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由 芯主張 發表于 娛樂2023-01-08

簡介1. 缺失“邊界感”的家長讓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家長沒有“邊界意識”就意味著孩子很有可能會活得很辛苦,他們沒有私人的獨立空間,家長事事都要插一手,將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強制性地加在孩子的身上

刺蝟定律是什麼意思

大熱電視劇《都挺好》播出後的反響是相當熱烈,蘇明玉和母親趙美蘭、父親蘇大強之間的激烈矛盾,原生家庭之痛引起熱議。

先不去評論在電視劇中活在回憶裡的蘇母趙美蘭是如何的偏心、強勢、蠻不講理,說說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蘇母把蘇明玉的屋子私自賣了換錢供大哥出國讀書,小小年紀的蘇明玉回到家裡知道事情後,大怒著鬧離家出走,蘇母轉頭對蘇明玉說:“你都是我的,你有什麼資格鬧。”

其實在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家長固執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或者經常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插手干預孩子的人生。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實際上,這些想法的產生都是因為父母的私人佔有慾作祟,家長“邊界感”缺失,常常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心理負擔重,甚至造成孩子的成長陰影。

因此,在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適當的和孩子保持一個安全距離,讓孩子的心態放緩,感到舒服平和,這個“合適距離”定律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刺蝟定律”。

“刺蝟定律”是什麼?

刺蝟定律的解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兩隻睏倦的刺蝟,為了驅寒取暖而相互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雖然抱在一起,但是都被對方的刺刺得難受,怎麼也睡不著。

於是,它們分開了一段距離,但又被凍得受不住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如此反覆折騰,來回試驗,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抱團取暖又不至於被對方的刺扎到受傷。

“刺蝟定律”其實是在透過一個自然界的小故事來說明心理學界的一個大道理,引申到人際交往裡就是說人和人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恰當距離,要有“邊界意識”,有原則、底線,不隨便觸犯別人、干擾別人。距離產生美,在大人們之間的交往中是這個道理,在大人和小孩的交往中亦是此理。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孩子雖然是爸爸媽媽生的,但是孩子和父母是兩個不相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雙方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給彼此適當的空間,才能更好的和平相處。而這個最恰當的距離就像于丹所說: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家長缺失“邊界感”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

1. 缺失“邊界感”的家長讓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

家長沒有“邊界意識”就意味著孩子很有可能會活得很辛苦,他們沒有私人的獨立空間,家長事事都要插一手,將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強制性地加在孩子的身上。

家長急切地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早日獲得成功,成為其他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孩子面對家長的殷切期盼,事情稍微做差了就會產生巨大的內疚感,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並且因為孩子得不到私人領域,爸爸媽媽時刻關注著,孩子感不到自由,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有雙眼睛盯著,沒有安全感,面對爸爸媽媽的強勢,孩子心理上特別容易產生巨大的壓力。

就像《小歡喜》裡喬英子的媽媽一樣時刻盯著孩子,在孩子的房間打了一塊透明玻璃窗,方便媽媽有時間就撩開簾子監控著女兒的狀態,這樣不許吃,那樣不許碰,控制慾如此強的媽媽最終讓女兒患上了中度抑鬱症。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2. 家長缺失“邊界感”容易讓孩子丟失“責任感”

《育兒術入門》一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代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成為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

正是如此的道理,如果家長事事包辦,完全不給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的空間,孩子很有可能被養成“巨嬰”。家長沒有“邊界感”意識就會讓家長分不清。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哪些是家長可以做的,哪些是孩子必須做的。長期的概念混淆,家長總是越界去幫助孩子,孩子有可能不但不會感激,還會產生厭煩,漸漸地孩子從厭煩到麻木,就會覺得隨便家長怎麼做,自己就是“木偶人”被任意擺佈。

他們就會越來越不願自己動手做事,不願自己承擔責任,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家長,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反正也是家長願意的。

如何讀懂“刺蝟定律”,讓親子關係進步?

1. 家長要認識到“距離”是存在合理的

俗話說:遠香近臭。人和人相處肯定得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一個讓大家不失親密又不會互相厭煩,感到溫暖而不是令人煩躁的恰當距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1943年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階段,從低到高的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研究表明,孩子3歲就已經有了自我的概念,從4歲開始更是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他們的生理、心理都需要獨立空間。

孩子遲早都是要長大的,家長總得讓孩子出去闖一闖,就像鳥兒長大了就不會再願意繼續在爸爸媽媽的寬大羽翼下躲風遮雨一樣,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動手解決事情,大膽的嘗試經歷,突破自己。人生的第一步肯定還是要自己親自邁出的,誰也代替不了。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論語》中提到:“遠其子”、“易子教”

同樣是指家長要意識到“邊界”,學會和孩子保持適當距離來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們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可以做好,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獨立需要過程,獨立的首要就是先給孩子一個合適的自我空間。

2.利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教育孩子

人這輩子要做三件不平凡的事:認識父母的平凡,認識自己的平凡,認識孩子的平凡。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沒有誰能擁有上帝視角指指點點,讓孩子獨立地思考、行事,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做到正面管教就是要爸爸媽媽們既不驕縱孩子,又不嚴苛懲罰孩子,讓孩子在一個善良又安定的成長環境下靜待花開,堅持自己的本心,秉承著和善而又堅定的理念一直、一直地勇敢走下去。

越靠近,孩子離你越遠?刺蝟定律:多半是心理“邊界感”的缺失

家長的一份“邊界感”不僅僅是一個恰當的距離,更是家長對孩子的認可、尊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讓他們漸漸承擔起自己的人生意義。

Tags:孩子家長距離邊界爸爸媽媽