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贈臺大熊貓“團團”不幸離世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娛樂2023-01-15

簡介癲癇發作頻率變高昨天下午,臺北市動物園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團團”19日凌晨1時5分、1時56分和3時54分癲癇再度發作,醫療照管團隊雖為“團團”施打抗癲癇藥物,但癲癇症狀仍持續間歇性發生,在獸醫師數度補強抗癲癇及鎮定藥物後,早上7時3分癲

大熊貓主要以什麼為食物

贈臺大熊貓“團團”不幸離世

“團團”在臺北市動物園接受治療

18歲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於昨日13時48分停止心跳離世,園方將保留皮毛標本和骨骼標本,也會保留活體細胞。

癲癇發作頻率變高

昨天下午,臺北市動物園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團團”19日凌晨1時5分、1時56分和3時54分癲癇再度發作,醫療照管團隊雖為“團團”施打抗癲癇藥物,但癲癇症狀仍持續間歇性發生,在獸醫師數度補強抗癲癇及鎮定藥物後,早上7時3分癲癇症狀才暫歇。

醫療團隊最終決定忍痛放手,讓“團團”在麻醉沉睡中離開。當日13時48分,“團團”心跳停止。

動物園方面表示,之所以做出讓“團團”在麻醉中沉睡的選擇,是因為發現它的癲癇發作頻率變得比較高,用藥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從檢查來看,紅血球數變得比較少,出現了貧血的症狀,肝功能的部分指標在用藥後出現往上飆升的情況。“因為它無法正常進食,身體裡的肌肉量也被消耗掉,即使勉強從抗癲癇藥物或輕微鎮定劑裡面醒過來的時候,它也無法均衡地使用肌肉。”

動物園方面介紹,在“團團”最後的時光中,動物園曾為其做CT檢查,“照CT前已對它實施了深度麻醉,當時決定如果CT照出來結果非常不好,那就考慮不要讓它再醒過來了。CT的影像顯示,它的病灶部分擴大了。這也是最終做出決定的原因。”

保留皮毛標本和骨骼標本

臺北市動物園發言人在釋出會上表示,未來會針對“團團”的個體做病理解剖,如果發現是遺傳性疾病,就能提前注意“圓寶”和“圓仔”的狀況。該發言人表示,會盡可能保留“團團”的全部皮毛和骨骼標本,“我們希望瞭解它的死因,病的來龍去脈,因此一定會做病理解剖,請專業的團隊來做必要的協助。做完後也會盡可能儲存它的皮毛和骨骼,並做成標本。當然也有新技術,就是活體細胞的儲存,這個技術有一定的挑戰性,希望可以把能儲存的部分儘可能儲存下來。”

據臺北市動物園介紹,11月17日早上,保育員發現大熊貓“團團”精神欠佳,不願移動,對食物提不起興趣,連保育員呼喚它也沒太大反應,於是開始加強對“團團”的行為觀察。

當日16時41分,保育員看到大熊貓“團團”突發癲癇,於是立即通知獸醫,獸醫抵達後立即針對“團團”癲癇發作進行醫療,醫療照管團隊同時和醫療顧問團及大陸專家取得線上聯絡。因“團團”在短時間內數次發作癲癇,醫療照管團隊後續以輸液的方式持續給藥,待症狀穩定下來後觀察“團團”的情況,再適時調整治療方式。

由於“團團”的情形尚未穩定,保育員及獸醫徹夜留守,以嚴密監測“團團”的變化。“團團”17日19時33分之後未再發作癲癇症狀,並且在鎮定藥物作用下入睡;18日早上自然醒來後曾嘗試起身活動,但後肢仍使不上力。

大腦有區域性液化壞死病變

另據新華社報道,8月中下旬,臺北市動物園保育員發現“團團”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慾也不太好,嘴邊曾出現白色泡沫。工作團隊回放監視器影像,畫面顯示8月23日上午7時許,“團團”發生了3分鐘疑似癲癇的症狀。

獸醫師進行初步臨床檢查,並邀請臺大附設動物醫院神經專科獸醫師會診,認為“團團”有必要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來釐清癲癇發生的原因,安排“團團”9月18日接受相關檢查。

據臺北市動物園介紹,9月18日上午,“團團”被送往臺大附設動物醫院進行腦部MRI檢查。MRI影像顯示,“團團”左大腦半球有區域性液化壞死病變,右大腦半球亦可見類似病變,這可能是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和“圓圓”於2008年12月赴臺,深受臺灣民眾喜愛,一直是臺北市動物園的“明星”。“團團”“圓圓”分別在2013年和2020年順利生產幼崽“圓仔”和“圓寶”。 文/本報記者 屈暢

統籌/孫慧麗 供圖/視覺中國

Tags:團團癲癇動物園臺北市保育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