鄉出土國寶人面方鼎,曾被敲成碎片賣給廢品店,人面表情很神秘

人面方鼎

人面方鼎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耳直立,四柱狀足,足上部有獸面紋,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圍有云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兩側有爪,人面的表情很神秘。

鼎腹內壁鑄“禾大”兩字銘文。以往的表述均為“大禾”,是按現代漢字書寫“從左至右”而讀的,而商、周青銅

器銘文都是“從右至左”的,故應讀為“禾大”。

禾大,稻穀顆粒碩大之意,也意味著稻穀等農作物的大豐收。很可能祭天大典就在稻穀收割之後,鼎內盛滿著稻穀。商、周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則極為稀有珍貴,此鼎以4個相同的人面紋裝飾器體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從藝術形式上看,此器運用反覆、對稱的裝飾手法,佈局嚴密,寫實與抽象紋飾相結合。四組相同的紋飾集於一身,不僅強化了裝飾主題,而且給人視覺上以強烈的衝擊,達到特定的裝飾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銅製作者已具備了較強的寫實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有的專家認為這組人面紋有爪而無身,屬於傳說中“有首無身”的兇獸饕餮一類怪神

。究竟為何採用如此寫實的人面紋作主題裝飾,仍是個謎。今有一種說法,蚩尤即饕餮的化身,黃材曾為蚩尤的居住之地。黃材西行15公里就是安化縣,安化縣與新化縣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大熊山,今仍儲存有一塊“蚩尤屋場”的清末民初石刻,相傳蚩尤早期活動於這一帶。

據歷史文獻記載,蚩尤姓“姜”,至今黃材一帶姜姓居民特別多。

而姜,從羊,古時黃材周邊有許多山水地名都冠之以“羊”,《元豐九域志》即載:“青羊山,有寺曰芙蓉寺……山下有青羊鎮、青羊集。”今黃材鎮仍儲存有上青羊村,下青羊村;在黃材相鄰的老糧倉鎮還有一個“羊角寨”。《歸藏•啟筮》載:“蚩尤出自羊水”,《路史》等書亦有類似記載。黃材鎮石龍洞村有一座山叫雲臺山,山下有一個大坑,傳說蚩尤降生於此。應劭曰:“蚩尤,古天子”,所以此坑稱為“天子坑”。與“天子坑”相隔一座山,相距不到兩公里的黃材崔坪有個“十三洞”(2005年改名為“千佛洞”),民間傳說蚩尤曾住在這個山洞裡,人們把它叫“蚩山洞”。寧鄉口音“蚩”(chi)與“十”(shi)混淆,“山”與“三”不分,於是“蚩山洞”變成了“十三洞”。

(陳先樞撰稿)

Tags:人面黃材蚩尤方鼎青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